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順德勒流漁翁漁藥門市部業務經理,從事多年的漁藥銷售,主要面向大型的養鰻場,在漁藥技術和服務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從十年前開始自己跑塘推銷漁藥到現在的順德勒流漁翁漁藥經銷商業務經理,陳軍走的道路在這個行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最大的壓力:人才缺乏
“剛開始,由于我們是外地人,很難得到當地人的認同,唯有親自下塘,幫養殖戶解決實際問題。起初主要在甲魚漁藥方面,后來慢慢地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在談到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他說,做漁藥銷售并不是簡單地賣漁藥,還要懂得一定的技術,幫養殖戶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在這之后,因為人力資源有限等原因慢慢轉向鰻魚市場,人手不夠致使其在經營中丟失了一些客戶,“我們覺得人才需求方面是制約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如今在順德勒流地區漁藥經銷商中,漁翁門市部在十年的發展中保持了基本穩定的業績,陳軍認為重點還是在人才與技術服務方面,只懂銷售不懂技術是很難在漁藥行業立足的。“作為一個開漁藥店的,真的很難,人才、技術、服務等等,一旦沒有服務好養殖戶,出了差錯不單只是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信譽問題”。他說,做漁藥銷售,對不同的魚的耐藥性以及如何用藥一定要有清楚的了解,確定哪些藥可用哪些不可用,不同的漁藥之間在內服和外用上必需做到合理的搭配。“不僅要讓客戶相信漁藥的效果,還得讓他們相信我有能力幫他們治好魚病。”
“最大的壓力就是新人,有能力的想從事別的行業,能力一般的難培養,腳踏實地的人太少了……”陳軍搖搖頭,感嘆道:“近年來的高校畢業生在擇業方面,高不成低不就,人才的缺乏便成了發展的一個瓶頸。”
在目前魚病種類越來越多,治療難度逐漸增大的形勢下,他認為新人更應該從實踐中去認識魚病方面的技術問題,專注于工作,本著認真的態度和服務客戶的宗旨,從基礎做起。“以前的魚病相對好治,一種藥就能基本解決,現在平均要三到四種藥,還未必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也給現在新人培養方面增加了難度。
與此同時,漁藥市場的“混亂”狀態也給新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需要自身的專業理論知識,還需要多接觸市場,多與養殖戶溝通,從繁雜的漁藥競爭找到自己的立足點。
漁藥市場需要好的管理
目前,漁藥市場上同種藥物價格懸殊,藥品成分摻假等問題屢見不鮮。“我們的主打方向是無殘留,希望漁藥行業能有一定的標準,規范漁藥市場”。陳軍分析,如果正規養殖,不會出現太多魚病問題,用常規藥物就能解決,而正是因為有些養殖戶在苗種時期亂用藥物,導致種苗抗藥性增強,成魚一旦得病便更加難已治療。
面對日益嚴重的魚病和嚴格的漁藥管理,陳軍認為,要以最低的成本幫客戶把魚病治好,用最小的付出來達到最好的效果。“我堅決反對養殖戶濫用亂用藥,魚病一定要早發現早治療,否則,養殖戶的損失將會更大”。
來源:水產前沿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