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30, 2, center][b][font=宋體][size=12pt]激勵與考核:如何相得益彰[/size][/font][/b][/p][p=30, 2, center][font=宋體][size=9pt]作者:王丹青[/size][/font][/p][p=30, 2, center][font=宋體][size=9pt]《銷售與管理》 2010年第1期字數:2997 字體: 【[color=#333333][size=12.0pt]大[/size][/color] [color=#333333][size=12.0pt]中[/size][/color] [color=#333333][size=12.0pt]小[/size][/color]】 [/size][/font][/p][p=30, 2, left]
[font=宋體][size=10.5pt] 激勵要以考核的結果為基礎,考核要以激勵的公平為目標。
激勵與考核,有人將兩者比作是經營管理的孿生兄弟,有人將兩者比作是管理者的左膀右臂,有人將兩者比作高懸于員工頭上的胡蘿卜與大棒。從某種意義上,激勵與考核既是一對共生體,又是一對矛盾體,但是無論怎樣,這兩者永遠是組織運作中最難以被忽視的話題。因而,如何保證激勵與考核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就成為企業管理者或團隊領導者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通過對于我國企業管理現狀的分析,結合長期以來對于激勵與考核的關注和理解、大量項目實施中的積累和認識,筆者認為:為了實現激勵與考核的相得益彰,必須以戰略目標為出發點,在保證被同等重視的基礎上,建立兩者之間的動態聯系,并且充分關注兩者在個體層面的認可度和組織層面的執行力。
孿生兄弟,同宗同源
激勵與考核,既然是一對逃不開的孿生兄弟,那么若想達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兩者必須都是在企業的總體發展戰略的框架下,以戰略目標為出發點,進一步細化而形成的。無論是激勵,還是考核,兩者的最終目的,都是要通過對應的手段和方法,保證管理目標的達成。因而,只有兩者的出發點保持一致,兩者的目的保持一致,兩者才能在實施運用的過程中,體現出共同的價值取向,形成一致性的結果。企業的戰略目標,恰恰可以承擔這樣的責任,起到這樣的引領作用。
一般來說,激勵包括物質激勵、精神激勵等兩方面的手段;考核包括崗位關鍵業績(KPI)、工作計劃完成情況、能力及態度、臨時考核內容等四方面的指標。以戰略目標為共同導向的激勵與考核體系,將在指標方案的設計過程中、以及后期的運用執行過程中體現出無可比擬的優勢,從來源和方向上推動兩者之間的協調統一。
來源統一:激勵與考核體系,都是在基本的原則性目標基礎上,逐步細化而形成相應體系的。兩者共同采用企業的戰略目標作為各自的出發點,有助于在兩個體系之間建立協調一致的聯系。
方向統一:激勵與考核都會通過各自的方式對于組織內人員的行為,起到指引、促進的作用。而以戰略目標為導向,不僅將在進一步明晰組織目標的基礎上,推動組織目標的實現,也將有助于兩者在運用執行的過程中形成共同合力。
因而,激勵與考核體系在戰略目標的整體框架下實現真正的同宗同源,將為兩者建立內部聯系、共同發揮作用,為全員動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左膀右臂,相輔相成
激勵與考核,又被稱作管理者的左膀右臂。正因如此,從管理過程中的地位來看,兩者必須得到充分、平等的重視,而且需要建立無從屬關系的動態聯系。
在日常的組織管理過程中,僅僅依靠激勵與考核中的任何一種手段,都不會取得期望中的效果。如果只有激勵,那么日久天長只會形成貪圖享樂、毫無戰斗力的團隊,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為激勵所付出的成本也會越來越大。如果僅僅依靠考核,那么也只會與暴政和苛政帶來相同的結果;不僅會有下屬強烈的反抗,而且會引起團隊的極度不穩定,甚至導致團隊的消亡。因而,必須平等的對待激勵與考核,同時使用兩者作為組織管理的手段,缺少任何一方或者忽視任何一方都是絕不可以的。
