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愿是指一種道德人格。
最早這個詞出現在《論語.陽貨》: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孟子也很重視孔子這個理論,并在《孟子.盡心下》中作了具體描述:“言不顧行,行不顧言,……閹然媚于世也者,是鄉愿也”“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諧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孔子主張,為人要堅持道德原則。《論語.子路》中有: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薄班l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font>
朱熹也繼承了孔孟的思想,在《朱子語類》六十一卷中直斥“鄉愿是個無骨肋的人,東倒西擂,東邊去取奉人,西邊去周全人,看人眉頭眼尾,周遮掩蔽,唯恐傷觸了人?!?/font>
鄉愿是指看似忠信廉潔,其實毫無道德原則,只知媚俗趨時的一種人格。
孔子所說的“鄉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偽君子,這些人欺世盜名,卻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孔子反對“鄉愿”,就是主張以仁、禮為原則,只有仁、禮可以使人成為真正的君子。
孟子的意思是說,言行不一,當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討好,八面玲瓏的人就是鄉愿。這種人想指責他,找不出大錯,想要罵他,又沒有證據,他隨波逐流,趨炎媚俗,自以為是,其實如孔子所言,就是道德敗壞的小人。
子貢問孔子說:“全鄉人都喜歡、贊揚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還不能肯定?!弊迂曈謫柨鬃诱f:“全鄉人都厭惡、憎恨他,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font>
對于一個人的正確評價,其實并不容易。但在這里孔子把握住了一個原則,即不以眾人的好惡為依據,而應以善惡為標準。聽取眾人的意見是應當的,也是判斷一個人優劣的依據之一,但決不是唯一的依據。他的這個思想對于我們今天識別好人與壞人有重要意義。
其實,這是一個頗具現實意義的好辯題。
古人以德治天下。當儒家學說在宋朝逐漸成為道德準則之后,孔孟也就成了圣人,圣人的話,在以封建道德一統天下的時代當然不會錯。今天看來,卻不盡然。關鍵在于,“不以眾人的好惡為依據,應以善惡為標準”,固然不錯,但什么是“善惡”,古今則迥然不同。昭著者如“女子無才便是德”,照此標準,如今行走于社會各行各業的女子因其不守婦道而必為惡人無疑了。
鄉愿,如果指那些言行不一、四方討好、八面玲瓏、趨炎媚俗之人,用孔孟之道衡量,其行也惡焉,當為惡人無疑??扇缃穹踩税傩諢o權無錢,生存之難,非如此無以為繼,固然成不了君子,可難道因其“惡”都成了小人不行?
鄉愿,德之賊也。是孔子站在封建道德的立場上,為維護其正統而作出的價值判斷,在崇尚人性、寬容的今天,面對激烈的生存競爭,如果據此而苛求于人,必將嚴重混肴善惡之界限,使真正的惡人、壞人、小人更加猖獗于天下,使善人、好人、凡人百姓無所措手足。
在當今社會中,區別善惡,應以“是否刻意傷害他人以謀取私利”為最簡單、直接的標準:以“惡”行害人謀利者,是為惡人、壞人、小人;為稻糧謀不得不“惡”行以求自保者,固然不能稱其為君子、好人,但絕不能謂之于小人、壞人,不過凡人百姓耳。
道德,是人類文明的“標桿”。符合時代要求,關注百姓生存的道德規范,會使人類社會變得更加寬容、和諧;違背時代要求,為道德而泯滅人性,不關注百姓生存的道德規范,只會使社會在道德的名義下變得更加虛偽。
何所謂鄉愿?就是偽君子嘛。
孔祖宗為什么如此厭惡鄉愿呢?因為鄉愿虛偽矯飾,粉飾太平,貌似忠厚,實際上卻不忠不厚,笑里藏刀,笑面老虎,臉上遞笑、腳下使絆的偽君子比明刀明槍的惡人更可惡。因為面目偽善,心懷殺機的人更容易給人造成錯覺,叫人深受其害。
“大忠藏奸”,古來凡奸佞之輩,往往貌似忠廉,以掩飾自己的歹惡禍心。在現實生活中,當面一套、背后一套,好話說盡,壞事做絕的人隨處可見,然而屢屢上當受騙、遭其暗算的人也不在少數。究其原因,就在于好話隨耳,良莠不辯;對逆耳的忠言聽不進,對苦口的良藥飲不下。這就給似忠非忠、似廉非廉的鄉愿們以安身之地、可乘之機。
也可以說,識破偽善面,幸免遭暗算。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種不分是非的老好人,實際上也屬于那些藏私害義的鄉愿。
因為老好人看似明哲保身,實則不辨是非,他們往往最討厭斗爭,號稱在大是大非上持不偏不倚,實際上是在善惡大義上不辨真偽,在生死攸關上無動于衷。這種人客觀上是在庇蔭罪惡,傷害忠良。因此老好人表面看來左右逢源、處處行好,實質上并無好處,并無善行,當然也終無好報。
老祖宗們還說有另外一種人叫做鄙夫,何所謂鄙夫?乃指不明禮義,視個人利害唯此為大的人。這種人被孔子稱為“昧德之夫”。這種人在任何時候、場合,都以自我為“圓心”,以利己為半徑劃圓,唯利是圖,只見得自己好,處處標榜深明大義,其實是觸不得半點個人利益,否則就會跳起來。
這種人正如古人所言: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 (《呂氏春秋·序言》) 也就是說私利膨脹的人,觀察事物,像瞎子一樣什么也看不見;聽取意見,像聾子一樣什么也聽不進;付諸行動,像瘋子一樣什么都敢干。這種人一旦得勢便張吞國之口、慷公之慨、害眾之利。
不過,這種鄙夫,因為存在形態太過于明顯,終會目盲而失途、昏然而失勢,張狂而失持,陷入狹私的沉潭。
“鄙夫”古已有之,世不乏繼。古人厭棄,今人更應摒棄。
道德,一旦極端化為人皆仰望而不可及的楷模,它離虛偽也不遠了。
凡為人處事之難,誰人敢說自己沒說過違心的話,沒做過違心的事,絕對是表里如一;
感人世之不公,有幾人愿為公理、正義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四處出擊、八方樹敵;
嘆命運之多艱,有幾人敢不為斗米折腰,公然挑戰世俗權力,只為表現自己的高潔、骨氣;
觀喧器、浮躁、物俗熏天之人世百態,有幾人敢不入欲流,標傲世之新,立脫俗之異?
