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李向陽 于 2010-4-16 14:51 編輯
一、集約化養豬工藝的組織
1.集約化養豬的階段飼養工藝
集約化養豬的目的是要擺脫分散的,傳統的季節性的生產方式, 建立工廠化、程序化、常年均衡的養豬生產體系,從而達到生產的高水平和經營的高效益。現多采用四階段飼養工藝。
(1)配種妊娠階段。在此階段母豬要完成配種并度過妊娠期。配種約需1周,妊娠期16.5周,母豬產前提前一周進入產房。母豬在配種妊娠舍飼養16~17周。 如豬場規模較大,可把空懷和妊娠分為兩個階段, 空懷母豬在一周左右時間完成配種,然后觀察四周,確定妊娠后(可采用公豬試情或妊娠診斷儀)轉入妊娠豬舍,沒有配準的轉入下批繼續參加配種。
(2)產仔哺乳階段。 同一周配準的母豬,要按預產期最早的母豬,提前一周同批進入產房,在此階段要完成分娩和對仔豬的哺育,哺育期為5周(或4周), 母豬在產房飼養6周(或5周 ), 斷奶后仔豬轉入下一階段飼養,母豬回到空懷母豬舍參加下一個繁殖周期的配種。
(3)斷奶仔豬培育階段。 仔豬斷奶后,同批轉入仔豬培育舍,在培育舍飼養5~6周,體重達15~25千克以上。 這時幼豬已對外界環境條件有了相當的適應能力, 再共同轉入育肥舍進行育肥。
(4)育肥階段。由育仔舍(仔培舍)轉入育肥舍的所有豬只,按育肥豬的飼養管理要求飼養,共飼養15周, 體重達90千克時,即可上市出售。 育肥階段也可按豬場條件分成為中豬舍和大豬舍,這樣更利于豬的生長。通過以上四個階段的飼養,當生產走入正軌之后, 就可以實現每周都有母豬配種、分娩、 仔豬斷奶和商品豬出售,從而形成工廠化飼養的基本框架。
2.按工藝流程建設或安排生產車間。
一個現代化養豬場建場要有嚴格的規劃與設計,工藝流程確定以后,按豬場工藝設計要求,安排配種妊娠舍欄位、產房欄位、育仔舍欄位和育肥舍欄位。 場內豬群的周轉、建筑的合理利用,都必須和生產工藝、防疫制度、機械化程度緊緊密聯系,以做到投產后井然有序,方便管理。
3.按工藝流程確定各階段生產計劃指標。
(1)確定每頭母豬一年內理論產仔窩數。母豬年產仔窩數的多少,決定于母豬繁殖周期的長短; 而母豬繁殖周期長短,主要受哺乳時間的制約。以現代生產工藝為例,母豬哺乳期為5周,加上妊娠期16.5周, 斷奶至配種期1周 ~ 一個繁殖周期為22.5周。一年共52周,因此,每頭母豬年產仔窩數應該為52÷22.5=2.3窩(如果哺乳期縮短4周,則每頭母豬年產仔窩數應該是52÷21.5=2.4窩)。
(2)確定每周應該產仔的母豬頭數。按理論計算,假使我們已確定每頭母豬年產仔2.3窩,那么,根據一個豬場所飼養的母豬總頭數, 就可算出全場每年應該產仔的總窩數,然后, 就可以算出每周應該有多少頭母豬產仔。每周產仔窩數= 母豬總頭數×2.3(窩) 52(周)例如:600頭母豬的豬場每周應產仔窩數為:600×2.3 52=26.5(窩)
為了留有余地和便于掌握,每周可按排26窩母豬產仔。
(3)確定每周應配種的母豬頭數。根據每周應產仔窩數, 以及母豬配種受胎率(按80%掌握),每周參加配種的母豬頭數應該是:每周參加配種母豬頭數=每周應產仔窩數 80%。以600頭母豬場為例,每周參加配種頭數為:26(窩)80% =32.5(頭)
(4)確定每周斷奶仔豬數及轉群基礎數。以每周分娩26窩,每窩斷奶成活9頭為例:每周斷奶仔豬數=26(窩)×9(頭)=234(頭);每周轉群基數為234(頭)×95%(育成率)=222(頭)。
以上計算均為理論數據, 生產實踐中可視具體情況在此原則基礎上進行調整。
二、集約化養豬工藝的實施
