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2802|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精選分經藥性賦》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0-4-19 09:27: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精選分經藥性賦》
    清 德清  潘宗元著    門人錢仲明録     陳用崇整理

       1.手太隂肺經用藥賦

    肺主五臟之華蓋。出聲音而澤逮皮膚。亦為百衇之朝宗。通呼吸而權歸淸肅。虛則夢田野之荒蕪。實則夢兵戈之殄戮。有餘則喘嗽。瀉必清涼。不足則氣微。補須酸屬。

    1.人參甘溫微苦。補肺中元氣。而虛脹自除。法在塞因塞用。非實熱所可沾唇。

    2.沙參甘苦微寒。補肺中真隂。而火刑可卻。治由專任專成。豈寒客所宜染指。

    3.東洋參微溫而苦。擅和脾胃之功。

    4.西洋參苦寒微甘。降火生津之旨。

    5.杏仁辛溫苦。宣肺氣而行痰。散風寒而解表。利胸膈之欎結。通大腸之氣壅。

    6.竹葉辛淡甘寒。消痰涎而清熱。涼心火而緩脾。除上焦之風邪。清氣沖之咳逆。

    7.前胡辛以暢肺解風寒。甘以入脾理胸腹。苦泄厥隂之熱。寒散太陽之邪。下氣甚佳。消痰有效。

    8.薄荷辛以通竅散風邪。升以發汗搜肝氣。香開胸膈之滿。涼清肺金之熱。失音可救。痰嗽更宜。

    9.燕窩甘平。養肺隂理虛勞之聖藥。止咳嗽之無休。

    10.蟬蛻甘寒。除風熱清聲音之良方。療驚癎而有益。

    11.百部甘寒微溫。療小兒之疳積。可望諸蟲漸除。利肺金之受刑。能使諸嗽立止。

    12.括蔞甘寒苦潤。清上焦之火邪。能使痰氣下降。滌胸膈之欎熱。可望津液上承。

    13.香薷辛溫。迺夏月清隂暑之靈根。為天解表邪之妙品。

    14.麥冬甘苦。退肺內潛藏之火。生肺中不足之辛金。

    15.紫苑辛溫而潤。得保金之功。能開喉痹而通利。

    16.白芨苦濇而辛。得秋金之令。能化瘀血而生新。

    17.海粉甘寒。消痰而清熱。

    18山藥味甘。益胃而濇精。

    19.桔梗味苦辛平。表散寒邪。開提氣血。通鼻而理咽喉。清肺熱以治癰痿。

    20.百合味甘而平。潤肺寧心。清熱止嗽。利二便以治浮腫。止涕涙而定癇驚。

    21.貝母甘辛微寒。消痰潤肺。滌熱清心。胸中十結無虞。喘咳紅痰有藉。

    22.南星味苦而辛。療癎治驚。攻積坺腫。破血行胎可慮。風濕麻痹須尋。

    23.萊菔子氣辛性溫。除膨脹。消食積。主下氣而散寒。生吐風痰而瘡疹可發。吵定喘嗽而腫毒能消。

    24.桑白皮辛甘而寒。瀉肺火。利二便。止痰嗽而解渴。枝通潤莭而卻風飬筋。葉卻風邪而明目止汗。

    25.茅根甘寒。淸火兼行水。鍼能潰噥而邪外托。花能止血而熱下潛。

    26.蘓葉味辛。卻風而散寒。子則開欎而氣能平。梗則順氣而胎自適。

    27.牛蒡子氣辛苦寒。散瘡瘍之腫毒。而喉痺克除。

    28.馬兜鈴辛苦而寒。淸肺金之火邪。而痰嗽可革。

    29.射干苦寒。消心脾老血。療喉痺咽亁。

    30.海石鹹寒。化上焦老痰。消癭瘤結核。

    31.天冬甘苦大寒。清金降火。而水徹上源。

    32.花粉酸甘微苦。助胃生津。而熱從下出。

    33.烏梅肉酸溫。濇腸斂肺。血痢尤良。

    34.白芥子辛溫。利氣豁痰。虛人宜禁。

    35.枯芩苦寒。瀉肺火而清氣。治火嗽而降痰。

    36.馬勃辛平。清肺火而解熱。止喉痺而痛定。

    37.白前辛甘微寒。能止嗽而快膈。主降氣而下痰。

    38.五味甘酸鹹溫。能斂肺而生津。定喘嗽而滋腎。

    39.葶藶子苦辛大寒。有喜遂水氣之能。泄陽分氣閉之病。痰飲可理。散結調經。

    40.旋覆花辛苦鹹溫。有通利血衇之效。治肺經臟腑之病。下氣消痰。行水更勝。肺苦氣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以辛瀉之。

    共40種(附六)

