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應當記住:農民對于新中國的創立和建設,對于推動中國的現代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今天制定和實施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體制和政策,要對得起為建國和發展付出了巨大犧牲的農民。
中國革命與歐洲以城市為中心的革命不同。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國情下,廣大窮苦農民在“打倒地主富農階級,分得屬于自己的土地,過上美好幸福生活”目標的引導下,參加革命,走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數以千萬計的農民在革命戰爭中犧牲了,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也得到了農民在糧食、衣物、宿營、制造等多方面的無私支持,最后奪取了政權。
建國初,通過土地改革,農民分得了屬于自己的土地;后來社會主義改造,農民又將土地入股合作社;接著成立人民公社,土地從農民一家一戶所有變成了集體所有。解放后到改革開放初,一是農民在土地方面給國家建設做出了貢獻。工業化過程中的廠房、電站、鐵路、公路、港口、城市、水庫等建設,征用了農村集體所有8000萬畝左右土地。那時農民支援國家建設,補償很低,按當時土地的價值,從土地轉移的工業化資金估計達1.6萬億元。二是農民在提供農產品方面對工業化做出了貢獻。建國后,相當一段時間,農產品計劃種植,統一確定價格,實行統購統銷,通過工農業產品的價格剪刀差,國家為工業發展從農業積累了近1萬億的資金。特別是在三年自然災害中,包括其他農產品短缺時期,農民竭盡全力保障了城市人口農產品的需要。使城市居民安心于工業化的推進。從價值計算,30年前的2.6萬億元,按5%的收益率,現值為11萬億之巨。
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農民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更大的貢獻。一是經濟、社會、生活等建設項目,從農村征用了1億多畝耕地,就是保守地按每畝10萬元計算,高達10多萬億人民幣,但由于征地補償太低,加上層層扣留,到農民手中的,不到7000億。二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是價格便宜的農民工。從改革開放算起到2006年,城鎮職工的年平均工資增長10%左右,2006年城鎮職工平均工資為21001元;而農民工的年平均工資增長則只有3%,2006年平均工資不到1萬元。目前,有1.5億農民工在外務工,僅2006年農民工平均工資與城鎮職工平均工資比較,即使考慮城市職工人力資本價值較高的因素,也為經濟發展節省了1萬億元工資成本(當然,農民工的工資是由勞動力市場供求格局決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太多,外出務工農民規模大,是其工資長期過低的重要成因)。另外,就是到了2006年,農民工參加社保的不到6%,社保成本節約也變成了便宜勞動力要素的一部分,估計累計最少也有3萬億。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城鎮職工和農民工勞動力工資差額和沒有強制規定為農民工上社保,為經濟發展積累的資金,最少也達10萬億。三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金融體系將縣鄉區域農村的儲蓄抽往城市和工業,總規模至少也在5萬億元。
簡單相加一下,不計革命時期農民的無價貢獻,不計農村儲蓄向城市和工業提供的有償信貸資金,也不計算過去農民為國家交的稅費,按現價折算,僅僅以上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土地、工資差和未上社保等幾項,農民建國后為工業化和城市化提供的積累,最保守估計也高達30萬億!
如果從更多的方面考察,中國目前大部分企業是農民創辦的(有調研表明,城市居民家中有10萬元時,愿意創業的不到5%,愿意去買房和炒股,而農民工有10萬元時,有創業意愿的竟高達60%!),有的是從社隊和鄉鎮企業轉變而來,有的是農民私人和合伙創辦而成,它們在增加稅收、轉移剩余勞動力、擴大就業等等方面,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估計它們解決的城鄉勞動力就業規模,多達2億人。如果沒有農民創辦的企業,今天中國的城鄉勞動力剩余和失業率可能會高達50%!
經常看到一些:農民感謝黨和國家政策好,感謝城市和工業支持農業和農村的報道。我倒覺得,實際上,農民為我們國家的發展做出了相當大的犧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應該是農民有恩于國家,有恩于中華民族,更有恩于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我們應當感謝的是農民。我們應當記住農民,常懷感恩,在思考戰略、確定體制、制定政策時,對得起農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