|
光合細菌
在水產養殖業中研究得較多、應用較廣泛的微生態制劑是光合細菌(pBS)。光合細菌是地球上最早出現的具有原始光合成體系的原核生物,是在厭氧條件下進行不放氧光合作用的細菌的總稱。根據《伯杰細菌鑒定手冊》(第九版)可分為6個類群,即著色菌科、外硫紅螺菌科、紅色非硫細菌、綠硫細菌、多細胞綠絲菌和鹽桿菌。
目前,養殖水質污染較為嚴重的指標是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過高、PH值不適、化學耗氧量(COD)過高、溶解氧含量過低。在水產養殖系統中,尤其是高密度養殖系統中,殘餌、糞便及動植物尸體等有機污染物沉積量較大,外加藥物殘留和外源污染物過多等。這些有機物在厭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產生大量有害物質,如氨態氮、亞硝酸、硫化氫等,直接危害水產養殖動物。輕度污染可導致養殖動物的生活不適、生長緩慢、飼料系數升高等一系列問題;嚴重污染時可導致養殖動物的缺氧死亡,甚至引發疾病。對上述問題,傳統的解決方法是采取機械或化學增氧及大換水措施,從而造成養殖成本增加及需水量加大等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光合細菌具有多種不同的生理功能,如固氮、固碳、氧化硫化物和促進有機物充分分解等,能將嫌氣細菌分解出的有毒物質如氨態氮、亞硝酸等吸收利用,并吸收二氧化碳及硫化氫等,促進有機物的循環,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光合細菌在進行光合作用時不消耗氧氣,也不釋放氧氣,而是通過吸收水體中的耗氧因子,如有機質和硫化氫等物質,從而使好氧微生物因缺乏營養而轉為弱勢,降低氧氣的消耗而直接起到增氧作用。另外,通過上述作用,可提高水體的透明度,促進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大放氧量,也可間接起到增氧作用。
所以說夜間蝦池缺氧波灑光合細菌能增氧沒有依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