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流行性腹瀉(PED)、豬傳染性胃腸炎(TGE)和豬輪狀病毒病是我國豬群中危害最嚴重.的三種病毒性腹瀉病,發病后沒有有效的治療辦法,目前唯一的手段是用疫苗進行預防接種。作者經過多年的實驗室試驗和臨床實踐,積累了防治的若干經驗,本文試圖從理論和實踐上對PED、TGE和豬輪狀病毒病三種疾病及其防制進行初步的論述。 1、病原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和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都是冠狀病毒,呈多形的球形,外有像倒釘樣的纖突,直徑在60~190nm;在低溫下可以長期存活,糞便中的病毒在20℃干燥、腐敗狀況下10天內死亡,在37℃4天全部死亡。病毒對光很敏感。可被福爾馬林、氫氧化鈉、含氯或碘的消毒劑、季胺鹽類化合物等滅活。輪狀病毒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輪狀病毒(RV)呈車輪狀外觀,直徑在70nm左右。RV在環境中相當穩定,對溫度、pH、化學物質和常用消毒劑有耐受性。在pH 3~9時都穩定,糞便中的RV在60℃時可耐受30分鐘,在18℃~20℃時可耐受7~9個月。 2、發病機理
經人工發病試驗,豬口服PEDV和TGEV后,潛伏期一般為20小時至3天。在實驗室,新生仔豬最早有接種8小時后就開始發病的,病毒在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內繁殖,在16~30小時達到最大量。由于病毒的侵襲,小腸上皮細胞變性、絨毛脫落,導致小腸內酶活性明顯下降,擾亂了消化及細胞運輸營養物質和電解質,引起急性吸收不良。對哺乳仔豬而言,就不能消化乳中的乳糖和蛋白質,使腸內產生高滲,液體在腸內滯留,甚至從組織內吸收液體,進而導致腹瀉和脫水,酸中毒而死亡。新生仔豬接種RV后,也產生上述的情況,但14日齡以上的豬人工攻毒一般不會發病。 3、流行病學
3.1 豬流行性腹瀉和豬傳染性胃腸炎
PED和TGE有嚴格的季節性。主要在11月至下年4月間.尤其在農歷春節前后是發病的高峰期;氣溫超過20℃一般不會流行,但也有在氣溫25℃或更高時發生的情況。近年來,也有在夏季發生的病例。 PED和TGE的暴發常常是在買進豬只后的3~5天。病毒傳人的途徑可能是運輸的卡車、工具、衣服、鞋子等。狗、貓、飛鳥和老鼠的糞便也可以傳播該病毒。 一個豬場第1次暴發PED或TGE時,幾乎沒有一頭豬可以幸免的,待發過病的母豬逐步淘汰,從未發過病的新母豬替代老母豬時,可能會有新一輪的暴發。這樣,這個豬場可以周而復始,延綿不斷地發生。有的豬場當年發過病后,下半年由于發過病的肉豬已基本出售而沒有發過病的新苗豬一批批從外面購進來,這些豬場可能年年會發生豬流行性腹瀉或豬傳染性胃腸炎,但病情比第1次大暴發時會輕些。 對本病持續存在最令人信服的解釋是它以地方流行性方式存在于肥育豬和不斷有仔豬出生的豬場中,在溫暖的季節成為隱性感染,冬春季則傳播病毒。 發病時,一般肥育豬首先出現,臨床癥狀,很快蔓延到斷奶豬、妊娠母豬、產仔母豬和哺乳仔豬。 3.2 豬輪狀病毒病
無論何處,只要養豬,豬群中就會有輪狀病毒。在常規飼養條件下要使豬場沒有輪狀病毒是非常困難的。病毒經糞/口途徑在豬群中傳播。病毒經糞便排出,急性期排毒量最大。但成年豬一般不排毒。不潔的環境對輪狀病毒在豬群中存留起重要作用。病毒可在干燥的糞便、灰塵、產仔區的污水和斷奶舍中被檢出。在已清空的豬舍內可存活3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