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央電視臺《經濟信息聯播》欄目曾經報道過進口大豆激增的新聞,那么,天量進口大豆涌入國內之后,國產大豆壓榨企業的日子現在怎么樣呢?日前,財經頻道的記者專門去了國內大豆主產區,黑龍江省進行實地調查采訪,發現受進口大豆的沖擊,以加工國產大豆為主的黑龍江油脂企業已經出現大規模停產。來看記者的報道。
記者:“我現在是在牡丹江市的一家大豆壓榨企業里,這里每天的大豆加工量都在500噸以上,這種規模的企業在整個黑龍江地區、100多家壓榨企業里就占三分之一。采訪時,我了解到,從春節過后到現在,企業只開工了十天,其余時間全部處于停產狀態。現在順著我們的鏡頭,您可以看到,企業的倉庫里堆滿了大豆,負責人介紹說,這些大豆有1萬2千噸,是今年一月份收購上來的,當時每噸的市場價是3900元,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之后市場的大豆價格一路走低,到現在這些大豆還沒賣,就已經讓他賠了800多萬元。”
黑龍江牡丹江市金源糧油公司總經理 李玉濤:“停產損失要比加工(虧損)少的多,停產現在我這個廠子,每個月是三四萬塊錢的費用,如果要加工的話就得賠上百萬。現在牡丹江市區不算外市縣是十家油脂加工企業,現在全部在停產,沒有一家生產的。”
記者隨后對其中的四家大豆壓榨企業進行了隨機走訪。所到之處可謂門庭冷清, 除了保安和值班人員外,廠區里很難在見到其他人,生產車間里機器都處于停止生產的狀態,倉庫里都積壓著一些的豆油、豆粕。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某油脂企業負責人 南書全:“現在豆粕庫存1500噸,豆油將近500噸左右,賣不出去。”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鼎源油脂公司總經理 付智清:“現在都停產呢,工人的工資現在看都解決不了了,都存在這種問題,很多工人都已經流失了。”
據了解,牡丹江是黑龍江省五個大豆壓榨企業集中加工區之一,那么這里的停產狀況是否具有代表性呢?其它地區的同類企業又是什么情況?隨后,記者又趕到了哈爾濱繼續進行調查,發現這里的大部分油脂企業也已經早早停產了。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某油脂企業 保安人員:“你們現在是什么情況?都停產了。停了多久?從四月底就開始了。那有通知什么時候開工嗎?沒有。”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黑龍江有將近100家油脂企業,目前超過半數的企業在停工停收。比去年同時期要嚴重得多。那么停工是否涉及大豆積壓的問題?不涉及,目前,按照黑龍江總體來看,有一成左右的大豆還沒有銷售出去,未來合適的話,大豆都能出手。
國產大豆危局調查 進口大豆量增價跌沖擊巨大
國產大豆壓榨企業停產的情況以前也出現過,那這一次是什么原因導致了它們再次大規模停產呢?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我國進口大豆的不斷增多加上低廉的價格,是此次國產大豆壓榨企業再受到沖擊的根本原因。接著看記者的報道 。
在采訪中,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進口大豆的沖擊是國產大豆壓榨企業處境艱難的原因。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 王小語:“像類似于今年的停產狀態,往年也出現過,今年主要原因還是進口大豆低價的沖擊,尤其數量大價格低。“
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6兩個月,進口大豆連續刷新了原來的月度進口紀錄。5月進口大豆超過500萬噸,6月為630萬噸。上半年已累計進口大豆2590萬噸,同比增長了17.2%。大豆到岸價則從每噸3800-3900元跌至目前的3400元 /噸左右。與國產大豆每噸3740元的收儲價相比,國產大豆壓榨企業在原料成本上就已經高出了幾百元。
黑龍江省龍江福糧油公司董事長 宋勝斌:“現在我們要加工豆粕,要賣到三千塊錢才能夠本,進口豆粕在沿海加工完了到黑龍江最低價都到2800了,豆油更是低,沿海都跌破7000了,那么黑龍江還在堅持7400元以上,這個價賣不動,如果賣低了就虧損。”
一面是高企的原料成本,一面是低價豆油豆粕的沖擊,雙重夾擊下的國產大豆壓榨企業現在只能坐以待斃。
黑龍江牡丹江市金源糧油公司總經理 李玉濤:“就看國家的政策,將來以后能不能有一些扶持的政策,再一點就是等,看以后價格有沒有上漲。”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鼎源油脂公司總經理 付智清:“現在沒有辦法,我們一點辦法沒有,現在企業一點招沒有。”
記者:“就這么等著?”
