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響單位面積凈利潤的因素
影響單位面積效益的因素非常多,從大的方面來說,凈利潤=成魚總銷售額-總成本。所有影響成魚銷售總額和總成本的因素都會對池塘凈利潤造成影響,只是不同的因素影響的程度不同而已。通過一步步的分解分析不同因素對凈利潤的影響:
1、成魚銷售價格
成魚總銷售額=成魚總產量×成魚年平均銷售價格。從最近幾年的情況看,很多池塘的產量相差不大,但是成魚銷售額差異很大,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1)成魚的品種結構不同導致的價格差異:如大青魚的價格就往往比大草魚、鳊魚的價格高,花鰱的價格比白鰱高,所以高價格品種占比例大的池塘成魚平均銷售價格比較高;
(2)銷售時間不同導致的價格差異:以湖北3斤左右的草魚為例,2009年6月份之前草魚價格可以達到5.2元/斤,9月只有4元/斤,兩者相差1.2元/斤。鳊魚、鯽魚等品種都有類似的規律,而且變化幅度更大;
(3)銷售規格不同導致價格差異:不同區域、不同季節對成魚銷售規格的需求并不一致,價格差異明顯。特別是在特種養殖中非常普遍,而且并非成魚規格越大越好。以草魚為例,4-9月份,湖北市場3斤左右的草魚與4斤以上的草魚價格差異在0.2元/斤左右,銷售情況上沒有顯著差異;但12月份之后,4斤以下的草魚銷售明顯下降,6斤以上的草魚需求上升,而且價格差異可以達到0.5元/斤甚至更高;同樣時間段,江西南昌市場的草魚規格則要求在1.2-1.5斤/尾之間比較容易銷售,超過2斤則比較麻煩,價格反而下降。
以上三個因素對成魚全年平均銷售價格的影響往往同時存在,每一次成魚銷售的價格都會對全年成魚平均銷售價格構成影響,而且不同區域每個因素的影響不一致。
但是,從最近幾年跟蹤的大量養殖數據來看,中途賣熱水魚比較多的池塘成魚平均價格較高,而且餌料系數較低,即在這種情況下,魚的養殖成本較低,但是賣魚的價格反而較高,所以效益相差明顯。
2、總成本
池塘養殖的總成本構成相對較復雜,包括餌料成本、魚種成本、水質調節成本、藥物成本、水電費、池塘租金、人工費用等。在這些成本中,餌料成本、魚種成本差異較大;相對而言,藥物成本、水電費、池塘租金、人工費用等變化不明顯。
在池塘養殖中,飼料成本往往占池塘總成本中的70%左右,從以往的數據分析來看,對養殖成本影響最大的是餌料系數的差異。而餌料系數=全年飼料投喂量/全年攝食性魚類凈增重。從這個公式中不難發現:所有影響魚類對飼料的攝食量、消化吸收率和利用率的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到餌料系數,包括飼料質量、水質、魚病、藥物使用情況、放養模式、飼料投喂技術等等。
二、影響養殖效益因素分析
影響池塘養殖效益的因素很多,高產不等于高效益!如何提高池塘的養殖效益,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做好規劃,包括放養模式、水質管理、飼料的選擇及投喂、成魚銷售等等。養殖管理的目標是要做到“放好魚、喂好料、管好水、防好病、賣好魚”。
1、放養模式對水質、魚病、餌料系數的影響
從對養殖戶的跟蹤情況來看,放養模式中魚類品種的數量、魚種規格、各品種的放養密度等都會直接影響到水質的變化、發病率和死亡率。
以小規格草魚養殖為例,目前華中地區以江西南昌小草魚養殖的放養密度最高,一般為2500-3000尾/畝,規格為12-25尾/斤左右,一般在魚種放養前會注射疫苗,但是,5月份中下旬開始大量發病,直到7月中旬左右,一般死亡率高達25%。到7月中上旬,此模式下草魚規格達到0.8斤/尾,前期的生長速度并不慢,但中后期的管理非常麻煩:一是前期飼料投喂量較大,水質惡化嚴重,藍藻大量繁殖;二是成魚規格整齊但達不到銷售規格(當地的最小銷售規格為1.1斤/尾),無法通過賣魚來減少存塘魚的數量,導致池塘長期處于高負荷狀態,魚經常浮頭,飼料投喂量也急劇下降,餌料系數快速上升。