集約化生產工藝流程是一項系統工程,是以科學的生產工藝將各個生產環節有機地聯系起來, 從而形成一套固定的生產模式,任何一個環節的疏漏都會影響生產線的運轉, 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有高度的計劃性和準確性。因此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按計劃組織配種實現均衡生產。按計劃組織配種,每周完成額定的配種數,既不能多配也不能少配,這是實現均衡生產的關鍵。 實踐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1)通過種豬的更新和淘汰建立合理的豬群年齡結構( 胎次結構)。一個合理的種豬群年齡結構應該是以中年豬為主體,老中青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完成生產定額,實現滿負荷生產。 種豬年齡普遍偏老或偏小都不利于生產水平的穩定發揮。各年齡段豬所占份額大致如下表:
豬群年齡結構表
類 別 比 例 (%)
后備母豬 17
1-2胎母豬 31
3~4胎母豬 25
5~6胎母豬 17
7~10胎母豬 10
計劃配種數: 組號
(2)了解豬群情況,做好配種計劃。為了避免集中配種,實現全年均衡生產,每周制定細致的配種計劃是十分必要的。 制定配種計劃要熟悉了解在群種豬的狀況,對在群豬在下一周的狀況做好充分的估計和準備。 以下是一個'周配種計劃單'和估計各類型豬在下一周出現發情最高頭數和最低頭數的方法。
周配種計劃單
計劃配種數 組號______
類別 最高頭數 最低頭數
1.斷奶豬
2.后備母豬
3.斷奶后7天未發情豬
4.上周或前幾周復配豬
5.上周或前幾周的空懷豬
6.總 計
周配種計劃單各類別豬出現最高發情數和最低發情數的估算方法是這樣的:
A.斷奶豬。最高數=本周斷奶豬數乘前四周適時發情的最高百分數。
最低數=本周斷奶母豬數乘前四周適時發情最低百分數。
B.后備母豬。
最高數=后備母豬總數除以3。
最低數=已轉入配種舍,并掌握了上一個情期發情時間的后備母豬數。
C.斷奶后7天未發情豬。 最高數和最低數=斷奶后7天未發情豬的總數除以3。
D.上周或前幾周的復配豬。
最高數和最低數=前四周出現的復配豬的平均數。
E.上周或前幾周的空懷豬。
最高數=除在本周確實不能發情的其余所有空懷豬數。 最低數= 據記錄有望在本周發情的空懷豬數。
2.嚴格實行全進全出制。集約化生產要求常年均衡, 有節律地生產,必須按計劃同步配種,同步產仔同步,斷乳,同步轉群、同步上市。 全進全出制是實現豬群在生產線上正常周轉實現'同步'的重要手段, 也為各階段豬舍在豬全部轉出后的清洗消毒、阻斷疫病傳播創造了條件。
因各類豬群在各類豬舍的飼養期是以周劃分的, 集約化豬舍設計各類豬的欄位也是嚴格按工藝要求設計的,既不多、也不少, 因此按批次和工藝要求使豬 群全進全出,是生產線正常運轉的關鍵, 否則就會出現豬群轉群困難,而影響設備的使用效率及生產水平的發揮。
3.早期斷奶。
前文中提過,母豬年產仔窩數的多少,決定于母豬繁殖周期的長短,而母豬繁殖周期的長短,主要受哺乳時間制約。仔豬早期斷奶, 是提高母豬繁殖胎次,增加年產仔頭數和提高母豬年貢獻率的關鍵措施, 根據我國目前的情況,仔豬以4~5周斷奶為宜。實踐證明,仔豬4~5 周斷奶后轉入育仔階段,在飼養條件、環境條件適宜的情況下能夠很好生長, 仔豬發育健壯,生長整齊。母豬斷奶后一般在7 天內發情, 第一情期配種妊娠率可達85%~90%。
4.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
環境對豬的健康和生產力有著多方面的深刻的影響,因此, 為保證豬的健康及生產力的充分發揮, 必須為其創造適宜的環境。因為豬的體溫調節是通過對流、輻射、蒸發和傳導四種方式進行的,所以, 在環境諸因素中起主導作用的是溫度和溫度。 故需為各階段豬只制定最佳環境參數,并通過各類手段達到豬對環境的要求。
各類豬舍溫濕度技術設計參數
──────────────────────
溫度 (℃)
群豬類別 │ ────────── │適宜溫度(%)
適宜范圍│ 最適范圍
空懷妊娠母豬 15~17 17 60
分娩母豬 15~20 17 60
新生仔豬 27~32 29 60
斷奶的豬 18~27 20 60
生長肥育豬 15~17 15 60-75
────────────────────────