    2.手陽明大腸經用藥賦
    大腸當臍右疊迴。稱庚金之腑。轉輸糟粕。為傳道之官。實積而腸滿不通。瀉須遠熱。陽虛而腸鳴泄痛。補不宜寒。
    1.麻仁甘平滑利。潤腸中之燥結。療難便而緩脾。
    2.黃芩苦寒入心。瀉中焦之火邪。除脾家之濕熱。
    3.桃仁苦平微甘。破大腸之血滯。而新血亦生。
    4.大黃大苦大寒。滌腸胃之塞壅。而瘀熱能理。
    5.禹餘糧甘平性濇。止痢治血崩。
    6.白頭翁味苦性涼。消疣止熱痢。
    7.元明粉辛甘鹹冷。去胃家之實熱。而腸中宿垢堪平。
    8.樗白皮苦濇而寒。去肺胃之陳痰。而久痢腸風有益。
    9.訶子苦溫。開音止渴。并治滑泄之疴。
    10.瑣陽甘溫。益精補隂。正屬溫潤之劑。
    11.淫羊霍甘溫。入肝與腎。理四肢兮補命門。
    12.牽牛子辛熱。逐水消痰。利二便兮息風祕。
    13.豨薟草苦辛。主大腸風濕之泄瀉。
    14.炙卷柏辛溫。治腸風下血而脫肛。
    15.地榆酸苦微寒。主收斂入下焦。除血熱腸風血痢。
    16.槐角味苦而寒。走大腸淸肝膽。治諸痔濕癢隂瘡。
    17.梹榔苦辛而溫。破脹攻堅。疏後重而行痰宜進。
    18.枳實酸寒而苦。行痰破氣。利胸膈而水腫堪甞。
    共18種

    3.足陽明胃經用藥賦
    胃為倉廩之官。平調則五臟安妥。又為水榖之海。寛暢則六腑沖和。審虛寒兮骨節皆痛。驗實熱兮囗舌亁枯。

    1.藿香辛甘微溫。開胃止嘔。而中州得令。
    2.丁香辛溫純陽。泄肺溫胃。而冷逆可平。
    3.神麯辛甘而溫。消食化痰。而調中為勝。
    4.豆卷味甘性平。破血消水。而胃熱尤神。
    5.柏子仁辛甘而平。氣香以透心脾。性潤而滋肝腎。
    6.人中黃味甘而寒。瀉五臓之實熱。頓入腸胃之經。
    7.海金沙以甘寒之性。能淸血分之熱於太陽。領釜底抽薪之義。
    8.山査肉得甘酸之味。善去油膩之停於倉廩。表胃中磨積之名。
    9.黒薑辛苦大熱。除臟腑之沉寒。去胃中之痼冷。
    10.厚樸辛苦而溫。主客寒之犯胃。使濕氣之難侵。
    11.喂薑微散而微躁。止嘔和胃而稱奇。
    12.薑汁性閏而辛溫。噎膈反胃為良劑。
    13.白芷味辛性溫。訂芳香上透之功。行肺胃大腸之衇。主治排膿活血。堪平風濕癰疽。
    14.升麻甘辛微苦。有表散風邪之效。具升散火欎之能。切忌隂虛火升。兼理後重下痢。
    15.蜜糖甘潤。滋腸胃之燥枯。
    16.猬皮苦平。主胃中之氣逆。
    17.麥芽甘溫益胃。主消食而健脾。
    18.穀芽甘溫快脾。主開胃而下氣。
    19.米仁甘淡微寒。益胃土而勝水。補肺金而除蒸。
    20.竹筎甘而微寒。開胃土之炎邪。清肺金之燥烈。
    21.砂仁辛溫香竄。乃開胃和中之要藥。吐瀉均宜。
    22.枳殻苦酸微寒。為逐痰破氣之神方。脾虛無益。
    23.石膏甘淡寒辛。清胃熱而降火。能止渴而生津。
    24.石斛甘淡鹹寒。平胃氣而安神。除虛熱而止汗。
    25.亁薑辛熱。開胃扶脾。宣諸絡衇。逐寒發表。燥濕溫經。
    26.生薑辛溫。解欝宣肺。發表祛寒。暢胃開痰。定嘔除咳。
    27.葛根幸甘性平。升舉脾陽而退熱。鼓舞胃氣而生津。
    28.茯苓甘平淡滲。功專益脾而寕心。下通膀胱而利濕。
    共28種
    4.足太隂脾經用藥賦
    脾為諌議之官。四肢是主。又為倉廩之本。萬物歸根。實則飲食消而肌堅膚澤。虛則身體瘦而氣黯神昏。辨性味而欲甘欲緩。省生冷而宜熱宜溫。