然而,江西新余等地的小草魚養殖,放養密度控制在1000尾/畝左右,死亡率可以控制在10%以內,這個數據與全國其他區域調查的結果也基本一致。從2009年跟蹤的情況看,到6月中旬時,放養2500-3000尾/畝的模式下餌料系數為1.4左右,與放養密度為1000尾/畝的池塘并沒有多大差異。但是,到8月中旬,放養密度高的池塘餌料系數高達1.8,而低密度的池塘餌料系數僅1.55。
2、放養模式對成魚銷售價格的影響分析
同樣以南昌地區和其他區域主養小規格草魚的模式為例進行分析:在南昌地區,因為養殖密度非常高,而且魚種規格整齊,草魚要達到1.1斤/尾的上市規格,基本在9月上旬才集中銷售,價格為4.2元/斤左右;而放養密度為1000尾/畝左右的池塘,達到1.1斤/尾規格的時間可以提前40天,銷售價格為4.8元/斤以上。
花白鰱的放養密度對成魚平均銷售價格的影響也非常明顯,從武漢市東西湖區的數據統計來看,花白鰱的放養密度在350尾/畝左右的池塘,全年花白鰱的平均銷售價格為1.66元/斤,而放養密度在550尾/畝的池塘僅1.42元/斤,這兩種模式下的花白鰱產量基本都在820斤/畝左右,僅花白鰱的總收入相差196.8元/畝。
3、魚病防治技術與水質調節技術的相互影響
“養魚先養水,防病先調水”,水質對魚病的影響不容置疑。水質好,魚病少,用藥就少,這個觀念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養殖戶的認同。
從最近幾年的跟蹤結果來看,原有的大量使用消毒劑和殺蟲劑的疾病防治方法,在殺滅病原體的同時,會破壞水體內有益菌群的正常生長繁殖,還會對藻類造成不同程度的殺滅,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到水環境的穩定。
4、飼料選擇及投喂技術對水質和魚病的影響
飼料的選擇及投喂技術對水質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殘餌和糞便對水質的影響上。同樣一種飼料,如果兩個池塘的餌料系數分別為1.6和1.8,進入水體的氮、磷等營養鹽的量就不一樣,對水質的污染就不同。就投喂飼料對水質的污染程度而言,膨化料比顆粒料好,高檔顆粒料比低檔顆粒料好。
飼料選擇及投喂技術對魚病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飼料營養結構對魚體健康的影響,營養平衡的飼料養出來的魚相對體質會更健康;二是投喂量什么時間多、什么時間少,與天氣、魚體本身的健康狀況等都有非常明顯的關系,超量投喂會導致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
5、飼料選擇及投喂技術對成魚銷售價格的影響
飼料的選擇及投喂技術對成魚銷售價格的影響實際上是成魚銷售時間以及體型、藥物殘留等健康指標和耐運輸能力不同造成的成魚銷售價格不同。
從飼料選擇上看,不同廠家、不同檔次的飼料對魚體生長速度的影響相當明顯,好的飼料適口性好,魚體健康狀況好,投餌率可以長期保持在合理的較高水平。質量差的飼料適口性差,魚體健康狀況差,必然無法長期保持。同樣的魚種,達到同樣的銷售規格其時間就有差異,而差異往往會導致成魚銷售時錯過高價期。
體型、體色、耐運輸能力等指標,一方面與飼料質量相關,另一方面也與投喂量不合理有關。如使用高能量飼料養出來的草魚很容易短肥,而且超量投喂也容易導致這個問題的出現。
而飼料內的藥物殘留、違禁添加劑的使用等,隨著今后對水產品質量檢測的加強,使用違規飼料的成魚必然會遭受銷售上的危機。
三、建議