君子守身如玉、處處謹言慎行、克已復禮尚不得善終,故做好人難;
小人寡廉鮮恥、無所不用其極、予奪欲取卻游刃有余,故當小人易。
君子與小人交鋒,失敗的一定是君子,因其竭誠地維護著道德的虛偽,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悲壯!
小人與君子打斗,勝利的一定是小人,因其取舍的理由始終是個人的利益,為此而不擇手段,可鄙!
更有假道德之名,行小人之事的偽君子,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其穢行若不能大白于天下,照樣堂而皇之行走于廟堂之上,誰能奈之何?
試問今日之社會,誰會因君子之“善”而為其正名;何曾見僅為小人之“惡”便出手打擊?在我們焦急地企盼著“善惡終將有報”并聊以自慰時,道德在哪里?
以法律論善惡,則涇渭分明。逾法違律侵害他人權益者,是為“惡”;遵紀守法謹守公民本分者,是為“善”。揚善懲惡,天網恢恢。
現代道德與傳統道德之區別,在于對人性之態度。傳統道德將道德等同于法律,為彰顯其所謂“天理”而不惜壓抑人性,冷酷而刻板;現代道德只作為法律的補充,尊重人的基本生存權力,關注人性的多元化追求,倡導愛、寬容、和諧。
在我國,傳統道德體系已在現代文明各種思潮沖擊下變得支離破碎,新的道德體系卻沒有得到有效的確立。當下,在道德這個范疇中,人們實際上在不違犯法律的前提下“各行其是”。以道德論善惡,實在是善惡難辯。
人常常會陷入兩難之中。面對嬰兒,你向他說些什么?這實在不是一個問題。問題是你如此一個平常的人,面對的是嬰兒的有財有勢的父親,你說什么?我的意思是,當你在必須恭維的場合不想恭維,你怎么辦?你不想說這孩子將來會升官發財,因為這會委屈你的尊嚴,你也不愿說這孩子將來要死的這類真理,因為這會委屈你的皮膚。你怎么辦?標準答案是:呵呵哈哈。
于是我們就呵呵哈哈。
我們總是呵呵哈哈。
當鄰居被惡霸凌辱時,我們不愿做幫兇,又不敢做俠客,轉臉向天,呵呵哈哈,裝作沒看見;
當同事被領導欺侮得狠了,在我們面前哭訴時,我們固不愿仗勢什么的,也不敢充當同情者,只能呵呵哈哈。
我們都生活在不愿與不敢之夾縫中,看上去活得津津有味,其實是仰人鼻息。
我們都是一些臉團團步子方方的鄉愿而已,哈哈一笑,好像很贊成,好像不贊成,人人都覺得你對。一般說來,能做個鄉愿也蠻不錯了。
一旦我們愿了,情況就大不一樣。我們就能成為勢利之徒,攀著一棵大樹,大樹牢靠,我們吃果果,大樹砍掉,我們充炮灰,不想充炮灰,幫忙砍大樹。攀得對了,名垂青史,攀錯了,讓后世罵罵也無所謂,反正又聽不見——聽見了又怎樣?
一旦我們敢了,情況更不一樣。你一般得準備著被同樣凌辱和欺侮,被拳擊被棒打被腰斬被凌遲。你不能老想著做英雄,除暴安良,劫富濟貧,也不能老覺得你能干成什么大事,如一路上打家劫舍沒想到弄假成真的朱洪武似的。你輕則痛路一條重則死路一條。你的意義是,你雖做不成英雄,也得盡量讓惡霸做不成惡霸。
或是“愿”,或是“敢”,都比不愿不敢的鄉愿好些;但你若做慣了奴隸,當然是做鄉愿好些,呵呵哈哈,容易過日子。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