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羅非魚,讓很多人拿捏不準。一場災害一場病,讓養殖戶膽戰心驚。好不容易熬到今年,頭幾個月魚價又飄忽,又讓養殖戶搖擺不定:羅非魚該怎么養?
魚價決定身價。無論外部條件多么變幻莫測,養殖戶、加工廠以及這條產業鏈里的種種利益方關心的只有一樣:怎樣才能多賺錢。3月30日,南方農村報農村財富大講堂走進化州,邀請種苗、飼料、加工廠代表以及疫病防治專家,為養殖戶出謀劃策,全面解析羅非魚養殖之道。
“新型雜交種是羅非魚的發展方向”,在會場上,茂名偉業羅非魚良種場負責人簡偉業說。目前,養殖戶養殖的羅非魚苗主要有奧尼、吉富以及兩者的雜交種吉奧三種。“三種苗各具優勢,但是我覺得雜交魚是最好的。”
怎樣選擇好魚苗,是養殖戶的一大心病。記者在現場了解到,很多養殖戶都覺得心里沒底,“只能靠廠家信用和自己的運氣了。”化州養殖戶鐘亞平多年養殖羅非魚,但是對于苗種優劣依然只能看天吃飯。“有一年我去一家苗場拿吉富,回來養了之后才發現根本就不是。”對于這樣的情況,他覺得很無奈。
除了種苗之外,飼料占整個養殖成本80%。順德利寶飼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伍時樑認為,選擇好的飼料,才能做到控制成本下的高效益。他告訴養殖戶,一個廠家的優劣可以大致通過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鑒別:產銷目標,資金實力及生產倉儲能力等。他提醒養殖戶,要選擇那些技術先進,性價比高的優質低蛋白飼料。“采用優質易消化蛋白原料,降低過高、難消化的個別蛋白原料用量,適當提高淀粉、脂肪的用量,不但更合理的滿足羅非魚營養需求,而且還可以降低成本。此外,優質低蛋白飼料可以降低水體污染、減少消化負擔、提高抗病力。”
去年的鏈球菌病給華南羅非魚造成重大損失,在鏈球菌爆發之時,曾有人認為養殖模式是罪魁禍首。雖然最后沒有定論,但是從防病、節省成本、食品安全等方面來講,科學養殖總是值得提倡。
“科學養殖包括兩方面的意思,首先要選擇合理的養殖模式,然后還要做到科學的養殖管理。”伍時樑說,養殖戶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養殖方式。“密度高并不意味著產量就高,其中風險一大,很多情況都難以掌控。”“要養更要管。”伍時樑強調,“要正確使用增氧機(如“三開三不開”),適時調整投喂量都要科學,如陰雨天就不要投料或者少投料。”
“我認為通過二至三級的養殖方式更好。”簡偉業覺得,先將魚苗標粗至一定規格后,再轉入成魚塘進行養殖。“在標粗時使用肥水養殖+飼料的方式喂養,進入成魚塘后再全投料。”同時他還向養殖戶推薦輪捕輪放的養殖方式。“第一次放種4000尾/畝,捉大留小(一斤以上),每捉一批補充一批。”
摘自:南方農村報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