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商—區域市場—批發市場—二級批發—農貿市場、超市蔬菜供應點
北京蔬菜流通渠道須“減肥”
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全國蔬菜均價在5月2日達到高點,之后連續回落。5月3日—9日,北京蔬菜價格降幅達19.6%,但同期相比仍處高位,市民感到生活壓力加大。記者通過實地調查北京市蔬菜生產流通環節發現,除自然天氣等因素外,流通環節層層加價是推動蔬菜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
中間環節——
層層加碼,商場售價可達批發價的近3倍
“大白菜一塊八,蘿卜一塊五,土豆都兩塊五1斤了,今年的菜價太貴了。”5月初,在北京朝陽區團結湖早市,張先生拎著袋子在市場里轉悠半天,也沒想好到底要買什么菜。家住延靜里附近的一位大媽也抱怨道,她家原來一個月的菜錢現在只能吃半個月。
有業內人士認為,今年春寒期較長,影響了北方蔬菜生長的速度和質量,一些本該在目前大量上市的冷棚或暖棚蔬菜推遲了上市期。但記者調查發現,蔬菜價格居高不下,除了天氣異常影響等因素外,更多的是流通環節的因素。
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董事長張玉璽對北京市場的菜價頗知底細。他說:“就以茄子為例,新發地市場的批發價為每斤1.8元,到了大洋路批發市場和石門批發市場是每斤3元,到了新世界商場是每斤5元。”
新發地農產品電子交易中心副總裁牛新亮告訴記者,蔬菜從地頭到餐桌,一般的途徑是收購商—區域市場—批發市場—二級批發—農貿市場、早市、社區蔬菜供應點、超市蔬菜供應點等5個環節,每個環節層層加價,推動菜價居高不下。
有關專家表示,讓市民吃上合理價位的蔬菜,最主要的措施是應該減少蔬菜運輸的中間環節。比如超市應該加強“農超對接”,和蔬菜產地簽訂協議,直接從田間地頭把新鮮蔬菜運到超市。另外,多在小區增設便民菜店,直接從一級批發市場進貨,也可省去中間環節以降低成本。
生產環節——
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農民在產業鏈條中處弱勢地位
蔬菜價格居高不下,除了流通環節的問題外,一些生產環節的因素也不容忽視。以北京為例,隨著建設世界城市的步伐加快,北京周邊城市化建設的加快,零星的甚至成片的菜地正在逐步消失,北京的蔬菜供應幾乎完全依賴外省市。菜地變高樓,蔬菜的生產者變為消費者。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這也是影響菜價的因素之一。
在商務部及許多流通領域的專家看來,國內農產品利益分配失衡只是問題的表面,而實質上則是農產品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農民在產業鏈條中弱勢地位的整體折射。
在蔬菜的產銷鏈條中,菜農獲得的地頭收購價不足零售價的30%,批發價則為零售價的一半左右。終端零售是單位獲利最大的流通環節。與批發商、零售商相比,菜農的利潤本來就小,但承擔的市場風險卻最大。一旦某種蔬菜供過于求,批發和零售可以通過調整價格維持利潤水平,但蔬菜種植成本是基本固定的,收購價降低就必然使菜農收益受損。菜賤傷農,現在菜貴了,農民的利潤仍是最低,利潤風險仍最大。
產銷模式——
“農超對接”可省掉中間環節,實現三方共贏
4月20日,位于北京東城區的天客隆交道口店剛剛開門,上百名顧客涌入店內,搶購萵筍、圓白菜、黃瓜、西紅柿、油麥菜等新鮮蔬菜。記者觀察,這里的多數蔬菜價格低于早市兩三成。
對于超市的低菜價,一值班經理表示,超市的集中采購直接壓低了蔬菜的進貨成本。據悉,該超市與北京周邊幾個蔬菜種植基地合作,包括小白菜、黃瓜、西紅柿等常見蔬菜都從種植基地內直接采購,從而保證以最低成本購入蔬菜,最終結果是既讓蔬菜種植戶受惠,也讓市民買到了價格更低的蔬菜。而一般菜市場中的菜販進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蔬菜批發市場,因此市場價格波動較大。
2008年,國家“農超對接”試點工作啟動,確定到2012年,試點企業鮮活農產品產地直接采購比例達到50%以上。去年6月,商務部、財政部、農業部聯合發文,確定全國15個省市做“農超對接”試點工作。在采訪中記者發現,雖然不是試點城市,北京的一些超市已經在嘗試這種模式,并深受市民的青睞。
農業部信息中心應用推廣處的負責同志介紹,“農超對接”是國外普遍采用的一種農產品生產銷售模式,目前亞太地區農產品經超市銷售的比重已達70%以上,美國達80%,而我國只有15%左右。
“農超對接”省掉中間環節,農產品從田頭到貨架大大提升了流通速度。通過“農超對接”,農戶增收,渠道“減肥”,消費者也受益,可以實現三方共贏。
“農超對接”另一個好處是市場需要什么,農民就生產什么,可避免生產的盲目性,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和價格,解決農民由于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難賣、賤賣的問題。與傳統農產品各自為政的生產方式不同,“農超對接”模式中,超市指導農民根據市場進行生產,質量有保證,容易形成市場自有品牌。而農產品要實現與超市的順利對接,必須在質量安全、品種規格等方面達到超市的標準。這就迫使合作社和農戶走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路子,加強自身品牌建設。這一過程,正是農業生產方式嬗變的過程。
商務部調查資料顯示,我國有66%的農戶認為目前農產品銷售渠道不穩定。希望通過合同收購的農戶比例達35%,希望企業收購的農戶比重為27%。而在“農超對接”中,超市直接與農民專業合作社簽訂購銷契約,形成穩固的供銷關系;超市將銷售信息反饋到生產環節,使農民及時調整生產規模和產品結構,有效降低市場風險。
(可以看下、沒辦法了……
平民老百姓,辛苦把菜種,忙的像蜜蜂,到頭還是窮。
處于基層的百姓人家和城市的基層工作人員都是不富裕的家庭,而市場的千變萬化,受傷的往往是他們,商家是重利,可是把本應該省去的環節硬性的堆積在一起,升值利潤,這就有些不太合理了,也許有人會說,人都是要生存的。為了生存,什么借口都顯得那么的順理成章了。
市場是一個相對很復雜的集體,就像一堆亂麻,扯也扯不開,理也理不清,菜價的不合理,也并不是某些人的錯,這是整個市場存在后慢慢生成的一種惡性的“習慣”,廠家的或者初級的生產著,他們的利潤可以說不高,但是中間商的一手、二手、三手…… 這些利潤都一層層的套在了購買人的身上,本來100元的東西,往往要花費2倍或者更高的價錢才能得到,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每一個人都有生存的權利,都有為自己爭取幸福生活的權利,但是如果每一個人都不遵守那個隱形的底線,我們的生活將會越來越糟,我們將會用更多的時間去為了生活而奔忙,不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生存!!!!
希望吧,也只能是希望了,希望在某一天自己不用再花費數倍的價錢買東東了,就算是少花點也可以,唉…… 希望不要太遙遠……)
原帖地址:http://www.nongquan.net/news/show.php?itemid=277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