仔豬對環境溫度敏感、要求高, 可采用紅外線燈、白熾燈加保溫箱或可調溫的仔豬床電熱板局部加熱。 這樣可在保證仔豬溫度的同時不致使母豬過熱而影響泌乳和健康;另外夏秋季多雨和冬季保溫季節,豬舍濕度大,除加強通風、換氣排濕措施外,提倡分娩舍、 環境舍采作高床網上培育,這樣對減少床面濕度, 防止疫病十分有利。
有害氣體允許濃度
──────────────────
名 稱 允許濃度(ppm)
──────────────────
二氧化碳 1500
──────────────────
氨 20
──────────────────
硫化氫 6.6
───────────────────
豬舍環境除溫度外還應盡量降低有害氣體在舍內的含量,下表是舍內各類有害氣體的允許宵度。
5.主要生產程序實現自動化。
(1)喂料自動化。母豬由于生產特點的需要,喂料量需加控制。要采用人工定量飼喂, 其他豬只喂料要實現自動化,斷奶仔豬和育肥豬要用料箱喂料, 實行自由采食。規模較大的豬場可采用機械給料箱喂料, 實現喂料全部自動經;規模小的豬場, 也可用人工給料箱定時加料。
(2)自動飲水。各類豬群都要采用飲水器自動飲水。比較適用的飲水器是鴨嘴飲飲水器, 以便各類豬只能隨時喝到干凈、新鮮的飲水。
(3)自動排糞。各類豬舍均應采用漏縫地板,除產仔舍、保育舍用高床外, 其他豬舍可使用水泥漏縫地板。漏縫地板的規格,條面寬7~8厘米,縫寬2~2.5 厘米,底面寬4厘米。
6.建立完整的生產統計、技術統計制度。
生產技術統計是平常生產水平的反映, 通過對生產技術資料的分析可及時發現問題, 也使豬場管理者對生產能做到心中有數。統計報表主要有以下幾種內容:
(1)公豬配種記錄;
(2)公豬精液品質檢查記錄;
(3)母豬分娩記錄;
4)斷奶仔豬培育記錄;
(5)生長肥育豬培育記錄;
(6)各階段飼料消耗記錄;
(7)防疫記錄;
(8)各階段生產成本分析記錄;
(9)各類豬死亡記錄。
7.建立嚴格的防疫制度。
嚴格的防疫制度是集約化豬場正常生產的保證, 要認真貫徹'防重于治'的方針, 建立健全嚴格的防疫制度和先進的衛生設施,以確保安全生產。
(1)慎重引種。必須引種是要經上級主管部門同意,由專業人員到非疫區引入。 對能引入的種豬要隔離觀察40天。
(2)豬場布局合理,生產、生活區嚴格分開,生產區周圍應有防護設施,非生產人員不得隨意進入生產區。
(3)豬場應設門衛,場門口、生產區入口和每棟豬舍入口處要設有寬于門、長于車輪一周半的消毒池, 生產人員進入生產區前應洗澡、更衣、消毒,然后方可進入。
(4)豬場內設病豬隔離舍、尸體剖檢室和尸體處理井,對病豬進行隔離觀察、診治;對死亡的豬只, 由獸醫進行剖檢后,尸體投入尸井,嚴密消毒現場。
(5)裝載種豬、肉豬的運輸車輛應進行嚴格消毒,裝豬臺應設在生產區圍墻外。
(6)豬場獸醫不得外出行醫,豬場工作人員的家庭不得飼養生豬,豬場內的職工食堂禁止在市場上購買生肉,食堂用肉應由場內自行解決。
(7)根據豬場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由獸醫制定本場的免疫程序,按計劃對豬群進行免疫, 并做好免疫接種記錄。
三、不同生產階段的飼養管理要點
1.種公豬的飼養管理要點。
(1)在集約化養豬場,種公豬的配合飼料要求每千克飼料含消化能12.5~13兆焦, 蛋白18%,鈣0.83%,磷0.66%。
(2)必須經常注意公豬的營養狀況,使其終年保持肌肉結實、精力充沛、性欲旺盛。發現過 肥或過瘦必須立即調整日糧,減少或增加喂量。
(3)要求每半個月檢查公豬精液品質一次,以保證公豬的配種效果,提高受胎率。
(4)1~2歲的青年公豬,每周可配1~2次;2~ 5歲的壯年公豬,每天可配1~2次,每周休息2 ~3天;采用人工授精的壯年公豬可每周采精4天,每天1~2次,然后休息。
(5)做好配種記錄,以作為評價公豬和生產性能鑒定的依據。2.空懷和妊娠母豬的管理要點。
(1)空懷妊娠母豬每千克飼料含消化能11.7兆焦、粗蛋白13%、鈣0.3%、磷0.5%。對體 弱或過肥的母豬要適當增減喂料量,并保證清潔飲水的經常供應。
