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豬增生性腸炎又稱增生性腸病,是豬小腸和結腸黏膜增生形成腸腺瘤樣結構,又稱為腸腺瘤病或回腸炎,是目前集約化豬場發生在仔豬、中大豬當中以不規則下痢、生長緩慢、消瘦毛長,延緩出欄時間,降低飼料報酬的一種常見疾病。病情嚴重的慢性病例通常出現大批的僵豬。
二、 病原及發病機理:
病原為專性細胞內寄生菌,又稱勞氏細胞內菌(lawson’s)。腸道感染后8-10天即可出現病變,21天時病變達到高峰,使腸道黏膜隱窩上皮增生形成腺瘤樣結構,病豬表現為消瘦和不規律腹瀉。按照其病理變化表現為:
(一)急性出血性回腸炎
回腸的絨毛損傷,拉血糞或黑糞,回腸炎界線表現明顯的病變
(二)回腸壞死性腸炎。
纖維壞死性腸炎,回腸隱窩增生和杯狀細胞缺失。
(三)腸腺腺瘤形成
結腸隱窩的增生,壞死和瘢痕形成。
在大多數豬場可以經常觀察到該病在10-14周齡的豬表現最嚴重,這與豬群從斷奶舍或保育舍轉移到育成舍混群的時間有關,如果轉欄前沒有對這些豬場進行徹底的清洗和消毒,豬群轉移到新豬舍就會被感染。病豬一般發生中等程度的腹瀉,糞便稀軟而顏色正常。有許多病例,糞便不成形,如同牛糞或稀水泥,更為嚴重的病例,糞便由于含水更多而表現為稀湯狀,當中可能含有一些不消化的飼料。亞臨床型的增生性腸病很少出現腹瀉,常常不被注意,但其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下降以及生產性能下降都可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三、治療與控制:
該病一旦感染就很難根治,建議采用全進全出多點式生產模式,定期消毒,減少密度、搞好環境衛生,及時清掃糞便結合抗生素脈沖投藥預防。
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控制是有效的。斷奶轉群用200PPM泰妙菌素或泰樂菌素飼喂一周,以后每月飼喂一周,可以減少增生性腸炎的發生。但出口場使用這些藥物會出現假陽性情況,每月可用300PPM胃溶型吉他霉素(腸溶型吉他霉素制劑所采用的包被性腸溶性材料為HPMCP(鄰苯二甲酸羥丙基甲基纖維素),它是pH值依賴性溶解材料,其溶解的pH值分別是5.0~5.5。其選擇標準是人類腸道pH值,豬腸道PH值在6-7之間,使用腸溶性吉他霉素溶解度低,生物利用率低)連喂一周也能減少增生性腸炎的發生,還能避免假陽性的問題。也有報道每月用痢菌凈300PPM連喂5天也可減少增生性腸炎的發生,該藥毒性大,飼喂時間長會出現豬肝腎受損、生長慢毛長等現象,也有資料報道林肯霉素對增生性腸炎也有一定效果。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