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血腫會讓豬只不舒服,是豬場常見的慢性疾病。豬耳血腫發生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程度的外傷所引起,豬只可因內耳的感染或外耳的寄生蟲,如疥癬蟲造成刺激、搖晃耳朵而形成血腫。另外,常見豬只間的咬耳、打斗也可造成血腫。若不治療經數周后也會自動康復,但復原期間豬只會有不適現象。因此,改變飼養管理的方式可降低其發生率。 試驗選擇二豬場,一場小規模豬場,血腫發生率是3.5%;另一大型豬場,發生率只有0.05%,以在四周內發生耳血腫的豬只,分配于下列四組中。第一組13頭為未加處理的陽性對照組,第二組12頭以刀片將血腫切開,第三組12頭以刀片將血腫切開再經優碘及棉花的清洗,第四組11頭經刀片切開血腫后,再釘入耳標以維持一定的壓力。 豬只經治療后每周稱重,并評估血腫的大小及感染指數。另一組22頭正常豬當作陰性對照組,也每周稱重。組別間的差異以線性回歸來比較;探討血腫恢復情形,或經不同處理后二周間其生長增重及感染情形的差異。 結果顯示,在三周內未處理組的血腫消退情形比處理組快。未處理組的豬未發現有感染現象。反觀,處理組的豬可見不同程度的局部感染情形,而以第二組的處理方式的豬感染的比率較嚴重。82%的感染豬在三周內皆可恢復,且這些處理的豬并未因局部感染而引發全身性的感染。有血腫的豬日增重比無血腫的豬少82g。有處置及無處置的豬分別比無血腫豬少95及64g。由于實驗的豬頭數不足,無法比較組別間是否有差異。 由本實驗得知,有血腫的豬增重比無血腫的豬差,故應由飼養管理的改善來降低耳朵血腫的發生。另外,現行血腫的處置方式皆不恰當,易造成局部的感染,故目前血腫的較佳處置方式是讓其自行吸收復原。
(陳世平摘譯/林俊宏審 美國豬病獸醫師協會年會 Dr Janet Sunstrum報告,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