(2)對空懷和已配種的母豬,要每天清晨和停晚巡回檢查發情情況各一次;對已配種的母豬 在 配種后18 ~24天和38~ 44天要特別注意檢查是否返情,一旦發現發情和返情的母豬,應爭取 適時配種。
(3)發情母豬,在發情持續期內,要求配種2次。第1次配種在母豬開始發情14~16小時,過2 4小時之后,再進行第2次配種。
(4)在空懷母豬舍,要每天上下午用試情公豬欄試情各一次,這樣不僅可以找出發情母豬, 還可刺激母豬發情。
3.產仔和哺乳母豬的管理要點。
(1)母豬產前1周調入產房。在母豬調入產房前, 必須對每個產圈的設備進行檢查維修 ,并對每個產圈進行徹底的清掃、沖洗和認真的消毒。
(2)待產母豬進產房前,應將母豬全身洗刷干凈,并選用適當的消毒液噴灑周身,經洗刷消 毒后,方允許進入產房。母豬臨產前,還要再用0.5% 的高錳酸鉀溶液洗滌母豬的陰門、乳房 和腹部。
(3)母豬進入產房后, 逐漸減少飼料喂量。產前5天每天喂2千克,產前2天每天喂1.5千克, 產仔當天不喂料,產后逐漸增加喂料量,直至產后7天左右,才能按哺乳期的要求喂給。哺 乳期母豬的喂給量以不剩料為準,通常不做限制。 哺乳母豬的日糧每千克應含消化能13兆焦 以上,粗蛋白16%,鈣0.9%,磷0.7%, 同時保證飲水的充足供應。喂料量要根據母豬的膘情、食欲、 帶仔多少和哺乳期的不同階段相應增減,切忌一刀切。由 于產房每個母豬的喂料量不同,最好在每個產床前掛上一個喂料量的牌子, 按照牌子上的喂 料量添加飼料并隨時調整。
(4)按每頭母豬的預產期,隨時觀察母豬的動態,準備接產。
(5) 仔豬出生后,要馬上用毛巾將口鼻部的粘液掏干凈,然后擦干周身。 為防止仔豬在吮乳 時咬傷母豬的乳頭, 要在打耳號時用側切鉗子將新生仔豬的犬齒剪平。同時為防止豬長大后 互相咬尾巴影響生長發育,用側鉗將尾巴切掉,斷而用5%碘酒消毒。
(6)同批進入產房的母豬,產仔日期較近,為了使各窩仔豬發育一致,便于全進全出,可進 行適當的調圈寄養。但寄養的仔豬必須吃上生母的初乳, 未吃初乳的仔豬不能寄養。
(7)為防止哺乳仔豬的缺鐵性貧血,可在仔豬出生后3 日齡內肌肉注射右旋糖酐鐵,斷奶時再 注射一次。
(8)若發現個別母豬產后奶少或無奶,可及時注射催產素,刺激母豬泌乳。
(9)仔豬35日齡斷奶時,應準確稱量仔豬斷奶體重,并做好記錄。
4.育仔豬管理要點。
(1)哺乳仔豬28日或35日齡斷奶后,調入育仔舍,在網上飼養5周左右下網,體重應 達15~25千克。
(2)哺乳仔豬調入育成舍前,應對育成舍的一切設備進行檢修,然后將所有育仔欄清洗消毒 ,飼槽內的陳料要徹底加以清除,并洗刷干凈。一切準備就緒后, 方允許轉入新豬群。
(3)育仔舍應經常保持干燥、清潔,冬暖夏涼,空氣清新。
(4) 哺乳仔豬斷奶后,由原來喂乳豬料改喂仔豬料,應逐漸過渡,直至7~10天,方能全喂仔 豬料。
(5)為防止斷奶仔豬拉稀,在斷奶后1~2周內,一定要對飼料喂量加以控制。一般是斷奶后 第一周食欲不振,采食量減少,數天后開始適應,第二周出現補償性過食,常造成消化不良 而拉稀。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注意由食欲不振轉向食欲大振階段仔豬的消化不良癥。
(6)育仔舍的飼料要保持清潔,防止霉變,少喂勤添,剩料要定期清除。
5.中大豬的飼養管理要點。
(1)前批豬出欄后,應對空圈進行徹底的清掃、沖洗和消毒,從空圈到進豬最好間 隔一周時間。
(2)育仔豬轉群時要進行稱重,根據體重、性別和品種分組,以便于管理和發育整齊。
(3)育仔轉育成初期,豬的消化機能尚未發育完全,飼料喂得過多,也易引起拉稀,影響增 重。因此,在轉群初期7~10天內, 除對喂料量必須加以控制外,配合飼料的種類也應逐步 更換。當育肥豬體重長到60千克左右時,再逐步改喂肥豬料。
(4)在中大豬舍裝豬時,應有意留出3~4個空圈, 以便今后陸續將整個育肥期中出現的病弱 豬調出集中進行飼養和治療。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