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鴨脾臟壞死,是一種以鴨脾臟壞死、腫大為主要特征的疾病,在養鴨比較密集的地區頻發。本病讓廣大養殖戶和從事臨床工作的朋友感到一籌莫展,非常頭疼,為此筆者特將該病的發病情況介紹如下,希望能引起更多獸醫人士對該病的關注,從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案。
病因
目前認為本病的病原主要有以下幾種可能:
鴨脾臟壞死病毒(這種可能性很大),為禽內皮網狀組織增殖病毒群的一種病毒,主要危害機體免疫系統、內皮細胞以及組織等。
霉菌毒素中毒,因為在病例解剖上,除發現脾臟壞死為主要病癥外,還可見到霉菌所引起的一些病變如氣囊渾濁,氣囊上散在許多黃色、粟米大小的結節;肺、心包、腸系膜上有大小不等的肉芽結節,肺組織硬變,彈性消失,纖維化壞死,幾乎覆蓋整個肺臟等。
鴨疫里默氏桿菌、沙門氏菌等混合感染。
花肝病、變異性鴨肝炎等。
總之,病因是眾說紛紜,但始終沒有一說法能得到普遍的認可,而筆者認為還是第一種病因最有可能。
診斷要點
各種日齡鴨均有發生,但大部分集中在4日齡~19日齡之間,死亡率不等,雛鴨死亡率高,青年鴨、成鴨多表現為癱瘓,死亡率較低。
病鴨精神委頓,扎堆縮頸,嘴拱地,兩翅下垂,搖頭,呼吸急促,下痢呈白色、黃白色或綠色稀便,嚴重者癱瘓。
剖檢變化:(1)脾臟腫大,表面有不同程度的壞死點,嚴重者可見脾臟呈紫黑色、灰綠色或大理石病變。(2)腺胃黏膜出血,肌胃角質膜、十二指腸球部有黃褐色的潰瘍,膽囊腫大,膽汁滲出,心肌出血,肝臟呈大理石樣病變等
綜合治療
飲水
(1)脾胃康(主要成分:黃芪、山楂、甘草、板藍根等)、七味抗毒飲(主要成分:金銀花、黃芩、連翹)+ 欣弗(主要成分:頭孢菌素等),按推薦劑量混合飲水,連用3天。
(2)多維飲水。
2007年春天開始,山東臨朐、壽光、鄒城、青島等養鴨比較密集的地區相繼出現了一種以脾臟壞死為主要剖檢變化的鴨病,該病從一開始的散發到現在的頻頻發作,加上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讓廣大養殖戶和從事臨床工作的朋友感到一籌莫展,非常頭疼,為此筆者特將該病的發病情況介紹如下,希望能引起更多獸醫人士對該病的關注,從而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
一、病原
關于該病的病原筆者請教了許多大專院校的教授和從事臨床多年的專家,有的人認為是沙門氏菌,有的人認為是禽流感,有的人認為是圓環病毒,有的人認為是網狀內皮增生癥,有的人認為是花肝病(屬皰疹病毒科),還有的人認為與變形桿菌、住白細胞原蟲、鏈球菌感染、組織滴蟲、輪狀病毒、呼腸孤病毒等混合感染有關……總之是眾說紛紜,但始終沒有一說法能被大多數人信服的定
二、流行病學
該病的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一年四季均有發生,各日齡鴨均有發生,但是大部分集中在4~19日齡之間,死亡率在2%~80%不等,雛鴨死亡率高,青年鴨、成鴨多表現為癱瘓,死亡率較低。
三、臨床癥狀
病鴨易扎堆,精神萎頓,全身乏力,蹲伏,縮頸,嘴拱地,兩翅下垂,搖頭,呼吸急促,走路時兩腿甚至整個身體哆嗦,嚴重者癱瘓,發病鴨雖然采食、飲水有所下降,但是依然吃、喝,但表現消瘦,大部分病鴨下痢,并且有腥臭氣味,大部分糞便呈白色、黃白色或綠色,眼和鼻有分泌物,有的鴨肛門周圍有尿酸鹽粘附。
四、剖檢變化
綜合各地發病情況介紹如下:
1.初期見脾臟上有一個或數個綠豆大小出血點,繼而出現中間凹陷的綠豆至黃豆大小的壞死灶,后脾臟進一步發展成為褐色的橡皮樣或軟泥樣,后期脾壞死,脾臟呈紫黑色、灰綠色或大理石病變。
2.腺胃黏膜出血,肌胃角質膜、十二指腸球部有黃褐色的潰瘍,繼而肌胃角質膜有不規則的出血斑;
3.膽囊腫大,膽汁滲出,顏色變淡, 心肌出血,肝臟呈大理石樣病變,個別病例腺胃呈彌漫性出血,十二指腸出現棗核樣潰瘍,胰腺出血,腎臟腫大出血。
除上述病變外,筆者在臨床接觸到的“脾壞死”病例中同時還有以下剖檢變化:氣囊渾濁,氣囊上散在許多黃色、粟米大小的結節;有的肺、心包、腸系膜上有大小不等的肉芽結節,稍小的結節被暗紅色浸潤帶所包圍,呈灰黃色或黃色,或融合形成大片水煮樣的肉芽組織;肺組織硬變,彈性消失,纖維化壞死,幾乎覆蓋整個肺臟;還有的病鴨有腹水現象。以上這些屬于霉菌引起,通過在飼料中添加制霉菌素或其他脫霉劑同時對其他疾病進行對癥治療效果非常明顯。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所謂的“鴨脾壞死”很大程度上與霉菌毒素中毒有關;該病發生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其他一些疾病的發生,比如鴨病毒性肝炎、鴨漿膜炎、沙門氏菌等,是該病繼發了這些疾病還是這些疾病繼發了該病,該病是否是免疫抑制性疾病還有待考證;雛鴨之所以容易發生該病可能與其耐受力和抵抗力低下有關,另外,鴨患過該病之后是否能夠產生抗體尚未可知。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