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IgG
IgG是再次免疫應答產生的主要Ig,是血清中的主要抗體成分,占血清免疫球蛋白的75%~80%,多以單體形式存在,分子量約150KD。IgG有四個亞類:IgG1、IgG2、IgG3、IgG4(表3-2人IgG各亞類的生物特性比較)。
IgG主要由脾臟和淋巴結中的漿細胞合成,半衰期約23天,是所有Ig中半衰期最長的,所以臨床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時,以相隔2~3周注射一次為宜。IgG在體內含量高,分布廣,比其他Ig更宜透過毛細血管壁彌散到組織液中,包括腦脊液在內的所有組織和體液中都存在IgG,具有較強的抗感染、中和毒素和免疫調理作用。在人類,IgG是唯一能通過胎盤的抗體。胎盤內IgG含量遠比血清濃度高,對新生兒抵抗感染起重要作用。機體合成IgG的年齡遲于IgM,個體出生后3個月開始合成IgG。此外IgG還具有ADCC和結合葡萄球菌A蛋白等作用。由于IgG 具有上述特點,因而在機體免疫防御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多數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體都屬于IgG類抗體,但不少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線粒體抗體等,以及引起Ⅲ型超敏反應的免疫復合物中的抗體大都也是IgG類。
㈡IgM
IgM 是初次免疫應答早期階段中產生的主要Ig,其分子量最大(約900KD),是由五個單體和一個J鏈組成的五聚體,呈花環狀,所以又稱為巨球蛋白(macroglobulin )。IgM 的產生部位主要在脾臟和淋巴結中,主要分布在血流中,占血清總Ig的5%~10%。
在生物進化中,IgM是出現最早的Ig。在人個體發育過程中,無論是B細胞膜表面Ig、還是經抗原刺激后合成分泌到血清中的Ig,IgM都是出現最早的Ig。在胚胎發育晚期,胎兒就開始具有產生IgM的能力,但是IgM不能通過胎盤。新生兒臍血中如出現針對某種病原微生物的IgM,則表明胚胎期有相應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即宮內感染。由于IgM在免疫應答早期產生,加上結合補體和活化補體后可通過補體活化片段發揮調理吞噬的作用的能力均較IgG強,因此IgM在機體的早期免疫防御中占有重要地位。IgM的半衰期短,僅5.1天,而且在感染的早期即已產生,所以檢查個體特異性IgM抗體水平可用于傳染病的早期診斷。天然的血型抗體屬IgM,所以輸入血型不合的血液將引起嚴重的血管內溶血反應。
膜表面IgM是B細胞識別抗原的一種主要受體。成熟的B細胞表面可同時存在SmIgM和SmIgD,當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分化成為記憶B細胞時,SmIgM逐漸消失而被其他類型的SmIg所代替。B細胞膜表面的SmIgM參與漿細胞分泌抗體的調控。
㈢IgA
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血清型IgA主要由腸系膜淋巴組織中的漿細胞產生,占血清抗體總量的10%~20%,以單體為主,分子量170KD,有IgA1和IgA2兩個亞類。分泌型IgA是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處粘膜固有層中的漿細胞產生的,在漿細胞內由J鏈連接成雙聚體后分泌出細胞,當雙聚體的IgA通過粘膜上皮細胞向外分泌時,與上皮細胞合成的分泌片結合形成完整的SIgA,釋放到分泌液中,分布于粘膜表面。SIgA主要存在于唾液、淚液、初乳、胃腸液、尿液、汗液和鼻、支氣管的分泌液中,其不易被蛋白酶所破壞,故可通過阻抑微生物和抗原物質粘附、調理吞噬、溶菌、中和毒素和病毒等作用,在粘膜局部發揮重要的抗感染和抗過敏作用。若SIgA合成低下或障礙,則易發生呼吸道、胃腸道、泌尿道感染和過敏反應。
IgA不能通過胎盤,出生后4~6個月血中才出現IgA。新生兒可從母乳中獲得SIgA防止胃腸道感染。
㈣IgE
IgE分子量為190KD,血清中含量極少,僅占血清總Ig的0.002%。在個體發育過程中合成較晚。IgE主要由鼻咽部、扁桃體、支氣管、胃腸道等粘膜固有層的漿細胞產生,這些部位是變應原進入機體的主要門戶,也是許多超敏反應的好發場所。IgE不能通過胎盤,也不能通過經典途徑激活補體。IgE為親細胞抗體,其CH3、CH4極易與組織中的肥大細胞及血液中的嗜堿性粒細胞細胞膜上的IgE-FcR結合。當變應原再次進入機體,與已固定在上述細胞上的IgE結合時,可引起Ⅰ型超敏反應。
㈤IgD
IgD在血清中含量僅占Ig總量的1%。IgD為單體,分子量175KD,血中半衰期為2.8天。IgD絞鏈區較長,極易被蛋白酶水解。IgD功能尚不甚清楚。
IgD是B細胞的重要標志。B細胞在分化過程中,細胞膜上先出現SmIgM,然后出現SmIgD,它們與抗原結合的特異性相同,都是B細胞的抗原受體,并在B細胞向漿細胞分化中起調節作用。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