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毯

樓主 |
發表于 2010-6-18 17:51:31
|
只看該作者
3.限制發酵豆粕工藝成熟的原因是發酵過程控制的缺失
按照工業發酵技術的基本觀點,離開過程控制,發酵工藝就不可能進行,也就談不上可重復性和穩定性。成熟的發酵技術特點就是嚴格的過程控制。而過程控制的實現,需要對過程參數進行選取和有效監測。這些被選定和監測的參數,表現的是微生物群體代謝所體現出的宏觀變化。一般性地被稱作發酵生理參數,以有別于生化參數等細胞水平和亞細胞水平的代謝指標。
對于生理參數的選取和大量測定,是實現過程控制的前提。一般常見的生理參數為:pH值,生物量(用菌濃,濕菌體含量,干菌體含量,涂布菌落,細胞量,OD值等來表示。),糖含量,氨基氮含量,可溶性磷含量,目標產物含量,溶氧,尾氣中氧,二氧化碳含量,發酵過程熱量的產生速率(一般通過降溫水流量標示),等等。其中,最常用的為pH值,生物量,糖,氮,磷含量和目標產物含量。真正的數據分析,以實現過程控制,就是以來對這幾個參數的分析與綜合進行的。
但是,雖然各種檢測手段,如,HPLC,GC,電泳,分管光度法,甚至酶聯免疫吸附法等監測技術頻繁應用于豆粕發酵,但豆粕發酵的過程控制還是接近于沒有。原因是這一系列的檢測方法,只不過是在發酵結束后的成品監測中被應用,以證明發酵的效果和必要性的。而并不方便應用在過程監測中。
發酵豆粕,甚至整個固體發酵工藝,相對于液體深層發酵,在發酵過程控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個差異:
1, 沒有成熟選定的,行業內技術人員統一認可的生理參數,甚至根本沒有任何形式的生理參數及檢測和監測方法。
2, 因為沒有生理參數,也就沒有對生理參數曲線分析水平的過程控制,也就不能真正實現工藝過程的可重復性。
3, 行業中缺乏對生理參數分析,以實現工藝過程穩定的習慣和意識。
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可以在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發酵豆粕工藝基本脫胎自食品發酵的固體發酵工藝,而食品固體發酵技術,過程控制和經典發酵不同,是基于經驗而不是基于生理參數的。但食品發酵工藝經歷了數百年經驗積累,由于成本壓力,發酵豆粕技術只繼承了食品工藝的大致過程,而沒法真正延續食品發酵的控制模式,這就使得豆粕發酵技術具有某種程度的先天不足。其次,固體發酵工藝相對液體發酵工藝,所面對的物料理化性質不同。在液體發酵中,所有生理參數是在水溶液里測定的,但在固體發酵中,所面對的物料是固體的。這就為生理參數的選取和測定方法的建立提供了阻力。另一方面,由于在液體發酵中的劇烈攪拌,已經使得任何一點取樣都具有整體意義,而對于固體物料,每一點僅僅代表了當前點的狀況。這就使得單點監測值沒有代表意義。
沒有參數的發酵過程是不可能實現穩定的。必須克服或部分克服以上困難,提供可靠的生理參數數據,實現發酵豆粕工藝的穩定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