    1.白術甘苦而溫。去周身之濕痹。消胃腑之痰涎。燥濕以補脾。和中而止瀉。
    2.蒼術苦溫辛烈。解六欎之神方。升胃中之陽氣。逐痰而除濕。燥胃以強脾。
    3.甘草味甘。炙補三焦之元氣。而散表寒。生補脾胃之不足。而瀉心火。
    4.黃芪甘平。生固表而補肺。虛火可瀉。炙補中而益氣。隂毒能醫。
    5.益智幸熱。能固氣而濇精。開欎結。攝唾涎。補心氣之不足。
    6.黨參甘平。和脾胃而療渴。健坤陽。舒轉運。補中氣之微虛。
    7.蒸餅甘平。利三焦。通水道。得化積而養脾。
    8.飴糖甘溫。益氣力。潤痰涏。能緩中而止嗽。
    9.秫米甘寒。主陰虛陽盛。妊娠漏黃汁是醫。
    10.御米甘寒。能潤燥厚腸。翻胃吐白涎可救。
    11.銀花性平味甘。除熱解毒而補虛。療風養血而止渴。
    12.陳皮辛苦而溫。調中消痰而導滯。利水止嗽而破癥。
    13.肉菓辛溫。主理脾而煖胃。虛瀉援引。
    14.黃精甘平。主補中而益氣。風濕須尋。
    15.半夏辛溫體滑。斯有除濕化痰之效。兼具健脾和胃之功。胸下之堅満堪通。痰厥之頭痛可掃。
    16.辛夷辛溫輕浮。爰具解肌利莭之權。還擅通竅溫中之柄。胃中之清陽能助。九竅之風熱可平。脾居五臟之中。因散精而歸肺。季旺四時之內。稱隂土而生肌。須詳外損。有餘中不足。當審內傷。不足中有餘。職主消磨。喜燥。總由於惡濕。後天倚賴。補腎又不若徤脾。
    共16種
    5.手少隂心經用藥賦
    心為君主出神明。位定離宮慿靈爽。先存寡欲。見人道之光明。雖若無為。並天時之長養。虛寒則恐怯其情思。實熱必癲狂其形像。心陽不足。補須參附堪知。離火有餘。瀉用芩連可想。

    1.丹參氣平味苦。入心與包絡。定血虛神志之難安。主癥瘕瘀凝之不散。
    2.欝金辛苦氣寒。入心及包絡。療産後攻心之敗血。治婦人逆行之月經。
    3.苦參大苦大寒。勝熱殺蟲。消癰解毒能治黃疸溺赤之功。有固夢遺滑精之效。
    4.元參甘苦微寒。除煩止渴。降火滋隂入心肺清上焦之火。入腎以滋少隂之精。
    5.石蓮子味苦性寒。止噤痢而除煩。去濕熱而開胃。
    6.寒水石大寒鹹辛。治囗渴之水腫。療時氣之熱蒸。
    7.黃連入心瀉火。性存大苦而大寒。涼血鎮肝。功歸解欝而解渴。治熱毒之瀉痢。療火欝之心疼。
    8.豆豉泄肺解肌。得苦寒無毒之性。調中下氣。除疫氣瘴氣之能。治煩躁之難眠。療懊憹之滿悶。
      9.珍珠味甘鹹寒。除痘疔。療驚熱。鎮心神以安魂。又止隂精遺泄。而白濁亦平。
    10.琥珀味甘而平。消瘀血。破癥瘕。定魂魄以寧心。又使肺氣下行。而膀胱通順。
    11.蓮肉甘平濇精。心腎交而君相之火邪俱靖。腸胃厚而瀉痢之滑脫均收。
    12.芡實甘嗇而平。能益脾而虛寒之泄瀉無虞。主封髓而帶濁之淋漓有賴。
    13.天竺黃甘而微寒。能豁痰而治驚癇。識鎮肝之力奇。
    14.龍眼肉甘平而潤。能悅胃而安神魂。諳培脾之功備。
    15.茯神淡滲甘平。養神魂療驚悸能使心氣內安其宅。賴此包容至於太和。
    16.遠志溫苦而辛。能通腎氣而利九竅益聰上逹於心。資其宣導臻於純粹。
    17.金箔辛平有毒。安鎮靈臺。神魄免於飄蕩。辟除惡祟。臟腑搜其伏邪。
    18.硃砂甘寒有毒。解乎胎熱。明目只是清肝。定厥癲狂。多服令人愚昧。
    19.龍骨甘濇固膓益腎是其長。
    20.嫓龍齒以安魂而癇驚可鎮。
    21.虎骨辛溫。定痛驅風非所短。配虎睛以安魄。而精魅能攻。
    共21種  
    待續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20 收起 理由
    yisiyi + 20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10-4-19 11:17:49 | 只看該作者
    學習學習。

    評分

    參與人數 2論壇幣 +30 收起 理由
    nety + 20 該貼得到樓主的二次獎勵!
    system + 10 第一個回復系統自動獎勵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8 11:39,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城区| 平江县| 西充县| 鄂伦春自治旗| 饶阳县| 辰溪县| 武夷山市| 虞城县| 墨竹工卡县| 夹江县| 大足县| 堆龙德庆县| 隆子县| 江安县| 志丹县| 大悟县| 郓城县| 左权县| 卢氏县| 铁力市| 星子县| 潍坊市| 泸水县| 德令哈市| 隆化县| 天等县| 柯坪县| 堆龙德庆县| 柞水县| 泰州市| 元谋县| 靖西县| 民和| 九龙县| 蓝山县| 锦屏县| 烟台市| 阿尔山市| 牙克石市| 九龙县| 镇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