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光明食品集團收購澳大利亞最大糖業公司遭遇狙擊,新加坡豐益集團從中“截和”。看來,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的曲折反復,不僅體現在礦業上,同樣也體現在糧業上。其實,對糧食行業而言,海外收購受挫還不是著急上火的事兒,更值得擔心的是國際糧商對我們的“反收購”。
提及糧食產業,行業內言必稱“ABCD”,即控制著世界糧食交易量80%的四大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人們取其首字母作為簡稱。現在公認的是,以“ABCD”為代表的國際糧商已在國內的大豆、食用油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并伺機在糧食市場進行拓展,由此也引發了一波又一波對國內糧食安全的擔心。
這種擔心源自對“ABCD”操控市場力量的恐懼,別說散兵游勇的中小企業,就是中糧和中儲糧這樣的巨型央企也干不過人家。“ABCD”的優勢在于對倉儲物流能力的把控,根據媒體披露,我們來看一下ADM的物流家底:擁有2萬多輛鐵路車、2250艘駁船和1500個貨柜車,連接著500個谷物倉儲升降機和240多家加工廠……正是基于這樣的優勢,“ABCD”實現了對谷物生產者的控制,并在期貨市場上掌握定價權,從而實現了對產業鏈的壟斷。除了種植環節由個體自己掌握,產前成本(比如種子、化肥)和產后銷售都由其一手包辦。
同時,低價是國際糧商的不二法寶,而這低價,一方面固然是因為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也在于獲得了所在國大量的農業補貼,在這樣的低價傾銷下,第三世界國家逐漸失去了糧食定價權。郎咸平曾經做過一個最極端的論斷:你就是炒個青椒肉絲,價格都是由這些國際糧商制定的。
糧食問題從來都不是經濟問題,在這方面政經從來不分家。大豆的淪陷或許只是個案,關乎國計民生的糧食市場想必斷不會讓國際糧商輕易攻城略地。固然我們有保護,有中儲糧這樣的央企來執行政策性任務,但也必須提防“ABCD”卡位國內糧食流通領域的動作。中儲糧雖然擁有國內最大的糧食儲運網絡,但地方上仍有大量糧庫處于財政“失血”邊緣,其中縣級糧庫表現得最為明顯,而這正是國際糧商所覬覦的軟肋所在。
事實上,中儲糧的角色定位應該是防守、是底線,而中糧的角色定位是進攻,是話語權。國際糧商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在倉儲和物流方面完成了布局,而這兩個方向則是中糧未來亟須補課的地方。我們不希望中糧方興未艾的全產業鏈布局做成一個偽命題,因為全產業鏈的精髓在于打通倉儲和物流,從而連接種植區和消費市場,而不是什么都要做,牛奶、方便面、葡萄酒、果汁……全產業鏈力求的是控制力,而不是鋪攤子。
詩經有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我們期待著出現國家糧食安全的國之干城,作為糧食產業的頭號“干城”,中糧應該在糧食產業上多下工夫,而不是醉心于其他與“糧”無關的產業,盡管其名義上是國資委圈定的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賺快錢固然容易,但這絕不應是央企的擔當。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