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養蛙池的條件
虎紋蛙幼蛙和成蛙池基本個似,對場地無特別要求,只要環境安靜、排灌方便、水質無污染、安全、便于管理即可。屋前屋后的庭院、空坪隙地、結構堅固的屋頂、室外或室內均可作為修建蛙池的場所。蛙池規格可大可小,視生產規模而定,小者可為1平方米,大者為50~80平方米(包括陸地面積)。但一般至少應有3個池,以便大、小分級飼養。池中水面與陸地面積之比為3~4:1。水面可種植水浮蓮等浮水植物,以改善生態環境。池的質地可以是土池,也可以是水泥池或混合結構,但以硬質土池為佳。池的四周應是垂直的,池壁(或圍墻)的高度應有1米左右,可以用水泥、磚砌成,也可以用聚乙烯網片從了底開始向上圍成,以防止蛙逃逸,也能阻止部分敵害進入。小虎紋蛙善爬,在圍墻或池壁的頂部應向池內伸出3~5厘米的檐邊。進、排水口都有應有篩網防止蛙逃跑。虎紋蛙有白天穴居的習性,在環境不太安靜、來往人較多的池內設置隱蔽處,使蛙的習性能得到滿足,少受干擾。隱蔽物可用輕便的板和磚搭成,但要比較光滑,板與池底的距離應在10厘米以上,以免蛙在其上擦傷、擠傷、隱蔽物以水生植物最佳,在水生植物較多及少有人員干擾的池塘,可不必搭置隱蔽處。在水泥底的蛙池底部,可適當鋪一層干凈的細泥沙,以避免蛙體與水底的池底直接摩擦,池水深度為10~20厘米。蛙池的設計,有以下幾種方案可供選擇。
1、島嶼式蛙池 整個蛙池平面呈梯狀結構,池的一側為進水渠,另一側為排水溝,池的中央有空地(可種植蔬菜等作物)和飼料臺(食槽)形成島嶼,空地和食槽兩側呈30度斜坡,便于蛙登陸棲息和取食。空地和食槽表面與池底的高度為30~40厘米,食槽用水泥、磚砌成,表面要抹光滑。池底為硬質泥土,整理平坦。
2、斜底式蛙池 斜底式蛙池出有兩種形式。池壁為水泥、磚砌或下部為水泥、磚砌,上部用聚乙烯網片圍成。池底呈傾斜狀,斜坡高處比池底低處要高15~20厘米(視池底的長度而定),傾斜的池底可為硬土質,也可為水泥結構,高的一端用水泥制一飼料臺,飼料臺靠內側應留排水孔,以利于沖洗飼料臺。池底低處設排水孔,與池外的排水溝相接。進水口設在飼料臺一端。這種結構適用于較小的池(幾平方米),用于屋頂或室內及室外集約精養池,管理方便,水陸面積比例可通過水位的升降來調節。如是用水泥結構,其池底和池壁要保持光滑,以免蛙在跳躍時擦傷皮膚。
3、大面積蛙池 以野外曠地修建較大面積的土質蛙池,或利用原有自然池塘養蛙,池底要比較平坦而質硬,以便于排水清淤。池塘保水力好。在各個不同方向每隔4米左右修建一個1.5平方米左右的水泥飼料臺,飼料臺的平面略露出水面即可,池內水深最好只保持20~30厘米。水體中除種植條件外,還可養殖一些小魚、泥鰍作為蛙的餌料。并可消除蛙的排泄物。
二、放養規格與密度
虎紋蛙的放養密度,主要取決于蛙池的排灌、衛生條件用及養殖方式。在排灌方便、不影響蛙正常生活的集約精養池中,每平方米可放養剛變態的幼蛙100~200只、30克以上的幼蛙60~100只,可按這一密度一直養成商品蛙;在一般養殖池(如島嶼式蛙池)中,每平方米可放養40~60只;排灌不太方便、換水會使蛙受到驚擾、影響蛙生活的池中,則應適當稀養,面積較大的池塘、稻田養殖時,每畝可放養3000~5000只。實踐證明,在排灌方便的精養池中,保重飼料供應,每平方米放養40只與放養80只的,其個體生長速度并無明顯差別。