另外,在賦予兩者平等地位的同時,也要在兩者之間建立起動態的聯系。孤立的兩者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只有相互配合才會有琴瑟同奏般的美音。但是兩者之間也是沒有主次之分的,有的只是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關系,即:激勵要以考核的結果為基礎,考核要以激勵的公平為目標。不僅,激勵不是盲目的有福同享,而是以考核的結果為基礎,有條有理的實現相對公平的利益分享;而且,考核也不是套在員工頭上的緊箍咒,而是以激勵的公平為目標,用來明確員工業績,實現員工績效的量化考評。除此之外,激勵與考核之間的聯系也不是永久固化的,而是根據外部競爭環境、內部管理需要、員工職位層級等多方面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形成真正的動態聯系。
胡蘿卜與大棒,相得益彰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為了保證激勵與考核能夠達到相應的效果,必須要以戰略為導向,賦予兩者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建立無從屬關系的動態聯系。但是,在某種程度上,胡蘿卜與大棒一般的激勵與考核是矛盾的。一邊是海水,一邊是烈火,更多的時候兩者呈現的是水火難容的局面。大部分企業的經營者和員工,在充分的享受激勵所帶來收益的同時,卻在極力回避考核所帶來的壓力。
實際上,如果設計合理、方法得當,考核并非僅僅是大棒,甚至也可以是胡蘿卜。筆者與一些企業人員接觸,發現有些人甚至強烈的要求實施考核,而且希望能夠盡最大可能的細化考核的指標、嚴格考核的流程。這就是因為考核能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利益,他們希望通過全面嚴格的考核,體現自身的工作價值與工作成果,進而獲取相應的薪酬福利。
因此,使激勵與考核相得益彰的最為重要的環節,就是在員工的激勵預期與考核指標充分聯系的基礎上,使考核成為員工自覺的行為,使激勵成為可預期的收益。變被動的考核為主動的考核,變指令性的隨機激勵體系為可預期的固化激勵體系。這樣的結果,必然會形成激勵與考核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局面。
具體而言,為了形成這樣的局面,對于激勵與考核要從認可度與執行力的兩個維度、組織與個體的兩個層面來細化分析,即在個體層面高度重視認可度,在組織層面高度重視執行力。
在個體層面,最核心的是強調認可度。無論是激勵還是考核,首先要在最大的范圍內得到團隊個體的認同。只有絕大多數個體充分認可了相應的激勵體系和考核體系,每個人才會真正的去依照相應的考核指標規范自己的行為,并以此來預期自己的相應收益。在實施過程中,不僅要在團隊內部建立相應的員工行為環境,而且要在激勵與考核體系設計方面多下功夫,既要體現組織目標的導向要求,又要滿足員工個體的利益要求。
在組織層面,最核心的是強調執行力。設計好的考核與激勵體系,要堅決的執行,強調落實,盡最大可能的全部予以兌現。只有嚴格的執行考核,才會使員工認真對待其相應的考核指標;只有嚴格的兌現激勵,才會使員工努力的去完成各自的工作,獲取相應的收益。在這方面,組織內部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考核評估流程,制度化、規范化考核過程,透明、公開相應的考核結果。而且,明確激勵的原則與內容,以及與考核結果相對應的明細條款和計算方式,使收益可以被充分預期。
通過在個人層面與組織層面的機制構建,提高個體的認可度與組織的執行力,不僅能夠保證員工自發、主動的參與考核,而且能夠保證管理者對激勵成本有相對準確的預期,更進一步還能夠保證組織的規劃目標以最小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得以完成。
現代企業的管理之道是通過激勵與考核的完美結合,最大限度地激發整個團隊的戰斗力,提升效率,創造價值。在這一過程中,激勵與考核既要在戰略的框架下做到如孿生兄弟一般的同宗同源,又要在動態聯系的基礎上如左膀右臂一般的相輔相成,當然,這一切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在高舉胡蘿卜與大棒的同時,高度重視執行力與認可度,實現兩者的相得益彰。
責編 李仕洋 [/size][/font][/p][p=30, 2, left][font=Times New Roman][color=#000000] [/color][/font][/p]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