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豬疥癬
本病為豬皮膚病中最普遍和最重要的一種,只有很少的豬場不受豬疥癬侵擾,嚴重的疥癬不但影響增重及飼料轉換率,而且可造成豬的應激。
病原:豬疥螨.
現場診斷要點:天冷季節常發,病豬劇癢,到處摩擦,以肢蹄搔擦患部,甚至將患部擦破出血,以致患部脫毛、結痂。眼周、頰部、耳根、背部、體側和股內側皮膚肥厚,形成皺褶和龜裂。
鑒別診斷:與滲出性皮炎(豬葡萄球菌病)、皮膚角化不全(鋅缺乏癥)、煙酸缺乏癥等進行區別。
防治:(1.)阿維菌素(伊維菌素)0.3 mg/kg體重,肌注; (2)左旋咪唑(8mg/kg體重,內服); (3)1%一2%敵百蟲水溶液噴灑,l0天后再噴1次。
2、豬虱和蚤
病原:豬虱。為所有虱類中最大的一種,成蟲約6mm長。
現場診斷要點:豬虱常寄生于耳根部、頸部、腹下及四肢內側。虱與疥癬均會引起皮膚搔癢現象,引起紅色疹、啃癢及化膿性皮炎,有脫毛與脫皮現象,嚴重感染則造成貧血。豬虱是傳播豬痘的重要媒介。豬虱有宿主特異性而蚤卻沒有。在豬身上常見的蚤為pulexirritans,也是一種人蚤,蚤經常寄生于在污穢環境中飼養的豬身上。
防治: (1)用l%高錳酸鉀水溶液沖洗或藥浴,或用3%來蘇爾噴灑、沖洗效果好。或用清油煎敵百蟲后晾涼,涂擦患部。 (2)所有處理疥癬的藥物同樣適用于豬虱和蚤。
3、豬滲出性皮炎(豬油皮病)
病原:葡萄球菌
現場診斷要點:
(1)本病常發于1-6周齡仔豬,由于仔豬間打架咬傷,粗糙的地面及墻壁的磨擦、患疥癬抓傷等傷口感染而引起豬滲出性皮炎。其發生率不高,但病死率較高達20%。
(2)病初在肛門和眼睛周圍、耳廓和腹部等無被毛處皮膚上出現紅斑,發生3~4m大小的微黃色水皰,迅速破裂,滲出清朗的漿液或黏液,與皮屑、皮脂和污垢混合,皮膚變得濕粘,呈油脂狀,干燥后形成龜裂硬層,或呈棕色鱗片狀結痂、發癢。痂皮脫落后,露出鮮紅色創面。通常于l~2天蔓延于全身表皮。病仔豬食欲減退,飲欲增加,迅速消瘦。
(3)一般經30-40天可康復,但影響發育。嚴重病例可在4-6天死亡。育成豬或母豬也可發生,但病變較輕,無全身癥狀。
鑒別診斷:可依據病狀、病變識別,應與疥癬區別。
防治:發病早期以針劑抗生素治療可收良效,異惡唑類、青霉素應列為首選治療藥物。其它如氯霉素、紅霉素、慶大霉素或卡那霉素等參考合用或單用。感染部分可采用防腐劑如碘仿沖洗。此外,打耳號的器具不干凈,剪除犬齒不合理,地面粗糙及分娩欄不衛生等也可引起本病的發生,應針對病因加以預防。
4、壞死桿菌病
病原:壞死桿菌
現場診斷要點:
(1)主要經損傷皮膚和黏膜(口腔)感染,是一種人畜共患病。
(2)壞死性皮炎,多見于仔豬和架子豬。其特征為體表皮膚及皮下發生壞死和潰爛,多發于體側、四肢和頭部,看上去外部病灶雖不大,但皮下已形成很大的囊狀壞死灶,灶內組織腐爛,積有大量灰棕色惡臭的液體,最后皮膚潰爛,少數病例其病變深達肌肉,甚至波及骨骼。有的病豬發生耳和尾干性壞死,最后脫落。
(3)內臟出現轉移性壞死灶和繼發感染時,病豬全身癥狀明顯,發燒,少食或拒食,常由于高度衰竭而死亡。
(4)常見病變為雙側臉頰或口腔潰瘍,病變的開始是因為乳豬群打架,傷口感染而造成壞死,并覆以棕色痂皮,但若當病變擴展至口內時,嘴唇、牙齒及舌頭也開始波及。
診斷:根據本病發生的部位以壞死性皮炎和口腔粘膜壞死性炎癥為主,以及壞死組織有特殊臭味和變化,再結合流行情況,可以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驗。
防治:洽病時先將痂皮刮除,以雙氧水或高錳酸鉀水溶液沖洗,再涂上抗生素藥膏。預防只有采取綜合性防治措施,加強飼養管理,搞好環境衛生和消除發病誘因,避免皮膚和粘膜損傷。
5、豬丹毒
病原:紅斑丹毒絲菌俗稱丹毒桿菌。
現場診斷要點:
(I)本病多發于夏季,以青年豬多發。
(2)往往是突然發生,死得快。病勢較緩和的病豬體溫升高至42~43℃,呼吸快,不食,口渴,便秘,結膜充血,眼睛亮。有的豬全身發紅,死前皮膚有紅斑,敗血型的多于2—4天死亡。
(3)有的豬皮膚出現方形、菱形、圓形或不規則的疹塊,疹塊稍凸起,界線明顯,此型病例的病程約為IO—12天,死亡率低。
(4)慢性豬丹毒多由急性或亞急性轉來,主要癥狀是心內膜炎或關節炎。
(5)剖檢:皮膚發紅,淋巴結腫大,脾腫呈櫻桃色,腎腫、暗紅,胃底部、l 2指腸、空腸黏膜出血。亞急性丹毒皮膚有疹塊,慢性的有心內膜炎。
防治
(1)免疫接種。用豬丹毒氫氧化鋁滅活苗,每頭豬皮下注射5ml,注射后21天產生免疫力;或用豬丹毒弱毒苗。
(2)發現疫情時,按防疫規定,加強隔離、消毒、檢疫工作。
(3)治療的常用方法:青霉毒療法有效,用5000-10000單位/kg體重,肌肉注射,每日2次;土霉素20-40mg/kg體重,肌肉注射,每日1-2次,也可用四環素等。用抗豬丹毒血清,仔豬5一lOml,50kg以下的中豬30-50ml,50kg以上的大豬70~150ml,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
6、豬痘
病原:豬痘病毒、痘苗病毒
現場診斷要點:
(1)主要由豬血虱傳播,其它昆蟲如蚊、蠅等也有傳播作用,多發生于4-6周齡仔豬及斷奶仔豬,成年豬有抵抗力。由痘苗病毒引起的豬痘,各種年齡的豬均可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
(2)病豬體溫高,精神食欲不振,鼻、眼有分泌物。
(3)痘病先發于背部、腹部、腹股溝及大腿內側,病變開始為丘疹,然后發展成水泡,水泡破后結痂,若繼發感染會形成膿皰。大多數痂皮在感染3周后脫落。
鑒別診斷:在臨診上應與豬疥癬區別,無并發性皮膚病的豬痘不會發癢,不難作此類癥鑒別。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衛生。消滅豬虱、蚤、蚊、蠅等,新購入的豬要隔離觀察1~2周,防止帶人傳染源。病豬隔離治病。用O.1%高錳酸鉀溶液沖洗患部后涂上碘甘油,或試用康復。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