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習慣在變?
文/樊福好
在廣東,有句俗話:無雞不成宴;在北方,也有句俗話:辦喜事得有四大件,其中就有雞,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在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中,雞扮演著多么重要的角色。不過,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盡管我們餐桌上仍有雞的存在,但是人的嘴巴需求漸漸降低,雞在餐桌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形式化了,真的可以用曹操當年形容楊修的那句話來形容當前雞在我們餐桌上的現狀: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從我們畜牧業來講,雞作為畜牧業中重要的行業,曾經也紅極一時,甚至都可以說,養雞業開啟了我國畜牧業產業發展的閥門。
時至今日,通過養雞業來度量我們的養豬業,我們驚奇的發現許多相似之處,雞從飼養三兩只到如今的規模化,豬也是從一兩頭漸漸衍生出了規模化集約化的模式,雞也好,豬也罷,這一切都是因為人們的飲食習慣的改變而改變的。為何前幾年人們逐漸喜歡吃豬肉了呢?因為豬肉具有補虛強身,滋陰潤燥、豐肌澤膚的作用,凡病后體弱、產后血虛、面黃贏瘦者,皆可用之作營養滋補之品。近日,甚至在阿根廷女總統看來,吃豬肉會很性感。
她聲稱豬肉的作用勝過“偉哥”,還暗示自己曾親身驗證過。以愛吃牛肉而著稱的阿根廷人于上周四聽聞這一說法后十分吃驚。不管阿根廷女總統說的對還是錯,豬肉能在我們傳統飲食中占據肉類的重要位置,說明還是有自己的功效的。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獵食”范圍逐漸擴大,豬肉漸漸成為了人們選擇肉類食品的選擇之一了。
從事養豬20多年的惠州市養豬行業協會葉新泉會長就感同深受,葉會長說,現在是有錢的不吃豬肉,沒錢的吃不起豬肉。他還認為,現在市場上什么都多,豬肉就更多了,但人們吃豬肉的欲望沒有以前強烈了,這有點像歐美一些國家對食肉的理性一樣。不過雖然豬肉已成為人們生活餐桌上可選的肉食品,人們對其的熱情度葉在降低的事實不能忽視,可豬肉作為我們傳統飲食習慣的常規肉類作用毋庸置疑。
同時,就目前情況來看,為滿足國內消費需求,中國的豬肉產量仍會呈現穩步增長態勢。廣東省養豬行業協會吳秋豪會長曾在《廣東省生豬生產形勢分析》的報告中指出,預計到2015年,中國的國內豬肉需求量將達到6800萬噸,比2009年增長45%,年均增長速度將約為6.5%。而從總體發展來看,盡管豬肉在中國畜牧產品產量中所占的比例正有所下降,但其仍是中國消費量最大的肉類,約占肉類消費總量的70%左右,基本與越南持平。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