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導讀:豬大腸桿菌病毒血癥俗稱小豬搖擺病,是斷乳仔豬的常見多發病,斷乳后1-2周齡多發,發病率低,死亡率高,本病無明顯季節性,但以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發病多,特別是氣候驟變,陰雨季節和飼養條件突變時較易發病。
1病因分析
一般認為引起本病的病原是一種具有特異血清型的溶血性大腸桿菌所產生的毒素。當以下條件存在時可促使本病的發生,如斷奶仔豬突然改變飼料和飼喂方法,斷奶方法不當,飼料蛋白質比例水平偏高且過于單純,礦物質、微量元素缺乏,豬只貪吃過飽以及硒和維生素E不足時均會誘發本病。豬舍衛生條件差,仔豬缺乏運動,致使豬只體質衰弱,脾氣虧虛,三焦失調,則水濕外泄受阻,使水濕泛溢于肌膚,導致水腫、經絡麻痹而發病。
2癥狀表現
多突然發病,病初病豬輕度精神萎頓、食欲減退、步態不穩、體溫一般不升高,偶有個別豬只體溫上升;隨之可見頭面部及眼瞼水腫,并出現神經癥狀,大多行走不穩,搖擺盲目轉圈,有的病豬前肢跪地,兩后肢直立,有的臥地不起,四肢劃動,似游泳狀,口吐白沫,用手觸摸豬體,反應敏感,興奮不安,叫聲嘶啞,驚厥。
本病進程快,一般均于48小時以內死亡或恢復,大豬病程較長,常可延至5-7天或更長。致死率達90%。
3病理變化
解剖可見病死豬的各部位發生不同程度的水腫,尤以胃壁水腫最為嚴重。切開胃壁可見增厚和膠胨狀,并流出清亮或茶色液體,結腸系膜呈膠胨樣水腫,全身淋巴結水腫、充血和出血。心包和胸腹腔有較多積液,暴露于空氣中則凝成膠胨狀。
4防治方法
藥物治療的早期效果較好,后期一般無效。
因本病的發生與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息息相關,所以預防本病必須對哺孚L仔豬適時補料,以提高其消化吸收能力,切忌突然斷乳和更換飼料,飼料營養要全面,蛋白質不能過高,斷乳后的仔豬切忌飼喂過飽。
在缺硒地區,應注意添加硒和維生素E。保持豬舍清潔干燥,定期沖洗消毒,可起到較好的預防作用。同時可采用以下藥物進行預防。
在仔豬斷乳前1星期和斷乳后2星期,肌肉注射組織胺球蛋白2毫升,每星期1次,或在斷乳前1星期和斷乳后3星期,每天內服磺胺二甲基嘧啶1.5克,也可在發病季節用磺胺、大蒜等藥物進行預防。
使用鹽類瀉劑(硫酸鎂)15~25克內服;暫時在不同時間內控制或急劇減少飼料喂量,在斷奶時把飼料喂量減少到每頭仔豬每天0.5千克,并在1星期左右慢慢增加至足量,這是較成功的預防方法。
治療可采用中西結合和對癥治療法,以抗過敏、消除水腫和抑制腸道致病菌的協同進行,而且應及早診斷和治療。
磺胺嘧啶鈉、6—甲氧磺胺嘧啶、恩諾沙星、氯霉素、硫酸卡那霉素對本病均有治療作用,治療時應配合亞硒酸鈉一維生素E效果較好,同時根據病情適當配合使用地塞米松,可獲得滿意效果。
還可應用鹽類緩瀉劑進行通便,以減少毒物的吸收。推薦用法是50千克的豬只,用亞硒酸鈉一維生素E2-3毫升、地塞米松1支,每天1次。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