付智清:“恩,只能等著。”
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 王小語:“從目前市場環境看,非常不樂觀,如果沒有國家進一步政策或國際市場價格不出現好的變化的話,那么停產的時間要更長,油脂加工企業,停工的面積要更大。”
專家:黑龍江大豆十年內可能消失
國產大豆壓榨不賺錢,這種效應已經向上游傳遞,目前黑龍江地區的大豆種植面積正在逐年減少。記者在黑龍江調查時發現,原本隨處可見的大豆地現在很多都已經變成了玉米地,有的地區大豆的種植面積還不到原來的三分之一。來看記者的報道。
記者:“這里是牡丹江市的青梅村,我們在這里看到,農田里種的大部分都是玉米,只有零星的幾處種著大豆,這部分面積還不足30%。當地的農民告訴我,由于最近兩三年,大豆的種植效益比玉米低,他們已經把原本更適合種植大豆的坡地都改種了玉米。”
記者:“村里這種情況多嗎?”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鐵嶺鎮青梅村村民 劉廣玉:“多,你看,今年普遍都玉米多吧,今年都改成玉米了,以前種玉米的少種大豆得多。”
大豆改種玉米是普遍情況嗎?記者隨后又來到五林鎮進行調查,隨機采訪的十位村民都印證了此前記者的猜想。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五林鎮四崗村村民:“以前豆子多,就這二年豆子少了,苞米多!”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五林鎮四崗村村民:“ 現在玉米能比大豆多多少?得多一倍!”
當地的農民告訴記者,與大豆相比,玉米不僅產量高出近三倍,而且最近兩年的價格也在一路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五林鎮四崗村 村民 史鐘琛:“苞米產量高了,一畝地一千八九,兩千來斤,黃豆能打多少啊!那錢呢?還是苞米多。一畝地能多多少?一畝地能多個二三百塊錢吧!”
昨天,黑龍江省農委公布了一組農情調查數據,今年黑龍江省高產糧食作物面積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其中,水稻面積突破4000萬畝,玉米面積達到8000萬畝,而大豆的種植面積只有6368萬畝,較2009年的7060萬畝,減少了692萬畝,減少近10%。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副秘書長 王小語:“按照目前國際市場的沖擊,假如沒有進一步措施,可能不到十年的時間,黑龍江的大豆就會消失掉。”
專家:短期靠動態補貼 長遠靠提高畝產
國家在近兩年已經出臺了一些保護豆農利益的政策,去年又是把部分壓榨企業納入了收儲補貼名單,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那么國產大豆壓寨企業的癥結到底在哪里呢?為此,記者專門采訪了黑龍江省農科院大豆專家劉忠堂,來看報道。
劉忠堂是黑龍江省農科院的大豆專家,古稀之年的他從事大豆產業研究已經五十多年了。當記者問到如何改變國產大豆產業危局時,劉忠堂坦言,國產大豆單產低、效益差,要想與進口大豆競爭還需要政府扶持。他建議現在的補貼資金應該用在大豆整個產業鏈上,而不是其中的某一個環節。
黑龍江省農科院大豆專家 劉忠堂:“建立兩個價格體系,一個建立對豆農的保護體系,建立效益不低于玉米價格的價格體系;另外建立一個企業的原料的收購不高于進口大豆的價格體系。”
劉忠堂希望通過建立這樣的價格體系,來平衡國產大豆和進口大豆、大豆和玉米兩者之間的價格差,從而保證大豆產業的競爭力。
黑龍江省龍江福糧油公司董事長 宋勝斌:“油脂廠的收購不要訂死價錢,應該有一個彈性的補貼。現在到港成本加上運費,加上CBOT(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價格是3300,國家收購農民假如今年給到3800,那就每噸差500塊錢。這樣就應該按500塊錢進行補貼,如果CBOT漲到3600了,那差200,我們就希望補200就可以了,我們也不需要比進口大豆低,補貼更多,我們希望跟沿海的加工企業在同一起跑線上去競爭去。”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某油脂企業負責人 韓潤泉:“現在主要的競爭對手就是進口豆,進口這塊如果能達到動態補,如果能跟它補平補齊,企業可以做,我們成本絕對不比它高多少。”
這些經營者的建議本質都是國家補貼, 但補貼并非長久之計,劉忠堂表示從長遠看,國產大豆發展的關鍵還是要提高畝產。
黑龍江省農科院大豆專家 劉忠堂:“現在黑龍江省大豆畝產多年來平均是130公斤,世界平均160公斤,先進的國家平均是在180到190。一公頃就得差兩三千塊錢,所以我說,根本在提高單產。提高單產的主要途徑第一個是要改變經營方式,實現規模化種植,還有需要品種,因為種子一直是增產的主要問題,品種好,產量自然就高了。”
(本文來源:CCTV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