從上文分析可知,影響池塘效益的因素很多,而且相互之間的影響非常復雜,如何在全年的養殖管理中避免這些問題,此處就當前比較重要的放養模式設計調整給出一些改進建議:
1、養殖品種選擇搭配
從水體的綜合利用、餌料系數和魚病控制來看,在總產量相同的情況下,只要各品種不互相殘殺,放養的品種越多越好,但同一水層的魚類產量不要超過總產量的60%。
以草魚主養模式為例,最佳比例是上層濾食性魚類(白鰱、鳙魚)占到總產量的28-32%,草魚占60%左右,鯽魚等底層魚占10%左右。鯉魚在華中地區難以銷售,不建議投放。
鰱、鳙魚因為不需要額外的餌料投入,基本上沒有生產成本;而且,從水質穩定和魚體健康的角度來看,鰱、鳙為草魚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水體環境,是一種為草魚服務的魚類;從減少餌料浪費和充分利用底層天然餌料的角度看,鯽魚是非常合適的品種。
2、各品種放養密度設計
放養密度的高低可以通過計算來得到,公式為:放養尾數=各品種年總銷售量/成魚年平均銷售規格/成活率。
成魚年平均銷售規格可以通過上一年的數據分析來進行調整,比如上一年的草魚年底銷售規格不夠5斤/尾,全年平均2.4斤/尾,影響了年平均銷售價格,今年可以設計到年平均規格2.8斤/尾。
在成活率的設定上,一般根據上一年的成活率進行適度的提高,以草魚小規格魚種為例,如果上一年成活率為70%,則今年將成活率提高到75-80%比較合理。
3、各品種魚種的規格確定
魚種放養規格取決于成魚銷售規格和銷售時間,這需要清晰了解使用的飼料對每種魚的生長速度的影響。以某混養成魚料(粗蛋白28%)為例,按照正常投喂量,50克/尾左右的魚種7月底可以達到1.2斤/尾,8月底2斤/尾,9月底3.2斤/尾,10月底4.5斤/尾。如果要求年底草魚規格達到6斤以上,最好采用0.5斤以上的魚種。如果要求5月底成魚達到3斤左右,前期投喂黑麥草,最好采用1斤/尾左右的魚種,如果全程投喂飼料,則放養0.5斤/尾左右的魚種即可。
另外,同一品種和規格的成魚尾數有一定的要求,以小規格草魚為例,一般不宜超過1500尾/畝,鳊魚一般不宜超過1000尾/畝,如果通過計算得出的放養尾數超過此數量,需要適當降低該品種的比例或者增加一部分大規格的魚種,要求不同規格差異在100克/尾以上,這樣7月份之前可以通過賣魚來降低池塘負荷,避免出現大量死亡和8月份池塘負荷過高的危機,同時還可以獲得較高的銷售價格。
以主養鳊魚為例,如果設計產量2500斤/畝,鳊魚占50%,年平均銷售規格0.9斤/尾,成活率94%,則需要投放的尾數=2500×50%/(0.9×94%),結果為1477尾/畝,如果全部投放規格為0.1斤/尾的鳊魚魚種,使用鳊魚專用飼料,6月底規格在0.7斤/尾左右,7月份高溫季節生長速度會下降,如果投放0.3斤/尾的鳊魚種500尾/畝,0.1斤/尾的鳊魚種1000尾/畝,6月底大鳊魚可以達到0.8斤/尾以上,小鳊魚0.65斤/尾左右,賣掉大鳊魚,小鳊魚在8月份都可以達到1斤/尾左右的規格,就可以保證年平均銷售價格較高,而且產量更高,效益更好。
4、飼料投喂量和成魚銷售時間
飼料投喂量的控制一直以來是一個爭議比較大的問題,需要根據氣溫、水質、魚病等因素綜合考慮。成魚銷售時間的確定,主要是根據市場魚價變化規律來進行調整,同時要考慮到存塘魚的數量對生長速度和水質的影響。以白鰱的銷售為例,如果年底要求達到3斤/尾,全年最小銷售規格1斤/尾,在投放0.1斤/尾的魚種350尾/畝的情況下,一般7月中旬達到1.2斤/尾,銷售120尾/畝;8月中旬達到1.8斤/尾,銷售120尾/畝,年底銷售規格可以達到3斤/尾以上。如果飼料投喂量在1.5噸/畝以上,則8月中旬只能銷售100尾/畝,否則后期的水質很難控制。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