三、 分級飼養、飼料及投喂
除了剛變態的幼蛙開始幾天的飼料及投喂方法稍有不同外,幼蛙和成蛙的飼養管理方法基本相同。
(一)分級飼養
虎紋蛙與牛蛙、美國青蛙等其他蛙類一樣,有大吃小的習性,因此,應按變態先后和個體大小分級進行飼養。其分級的標準雖不像蝌蚪那樣嚴格,但蛙的個體之間大小也不能太懸殊,同時供給充足的飼料,互相殘殺的現象才不會嚴重。分級飼養的方法是,在開始時按變態的先后將個體大小基本一致的幼蛙,按適當的密度放入幼蛙池中。隨著個體的生長,需要適當稀疏。同時,個體間也會出現明顯差異,這時便可趁清洗時,將個體特別大和個體特別小的蛙分別選入另外的蛙池中,既做到了分級飼養,又起到了降低密度的作用。
(二)飼料及投喂
1、飼料 由于眼睛的結構,包括牛蛙、美國青蛙在內的一般蛙類,只能看到運動的物體,因此只能捕食活動的食物,這種捕食習性給蛙類大規模人工養殖帶來了一定困難。但虎紋蛙與這些蛙不同,它不僅能捕食活動的食物,而且無需馴化便可直接發現和攝取靜止的食物。
(1)靜態飼料 適合于虎紋蛙的靜態飼料主要有:①魚肉。未腐爛變質的死魚、死泥鰍、死鱔魚及冷凍的冰鮮魚類;②螺、貝類肉(去殼切碎或將螺殼打得粉碎);③小野雜魚干、蝦干等;④人工配制的含魚粉較多或其他泥腥味較強的配合飼料,蛋白質含量要求達到35%~40%。
(2)動態飼料 適宜的活生物餌料有:小魚蝦、蚯蚓、水生和陸生昆蟲、人工培育的蠅蛆、小螺、小貝類等小動物.水生昆蟲可以用網到溝渠、塘、河等各種水體中撈取,陸生昆蟲可以人工誘捕或從泥土中挖取。但這些從野外捕捉的活生物餌料數量有限,不能適應大規模養殖生產的需要,最好是進行人工培養蚯蚓、蠅蛆等。
2、飼料的投喂 剛變態的幼蛙其視覺和嗅覺尚未完全適應陸棲生活,處于一種過渡階段,它已不能像蝌蚪那樣吃食水中的飼料,也不能完全像成體那樣進行取食活動。因此,在變態成蛙后的開始幾天,應投吃一塹適口的活動餌料為主,如個體較小的蚯蚓、人工養殖的蠅蛆等,也可投喂一些切得很小的靜態餌料,投喂5~7天后即可直接投喂切碎的魚肉丁等有腥味的死餌料,隨著蛙的個體的長大,魚肉丁等飼料的顆粒也可逐漸增大。飼料的投喂要做到定質、定量、定時、定點。
(1)定質 根據其營養成分,將不同品種的飼料混合投喂,使之符合營養學原理,不要長期投喂單一品種的天然飼料,也不要幾天更換一種飼料,否則會影響其生長。如以投喂魚肉為主時,也要搭配其他飼料,如少量蚯蚓、螻蛄、螺肉、蚌肉等,可使蛙不至于因吃一種食物而營養不良,不致于缺乏某些微生素及一些必需的微量元素而影響其生長速度,降低飼料的轉化率以及產生厭食甚至疾病。如是已按其營養需要進行了配比的配合飼料,則只需定量投喂即可。
(2)定量 投飼量的原則是以基本吃完為度,一般日投飼量為占其體重的4%~8%。當氣候適宜,攝食力很強時,可增加到10%。試驗證明:在30攝氏度左右的氣溫時,以鮮魚肉為飼料,個體重10~20克的虎紋蛙,每天每只可增重1克以上;個體重20克以上的蛙,每天每只可增重2克左右。因此,鮮魚肉的日投喂量,也可按如下公式進行估算:
投喂量=蛙總只數×每只蛙增重量×2
