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顏曉麗 來源:燕趙都市報
“20日的玉米收購價已是每斤0.99元,成色好的已到1.01元,突破了每公斤2元大關,已經趕上小麥的收購價。”省會郊縣的養殖戶王林(化名)說。已有近20年養豬經驗的王林每年的玉米消費量都在幾十萬斤,在往年,1.7-1.8元/公斤就算高價位了,現在的高價用他的話說是“歷史罕見”。
玉米價格繼續走高 種植戶直呼“賣早了”
“賣虧了!賣虧了!”說到玉米價格,滄州南皮農民趙海直呼后悔。春節前見玉米漲價,手里的2萬余斤玉米一直沒舍得出手,等待賣個好價錢。一周前,玉米價格每斤漲至0.87元。見差不多已到歷程高峰值,趙海再也沉不住氣了,趕緊出手。但沒想到,之后,玉米價格還在繼續上漲,短短一周時間就漲到現在的0.95元,而同期的小麥收購價最高也不過1.02元/斤。“幾天時間就損失了近2000元。”趙海說。
據對全國470個集貿市場畜禽產品和飼料價格定點監測,5月份第2周(采集日為5月12日)玉米價格繼續走高。全國玉米平均價格2.02元/公斤,比上周上漲0.5%,同比上漲26.3%。主產區東北三省和主銷區廣東省玉米平均價格分別為1.71元/公斤和2.20元/公斤。從2009年2月份第3周以來,玉米價格總體呈漲勢,累計上漲32.0%。而來自河北省糧食行業協會的最新調查也顯示,3月底全省玉米收購均價為1.770元/公斤,同比上漲25.5%。
玉米漲價預期增強 養殖戶開始囤積玉米
近期,王林開始收購玉米,“現在收了有17萬斤,每斤有0.99元,也有1.01元。”王林告訴記者,玉米、飼料價格一個勁兒漲,但生豬收購價格卻在回落(“五一”上漲了幾天后又開始回落),他必須得考慮如何降低成本。玉米價格每斤上漲0.1元,對他來說每年就要多花幾萬元。王林周邊的養殖戶只要有庫房有錢的,都在囤積玉米,以便降低成本。
玉米是我國三大主要口糧作物之一,又稱“飼料之王”,超過90%的產量用作飼料和工業原料,其中飼料主要用于養殖。“去年,東北玉米減產,今年天氣又比較反常,使得人們對玉米漲價預期增強,有條件的都在庫存。”王林說。與往年相比,今年北方地區氣溫偏低,且前期降水過多,導致玉米播種延遲15-20天。截止到目前,北方仍沒有大規模的進行播種。在播種情況不理想的情況下,新年度玉米產量的預期受到影響。
深加工玉米需求增加 成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
“現在,玉米深加工如乙醇等對玉米的需求也比較旺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3斤玉米可能加工成一斤乙醇,一斤乙醇的價格一般是在6元以上。高附加值幾乎是各個深加工產品的標志,當然也吸引了大量企業參與。同時,西南制糖業在中國占有很大比重,旱災時一些公司都將制糖的原料從甘蔗轉為玉米淀粉。
玉米深加工主要有兩大類產品,一是淀粉類及其產品,二是乙醇類及其產品。第一類深加工產品的用途,90%是用于食品行業及與食品行業有關的行業,第二類產品的用途是同食品行業,化工行業及燃料乙醇等有著密切的關系。目前,無論是國家官方的分析預測機構還是其它分析預測機構,基本上都認同國內玉米深加工產業對玉米的需求占玉米消費量20%以上。“現在,玉米深加工對價格的影響也比較大。”業內人士說。
農民家中庫存較少 大量玉米囤于貿易商
“我還想再收3萬斤玉米,可是農民手中的余糧很少,現在,只能從中間商那里收,價格當然也要高點。”王林說。趙海也表示,春節前后,哪家都有上萬斤玉米,但現在,家里有幾百斤就不錯了,即便這樣,收購商也不嫌少,照樣收。
來自我省農業部門的調查顯示,目前,河北衡水、石家莊、邢臺等地區,由于玉米市場收購臨近尾聲,糧源有限,各地收購也是有價無量。農民家中庫存較少,大量玉米囤在貿易商手中,后者一般“順價銷售”,即加價銷售,要比玉米加工企業直接從農民手中購買貴一些。
產銷區價格聯動 價格上漲趨勢依然明顯
“近來,山東玉米漲至2.1元/公斤,引起許多媒體的關注。在我看來,玉米價格至少會漲至2.2元/公斤。”采訪中,眾多業內人士說。
作為大宗農產品,玉米因其市場規模較大不易被操縱,其波動區間向來比較狹窄。但是近期國內玉米價格卻出現了比較大的上漲。相比2010年初,目前東北產區玉米現貨收購價格漲幅超過10%,個別地區漲幅更大。“目前國內玉米已經呈現出產銷區價格聯動的態勢,價格上漲趨勢依然明顯。”一業內人士說。
近日,有消息稱我國正在考慮取消出口玉米淀粉和酒精的5%出口退稅。此消息一旦得到證實,足以證實政府對國內玉米市場供應的擔憂。國家糧食交易中心在近幾個月內,進行了四次臨時存儲玉米的競價銷售,累計有290萬噸東北臨儲玉米順利成交。政府有效的宏觀干預對玉米價格上漲帶來一定壓制,但效果有限。存儲玉米更在14日修改了交易規則,限制競拍主體須是東北飼料及養殖業。“這樣一來,真正需求主力,東北深加工企業及南方用糧企業被限定在外,勢必會加劇此類需求方在市場上爭搶糧源的勢頭。”該業內人士說。
■觀察
糧價、菜價上漲牽系著國計民生
本報記者 任國省
每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面對近日蔬菜、綠豆價格飛漲,許多市民在掏腰包時都是想了又想,算了又算,最后只能感慨:“什么都漲了”。而朋友也總是調侃說,日子總是要過下去的,菜貴了就吃肉,肉貴了就吃菜,都貴了就少買點兒。
細看今年的農產品,土豆、大蒜、綠豆,暴漲明星一個接一個,老百姓戲言“蒜你狠”、“豆你玩”。如今,連一向平民的玉米也來湊熱鬧,價格直逼小麥。難怪有老百姓感慨,這豬吃的都比人吃的要貴了。面對忽上忽下的菜價,心里沒譜的不止百姓,還有種植戶。調查顯示,一些菜農已開始轉向種植其他經濟作物。
農產品上漲,引發了輿論熱潮。有關部門給出的理由是:天氣異常,西南干旱、北方倒春寒影響農產品收成。天氣確實會影響產量,卻不是價格上漲的唯一原因。種菜成本增加,疏菜產量下降,供求矛盾加大,“炒蒜團”、“炒菜團”的出現,更是打亂了菜價的市場。
但菜價上漲已經不是一個逗你玩的小問題,而是一項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如何在解決好群眾吃飯問題后,助推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如何引導群眾走向農業經濟產業化,需要引起相關部門的反思。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