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數據顯示,2009/10年度我國玉米產量雖略有下降,但總體仍屬豐收年景,玉米總產量達到1.63億噸水平。但就在這樣一個豐收的年景之下,今年國內玉米市場卻是“異象叢生”。一方面,東北臨儲玉米拍賣提前啟動非但沒有打壓價格,反而加速了價格的上漲步伐;另一方面,我國已經開始進口玉米,雖然數量并未達到此前市場預計的200萬噸之巨,但也是近幾年來所罕見的現象。此外,今年東北地區天氣異常,氣候變化頻繁,導致玉米播種時間較往年普遍推遲,天氣因素再度成為市場的炒作熱點,進而對玉米市場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關注一:臨儲玉米拍賣成交依舊火爆
截止目前,東北臨儲玉米拍賣會已經舉行四次。不過,從連續四周的拍賣情況來看,東北臨儲玉米拍賣在目前并未能夠真正起到調控市場的作用。究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點:一是居高不下的成交價對東北玉米價格底部形成支撐,并刺激了東北乃至全國玉米價格的進一步上行;二是近乎100%的成交率更是使市場對后期糧食供應緊張的預期不斷加劇。就目前情況來看,在本年度國內玉米減產的背景下,政策性玉米拍賣對市場的影響能持續多久已成為當前市場關注的熱點問題。
關注二:我國玉米進口閘門打開
據了解,目前我國買家已購入近10船進口玉米,交貨日期集中在6-7月份,FOB價格為160-170美元/噸(CNF價格在230-240美元/噸)。我國玉米進口閘門打開,首先是因為國內外價差較大。從價格方面來看,在4月28日國際玉米價格因中國進口大幅反彈之前,美國2號黃玉米5月到岸完稅價在1917元/噸,而國內廣東港口東北玉米成交價在2000元/噸上下,折算質量價差,國內外玉米有30元/噸的差價,這對國內飼料企業來說具有較大吸引力。
造成內外價差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美國玉米市場基本面利空,一季度以來其基本處于下跌通道中;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國內玉米價格的上漲過快導致。而推動國內玉米價格快速上漲的原動力則是因為去年我國玉米實際產量因災下降,產區供應能力減弱,市場對后期糧源供應緊張預期不斷加劇所致。當然,若后期美國玉米價格繼續拉高,那么進口玉米的價格優勢也會逐漸消失,從而影響后續中國玉米進口進程。
關注三:生豬整體價格止跌回升
自4月13日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公開競價收儲第一批中央儲備凍豬肉后,其效果目前已開始顯現,20日,第二批收儲計劃已下發。生豬價格在經歷了連續三個半月的下跌后首次出現回升,達到了此前的預期收儲效果,其中北方地區的豬價漲勢要強于南方。目前國內毛豬價格在4.8-5.5元/斤,東北地區生豬養殖效益已進入保本區間;華北、華東虧損在100-150元/頭;華南虧損100元/頭左右。隨著我國豬價的逐步回暖,預計4月下旬后國內豬料銷量有望回升,這對于仍處在強勢運行的玉米市場也起到了政策“托市”的作用。
關注四:天氣因素成為市場炒作題材
氣象條件歷來是影響國內農產品市場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此也是市場借機炒作的重要題材。自去年11月以來,我國東北地區出現了近四十年來同期罕見的低溫災害,今年4月中旬當地再度出現持續低溫,以致土壤解凍緩慢。受此影響,今年東北玉米春耕工作受到嚴重影響,大部地區均較去年普遍推遲10-15 天。其中吉林省今年入春以來全省平均氣溫為零下4.7℃,較常年同期低3.3℃,居歷史同期低溫的第3位,比近10年同期低4.4℃,居近10年低溫的第 1位。由于氣溫低、回暖慢,玉米播種比常年同期推遲7-10天。
一般來說,播種期是否恰當將直接影響玉米產量。播種晚,玉米生長期延遲易遭干旱和秋季早霜的威脅,以致造成減產。倘若今年東北玉米產量因天氣原因而再度減產,那么2010/2011年度國內玉米市場的供應可能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這將對后市價格產生推動作用。
后市判斷
隨著產區農民最后一輪售糧小高峰的結束且國家臨儲拍賣的持續時間也廣受質疑,市場玉米供應能力仍將成為一些用糧企業的憂慮所在。同時,在政策大力扶持下,隨著近期國內生豬養殖業的逐漸回暖,后期飼料玉米需求有望隨之回升。因此,從中長期來看,國內玉米市場仍存在進一步上漲的空間。而今年玉米產地播種期惡劣天氣的頻繁出現,更是加劇了市場對新年度玉米減產的心理預期,同時還為我國批量進口玉米打開了大門,新一輪的進口周期已經來臨,當然國際玉米市場多空因素博弈隨之加劇,國際玉米價格水平變化值得關注。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