再根據氣溫、具體攝食情況作適當增減。如發現投喂不足,即在下一次適當增加投喂量;如剩余太多,下次即適當減少投喂量。
(3)定時 每天投喂2次,上午6~8時、下午16~18時,各投喂1次。
(4)定點 建了飼料臺的池,飼料一定要投在飼料臺上,沒有建固定飼料臺的池,則應在水陸相接的池邊固定幾個投飼點,飼料投于了陸地上。雖然虎紋蛙也可攝食水中的飼料,但將飼料投放于飼料臺或陸地上,浪費較少。
四、日常管理
1、保持環境安靜,防止驚憂 虎紋蛙屬性急躁,警覺性高,怕驚憂,一旦有人下池捕捉,或受到其他驚憂,即會亂蹦亂竄,時間長,碰的次數多,很容易碰傷頭部、腳趾等。如果蛙池衛生狀況差,很容易引起感染,甚至死亡。所以應盡量少驚擾,及時驅除敵害,注意保持環境衛生、安靜。
2、更換新水,保持水質干凈 人工飼養虎紋蛙,特別是集約精養時,密度一般都比較大,蛙排出的尿液和糞便較多,尤其是尿液中的尿酸和氨對蛙皮膚的刺激作用很大,容易使皮膚表面破壞,抵抗力下降,引起疾病發生。因此,要及時清洗蛙池,排除污物,對飼料臺進行消毒。但要盡量避免下池清掃,以免使蛙受太多驚擾。集約精養池排灌方便,堅持每天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為原有水量的1/2即可,5~7天徹底清掃1次;在清掃蛙池的同時,如發現有特別大的或特別小的蛙,應轉移到相應的池(同樣環境、同樣規格)中飼養。即使是較大的池,排灌不太方便,每天也應加入一定量的新水。
3、建筑防逃設施,做好防逃工作 經常檢查防逃設施、圍墻、防逃網、進排水口處的篩板等,防止蛙的逃逸。
4、設置遮蔭棚,防止太陽曝曬 在夏季,太陽特別大,氣溫很高時,應在蛙池上方搭設遮蔭棚,防止太陽曝曬,這對于屋頂上的蛙池及其他水泥尤為重要。
5、燈光誘蟲,增加活餌料 為了廣辟飼料來源。在夏、秋季可在蛙池中進行燈光誘蟲。
6、采取保溫措施,延長生長期 蛙類為變溫動物,體溫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溫度對蛙的生長影響很大。虎紋蛙能夠受較高的溫度,在37攝氏度時仍能攝食生長,但受到了一定的影響。虎紋蛙生長適溫范圍為25攝氏度至35攝氏度。當水溫為28攝氏度至32攝氏度時生長最快;當水溫在20攝氏度以下時,攝食活動明顯減少,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因此,在中南地區,6~10月上旬,是虎紋蛙的生長旺季,到10月中下旬,野外的虎紋蛙開始準備冬眠。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為了延長其生長期,4~5月和10~11月氣溫不穩定、溫度降低時,可采取保溫措施,如加蓋塑料薄膜等。有溫泉和未污染的工廠余熱水的地方,可將熱水引入蛙池中,使其保持適宜的生長溫度。
7、延長光周期,促進虎紋蛙生長 光線對虎紋蛙的生長也有影響,光照的長短與蛙的生理周期密切相關。如冬節使虎紋蛙不進入冬眠而保持生長勢頭,對室內池增加光照,或延長光周期是必要的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