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至6月中旬,受中國進口美國玉米以及中央儲備玉米出庫等利空因素的打壓,連玉米期價持續下滑,同時現貨玉米市場價格也有所走低,連玉米主力1101合約跌幅一度接近4%。而在國內玉米市場供需面整體趨緊的情況下,中長期玉米價格上漲的基礎依然穩固。
5月下旬至6月中旬,受中國進口美國玉米以及中央儲備玉米出庫等利空因素的打壓,連玉米期價持續下滑,同時現貨玉米市場價格也有所走低,連玉米主力1101合約跌幅一度接近4%。不過,長期而言利多玉米價格的因素截至目前還未完全發揮作用,未來仍足以支撐玉米價格繼續強勢運行,自6月下旬以來連玉米振蕩上升似乎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首先,相對于龐大的國內玉米市場供需規模而言,進口玉米數量可以說是杯水車薪。據了解,去年我國玉米消費量高達1.63億噸,而玉米進口總量不足10萬噸。目前,已經得到證實的是今年5月我國自美國進口的玉米總量僅在11.5萬噸,相比之下,由于去年東北地區大旱,我國玉米出現嚴重減產,即使根據國家糧油中心公布的最保守數據,減產規模也接近300萬噸。因此,進口玉米整體對國內玉米市場價格影響有限,更多的是對市場心理作用較大。
進口玉米之所以能打壓國內市場價格,筆者認為是由于美國玉米價格當前正處在年內最低位水平,但進入6月下旬以后進口美國玉米成本已超過1800元/噸,這與國內玉米市場價格相比已不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目前,美國國內很多機構預計今明兩年來自中國的玉米采購量僅會溫和上揚,如美國農業部預估的當前年度玉米出口增幅僅有5%,甚至低于上年度的水平。另外,如果我國果真大幅增加玉米進口量,那么美國玉米價格會受到支撐而上行,屆時高企的進口玉米成本將很難打壓國內玉米市場價格。
從國家臨儲以及中央儲備玉米的出庫情況來看,自4月13日開始恢復的東北臨儲玉米競價銷售成交率一直居高不下。據統計,2008/2009年度,國家計劃收購臨儲玉米4000萬噸,實際收購約3600萬噸,加上今年4月之前中儲糧收購的玉米,國家平抑玉米價格可動用的臨儲玉米總量接近3700萬噸,而根據截至目前的歷次臨儲玉米競價銷售成交量計算,經過多次拋售之后,當前臨儲玉米數量僅在300萬噸左右。由于剩余的臨儲玉米數量基本上無法滿足相對剛性的深加工企業的消費需求,所以,中央儲備玉米入市就成為了必然。6月11日,中央儲備玉米近兩年來首次以競價銷售的形式在市場上出現,這足以反映出市場上玉米現貨比較緊俏。
其次,由于今年東北產區天氣條件不太理想,玉米減產幅度可能將大于市場預期。據了解,繼去年的大旱之后,作為玉米主產區的東北地區今年在玉米春播期間出現了惡劣天氣。有關機構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東北地區約有三分之一的玉米播種面積受到了寒冷潮濕天氣的影響,致使今年的播種期較正常年份延后了20天左右,同時進入6月以后干旱又開始加重,近期盡管出現了降雨,但雨量不大且又過于集中,無法從整體上緩解旱情。從玉米生長周期來看,春播玉米要豐產,適時早播是非常重要的條件,播種期是否合適將會直接影響玉米產量。當播種期延遲時,玉米在后期生長過程中易遭遇“卡脖旱”和秋季早霜,從而會導致產量減少。此外,由于今年春季東北地區解凍偏慢,因凍結而比較堅硬的土壤下層不利于玉米扎根生長,在此條件下播種的玉米后期耐寒及抗倒伏能力都會比較弱。
除東北地區以外,前期西南地區的旱災與當前南方地區的洪災也會使得玉米減產。據了解,前期遭受旱災的西南5省整體玉米產量占全國玉米總產量的12%,其中四川與重慶均是生豬養殖基地,也是玉米消費大戶,如果西南旱情引發區域性玉米價格上漲,最終依然還是會傳導到東北主產區。與此同時,當前南方地區的洪災已威脅到秋糧收成,如果洪災延續,那么秋糧產量大幅下滑勢必將加劇當前玉米市場供需緊張的格局。
最后,從政策層面來看,玉米價格大幅下跌并不符合國家保護農民利益與種糧積極性的調控意愿,如臨時收儲玉米這一措施本身就是國家為降低“糧賤傷農”的程度而出臺的一項托市政策。據了解,在前期玉米市場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國家的托市政策作用明顯,確定了玉米價格的底部,同時也有效鼓勵了農民種糧、售糧以及糧商的采購意愿。倘若在玉米市場供需逐漸從寬松轉向平衡的情況下,由于過度調控反而導致糧價跌幅過大,從而再度傷及農民利益,這顯然不是國家調控市場的目的。
綜上所述,盡管當前玉米市場價格受到了一些利空消息的打壓,但基本面依然向好。而在國內玉米市場供需面整體趨緊的情況下,中長期玉米價格上漲的基礎依然穩固。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