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蟾蜍的品種特征及生活習性
1、蟾蜍的品種特征及分布:蟾蜍俗名癩哈蟆。主產于中國、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廣泛分布于我國南北地區,常見主要品種為中華大蟾蜍,花背蟾蜍和黑眶蟾蜍3種。這幾個品種個體大,體長10厘米以上,背面多呈黑綠色,布滿大小不等的瘰疣。上下頜無齒,趾間有蹼,雄蟾蜍無聲囊,內側三指有黑指墊。
2、蟾蜍的生活習性:蟾蜍雌雄異體,產卵于淺水中孵化繁殖成蝌蚪,幼成蟾蜍水陸兩棲,喜歡濕、暗、暖避光地方。夏秋季節,白天常棲息于溝邊、草叢、灌叢、屋后磚墻亂石孔洞陰暗潮濕處。傍晚和清晨出來捕食蚯蚓、蝸牛、昆蟲并兼食嫩草嫩葉等。半夜成群活躍于露地。冬季氣溫下降到10℃以下進入土穴、亂石洞中或水底泥中冬眠。次年春季氣溫回升到10-12℃時,又出來開始活動,捕食昆蟲,繁殖產卵。
二 飼養蟾蜍對環境的要求
1、蟾蜍對生活環境條件的要求:飼養蟾蜍應根據它的生活習性,為其提供潮濕、陰暗、溫暖涼爽的地方,水源良好,四季不涸,與水連接處有綠色草叢、蔬菜棲息地,并有充足的餌料來源,為其繁殖產卵創造條件。
2、飼養蟾蜍最適宜的地方:蟾蜍最適宜于野外天然環境條件中飼養。選擇村莊附近,四周有草叢、灌叢并靠近水源,排灌方便,常年不干涸的池塘、水田、水溝、沼澤地放養,四周設1米以上圍欄,產卵水域須靜,有水草。也可在稻田、藕池中放養,但應設圍欄防逃,注意科學施用農藥,防止藥死蟾蜍。還可建人工養蟾蜍場,場周圍設圍墻、場內建養殖池、繁殖產卵池、孵化池。養殖池周圍種植飼用牧草及蔬菜,供蟾蜍避光棲息。池中投放少量水浮萍、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調節水質,繁殖水蚤供蟾蜍捕食。可在場中安燈誘殺昆蟲作為餌料,還可人工養殖蠅蛆、黃粉蟲、蚯蚓等高蛋白鮮活動物餌料,保證蟾蜍不缺飼料。
三 蟾蜍的利用價值
蟾蜍有較高的綜合利用價值。蟾蜍皮膚腺、耳后腺分泌出白色漿液,可加工成名貴中藥蟾酥,蟾蜍可加工成干蟾衣、蟾頭、蟾舌、蟾肝、蟾膽等傳統名貴中藥,對治療食道癌、肝癌、腎炎、白喉、流行性肋腺炎均有很好的療效。蟾酥含多種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腫、止痛功效。現代醫學發現它有其他藥物不可替代的強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輻射、增加白血球的作用,是治療冠心病良藥,日本用蟾酥生產出"救生丹"良藥。我國用蟾酥生產出六神丸、心寶、梅花點舌贓、華蟾素等藥物。
四 人工養殖蟾蜍的技術關鍵
1、建蟾蜍養殖場:場周圍設圍欄1米高。內設養殖池、產卵孵化池。面積大小以規模而定。保證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中或池邊留空地種植草坪或蔬菜,池中適量投養水生植物。飼養黃粉蟲、蠅蛆、蚯蚓或安燈誘蟲增加餌料。
2、人工繁殖蟾蜍:捕養中華大蟾蜍、花背蟾蜍和黑眶蟾蜍做種。成蟾在10℃產卵,每次產卵約5000粒,放孵化池中,水溫18-24℃經3-4天孵出蝌蚪,加強飼養。
3、蟾蜍放養密度:每平方米小蝌蚪2000-4000只;20天減為500-1000只,幼蟾蜍30-40 只。按不同發育階段分池分群飼養。
4、蟾蜍飼料配制:剛孵出的小蝌蚪5天后以熟蛋黃、水蚤等新鮮適口餌料,日喂2次。幼蟾飼喂蠅蛆、蚯蚓、黃粉蟲、球藻餌料。成蟾蜍食量大,可采用豆餅、糠麩 、面粉、魚粉、槐葉粉配合飼料喂。
5、蟾蜍病害防治:蟾蜍病少,主要是防止老鼠、蛇、鳥等危害。搞好圍欄、巡查,冬天將其轉移到地洞或水下泥土中安全越冬。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