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著點亮智慧,點亮愛![]()
活到現在,才真正理解——
生活需要什么樣的智慧和什么樣的愛……
那天主持北京科教頻道人物訪談節目《非常接觸》,嘉賓是著名演員李成儒,其間談及拍戲歷經的種種辛苦,這位熒屏上的“刑警隊長”笑著說,“但凡有別的本事,我也不干演員這一行”,現場觀眾聞聽發出陣陣笑聲;或許李成儒不知道,就在當期節目錄制之前熱場的時候,我剛剛對觀眾說過,“做主持人很累,但凡有別的生路,我也不干這一行”。
李成儒顯然是在開玩笑,而我其實也在開玩笑。我知道李成儒十分熱愛演員這一職業,論成就無法與其相比,但我確實也非常熱愛我現在所做的工作——電視節目主持人。
事實上在做這一行之前,我還是有活路的,當時做足球記者,也有人冠之以足球評論員,平時寫寫稿、評評球,因為做的時間相對久,算是資深一類,收入按說挺可觀的,至少有車有房、不愁吃穿。
2006年德國世界杯曲終人散的那個凌晨,為報道世界杯忙活了整整一個月的我癱倒在床上,難以成眠之時腦子里突然萌生了一個從未有過的念頭——我要改行!
當時覺得,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太枯燥了,做了十好幾年的足球記者,世界杯都經歷了4屆,再這樣做下去真的沒有什么新鮮感了,無非就是周而復始的重復而已,遲早有一天將動力全無。
我下決心改行,但怎么改、改做什么壓根兒就沒譜。不過幾天之后,在我不知所“改”的當口,北京電視臺財經頻道《城市》欄目制片人的一個來電,讓我改行的道路瞬間變得豁然開朗。
那個夏秋之交,我開始正襟危坐面對攝像機的鏡頭,搖身一變成為了《城市》欄目的主持人。嚴格意義上,與其說是“改行”,倒不如更準確地說是“回歸”——在做足球記者之前,我曾經做過電臺以及電視臺的節目主持人,只不過都是上個世紀90年代的事情,恍若隔世。
從《城市》到《首都經濟報道》,再到《生活廣角》、《生活+》,繼而又到《喜來塢》、《成長在北京》、《環渤海新視野》、《非常故事會》……在過去的將近4年的時間里,主持的節目逐步增多,涉及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大……時至今日,不敢說改行改得多么成功,卻也可謂初見成效。
敬業是必須的。何況又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改行,屬于一次“新的創業”;更何況年齡業已不小,從某種層面上說,已不像年輕時那樣經得起失敗。既然目標明確,既然機會難得,自然絲毫不敢怠慢。
幾年來和很多頻道的很多節目、欄目有過合作,時間或長或短,成績或高或低,我無法準確知曉合作者對我的能力所做出的判斷,但我想我可以自信地說,沒有人不認可我的敬業。
每一期節目錄制之前,我都要參加N多次策劃會,甚至沒有人要求主持人必須出席;不僅如此,之前自己還要埋頭做許多功課,所有這些努力,為的就是能把節目做到盡可能的“最好”——不論大選題還是小選題,不論大制作還是小制作,也不論嘉賓是大牌明星還是普通百姓。
勞累是肯定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我經歷了主持生涯以來最忙碌的18天——除了在北京電視臺出任三個時段共9個小時的節目評論嘉賓之外,還要主持外埠電視臺的兩檔節目,每天凌晨1點入睡,凌晨5點起床,奔波于北京城區和大興影視基地,連續18天,有時直播節目放廣告的時候都可能睡著一兩分鐘,不過還是堅持到了最后,以至于節目組的同事送給我一個雅號:“董鐵人”。
職場之上,或許每個人都希望做輕松一些的工作,最好是既感覺輕松,又可以彰顯價值,此乃可遇不可求,大多數的情況下,你只有付出足夠多的努力和辛苦方能有所成就。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你必須以沉重示人,若實現舉重若輕不失為兩全其美。兩種方式,一,在工作中找尋快樂;二,在生活中感受美好。
一般以為工作和生活類似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甚至互為矛盾,乃至惟有犧牲其一,才能收獲其二。事實上,這樣的慣性思維我也曾有過,直到3年多前女兒出生,我突然意識到,生活是完全可以與工作同路并行。
人的生活內容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理應有所不同,如果你已身為人父、幾近中年卻依然按照年少輕狂、我行我素的方式生活,自然會將自己置于工作的壓力與生活的責任的夾縫之中,應接不暇。
工作之余,陪伴女兒成了我最享受的事情,甚至一天勞作的辛苦都會因此而煙消云散,給孩子拍照、錄像,記錄其成長;和孩子唱歌、演戲,自得其樂……孩子成了我的精神寄托,成了我心靈的歸屬,甚至成了我的動力源泉,我從未感覺生活如此美好,以至于將自己在工作中所有的努力都視為是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為孩子創造一抹幸福。
從另一個層面上說,孩子也成為了我的“老師”,她教會了我要負起更多的責任——除了家庭的、工作的,還有社會的,力所能及做一些公益的事情。
孩子出生那年,在資助貧困地區母親的“幸福工程”慈善拍賣會上,我拿出了珍藏的世界球星貝克漢姆親筆簽名的球衣,拍得善款22萬,希望能為貧困母親帶去一些微薄的幫助,因為幫助了母親,就等于幫助了孩子;
一切與孩子有關的公益活動都是我格外關注的,像2009年長城電腦舉辦的關注邊遠山區的貧困孩子,幫助窮困的弱勢兒童的名為“點亮愛”的活動,當我看到那些可愛的孩子第一次來到北京參觀,第一次走進航天城時露出的天真笑容,一邊替孩子們高興,一邊對在長城電腦工作的朋友說,以后再有這樣的活動一定提前通知我,讓我有機會帶女兒一起參加,讓她從小就能培養起坐公益的意識——“點亮愛”。
生活是需要愛的,小愛也好,大愛也好,都需要點亮,生活也是需要智慧的,小事也好,大事也好,都需要用心。人生需要隨時調整——調整目標,調整心情,調整方式,其中平衡很重要,找到工作與生活之間那個最適合的平衡點,找到壓力與享受之間那個最適合的平衡點,這種平衡不是靜止,而是一種動態的,是需要通過主動的、有機的、不時的調整,得以清晰確立并溶于其中。
平衡了,也就自如了;自如了,就快樂了。微笑因此會更多地寫在臉上,一個人有限的精力與能力有了最大限度發揮的可能,懷揣著謙卑與感恩的心,讓屬于自己的每一個日子都變得閃亮起來……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