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賞魚小瓜蟲病及其防治
小瓜蟲病是觀賞魚常見病、多發病,尤其對金魚危害更嚴重,若治療不及時,死亡率高達90%以上。因此,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
小瓜蟲屬金毛目、膜口亞目、凹口科、多子小瓜蟲。它的體型和大小在幼蟲期和成蟲期差別很大。
成蟲一般呈球形或近球形,體長為0.35mm~1.0mm,體寬為0.3mm~0.4mm。蟲體柔軟可隨意變形,全身密布著短而均勻的纖毛。在腹面的近前端有一“6”字形的胞口,螺旋形的口緣由5~8行纖毛組成,作反時針方向轉動,一直到胞咽。在身體前半部有一馬蹄形和香腸形的大核,小核圓形,緊貼在大核的上面。胞質外層密布有很多細小的伸縮泡,內質有大量食物粒。
胞囊內最初成熟的幼蟲為圓形,經過一定時間(約5~8小時后),才開始活動,身體逐漸延長,前端尖而后端鈍圓,最前方有一鉆孔器。剛從胞囊內鉆出來的幼蟲身體圓筒形,但不久變成扁鞋底形,中部向內收縮凹陷。全身除密布著短而均勻的纖毛,在身體后端還有一根粗長的尾毛。一個大的伸縮泡,位于身體的前半部。大核圓形或橢圓形,多數在身體的后方;小核呈球形,在身體的前半部。在身體前方腹面有一“6”字形的原始胞口,在“6”字形的缺口處有一個卵形的反光體。
小瓜蟲生活史
為了防治小瓜蟲病,只有了解小瓜蟲的生活史,用藥方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瓜蟲一般可分為營養體和胞囊兩個時期。在營養體時期,幼蟲鉆進宿主皮膚或鰓瓣等處后,汲取宿主營養生長,形成白色膿胞,即肉眼見到的小白點,故稱白點病。
小瓜蟲的生殖方法
有兩種:一種是在宿主組織內蟲體可進行分裂生殖,一般是不等分分裂3~4次而中止分裂,這種生殖方式不是主要的。主要生殖方式,即成蟲離開魚體,在水中游泳一段時間后,停下來在原點轉動,不久身體分泌一種無色透明有彈性的胞囊,一般呈圓形或卵形,沉沒在水底或其他固體物上。當環境不適,特別是低溫時,并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數目中途再產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
胞囊形成后,蟲體在內不斷地轉動,同時大核慢慢縮短變成圓形,小核離開大核,胞口開始有消失的傾向。胞囊形成2~3小時后開始分裂,一般在最初為二分法,產生上百個或上千個纖毛幼蟲,但有時由于外界環境的影響,特別是溫度高低的影響,分裂可能出現不均分現象,同時分裂速度也有先后之別。
幼蟲形成后,需經5~8小時靜息才開始活動,一方面分泌出一種溶化胞囊的酶,使胞囊失去彈性,同時利用鉆孔器穿破胞囊而出。在水溫15~20℃時胞囊開始形成幼蟲至破囊而出,一般經過23~25小時,水溫3~7.5℃胞囊經160小時才能孵化。剛孵化出來的幼蟲24小時內感染率較高。水溫在15~20℃感染率最大。
從幼蟲發育到成蟲須經過一些變化,首先幼蟲期只有原始的胞口區,胞口還未建立,隨著蟲體發育長大,在反光體左方向內凹陷形成一個囊袋形的胞咽,同時反光體逐漸消失,鉆孔器也萎縮而消失,纖毛線不僅數量增多,且還有分枝。大核逐漸延長成香腸狀或馬蹄形,小核接近大核,呈圓形,最后兩核重疊。
小瓜蟲病流行情況
全國各地均有發生,危害較大,不論魚的種類,從魚苗到成魚,均可發病,尤其在面積較小的水體或高密度養殖時更易發生;流行期長,水溫15~25℃,早春、晚秋和冬季都可發生,更嚴重危害著金魚的安全。當水溫降至10℃以下或上升至28℃以上,蟲體發育停止時,才不會發生小瓜蟲病。
小瓜蟲病的診斷
從宏觀上觀察,小瓜蟲病的癥狀是小瓜蟲侵入金魚的皮膚、口腔、鼻和鰓的表皮組織后,汲取宿主營養引起組織增生,并產生大量黏液,形成膿胞,肉眼可見鰓、皮膚和鰭上的膿胞即小白點,嚴重時全身似灑滿白粉。小瓜蟲侵襲魚眼角膜,嚴重時出現瞎眼。病魚獨游,行動遲緩、反應遲鈍或常在水草、石塊上磨擦身體,以甩掉小瓜蟲,病魚食欲減退,呼吸困難,嚴重時停食乃至死亡。
小瓜蟲病防治
防治小瓜蟲病應貫徹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防病措施,發現魚病及時治療。首先,預防措施有:(1)放魚前對養魚水體進行嚴格消毒。對小型養殖水體,如魚缸、水族箱等刷洗干凈后,用5%食鹽水溶液浸泡24~48小時,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后放魚;對較大型養殖水體,如水泥池、土池則要用生石灰徹底清塘消毒,每平方米用生石灰2kg,待pH值達到8左右后再放魚。
(2)對較大型養殖水體,在飼養期間,每半個月潑灑一次生石灰,使池水呈20ppm;每月潑灑一次食鹽水溶液,使池水呈5ppm。
(3)對較大養殖水體,每個月全池潑灑一次干辣椒、姜,分別使池水呈1.5ppm、1ppm。使用前先將辣椒、姜加水煮沸30分鐘,冷卻后加水稀釋全池潑灑。
其次,發現魚病要做到對癥及時治療。采用北京寶盛堂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的啄木鳥系列觀賞魚藥“白點凈”治療白點病有特效。使用本品應根據水溫來確定使用藥量,一般在水溫10~25℃時,每100公升水用藥10ml,每天兩次,連續用藥兩天;水溫在25℃以上時,用藥5ml,用藥5天后換新水;病情嚴重的水體,第一次治療10天后再重復用藥一次。
[病名]
小瓜蟲病
[病因]
又叫“白點病”,病原為多子小瓜蟲。
[流行情況]
小瓜蟲的適宜繁殖溫度為15~25℃,流行季節為3~4月。全國各地都有發生。特別是越冬期養殖在水體小、密度大環境的魚,最易感染此病,并能引起大批魚死亡。
[癥狀]
鳊魚體表和鰓瓣布滿白色點狀蟲體和胞囊。體表頭部、軀干、鰭條處黏液增多,與蟲體混在一起,似有一層薄膜,表皮糜爛。鰓上大量寄生時,黏液增多,鰓絲端部貧血。病魚反應遲鈍,游動緩慢,不時與固體物摩擦,不久死亡。
[關鍵字及對應插圖]
關鍵字 圖片
體表白點,黏液多
鰓絲端部貧血
表皮糜爛
反應遲鈍,游動緩慢
有時與固體物摩擦,死亡
[診斷]
1、初診:根據癥狀和流行情況初診。
2、確診:鏡檢進行確診。
[預防方法]
1、清除池底過多淤泥,洗刷水泥池壁,并用生石灰消毒。
2、加強飼養管理,保持良好環境,增強魚體抵抗力。合理密養,消毒魚種。
3、魚種下塘前抽樣檢查,如發現小瓜蟲寄生,用下述藥物進行藥浴。
[治療方法]
用福爾馬林25毫克/升全池遍灑,隔天1次,連續2~3次。或每畝水體用鮮辣椒2.5千克加適量的水煮30分鐘,將煮液稀釋后全塘潑灑。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