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奶源緊張造成的非正當競爭,當年的毒奶粉換了馬甲得以重生。這次針對問題奶粉的全國整治工作是否能徹底擊碎三聚氰胺幽靈?
一年多的時間并沒有讓三聚氰胺這個曾經帶給中國乳業巨大震蕩的物質消失。徹底擊碎這個幽靈,如今正化作全國上下一致的行動。
1月30日,全國食品安全整頓工作辦公室主任、衛生部部長陳竺在2010年全國食品安全整頓工作視頻會議上指出, 2009年以來,一些地方查處了上海熊貓煉乳、陜西金橋乳粉、山東“綠賽爾”純牛奶、遼寧“五洲大冰棍”雪糕、河北“香蕉果園棒冰”等多起乳品三聚氰胺超標案件。這些案件都是使用了2008年未被銷毀的問題奶粉作為原料,生產乳制品,性質非常惡劣。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乳品上下游行業經過了整整一年的整頓。據統計,至年末,已有6377個收奶站被取締和關閉,目前全國的生鮮奶收購站存留至1.4萬余個。“收奶站往往是牛奶造假的重要環節,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完全處于無政府狀態中。對收奶站的重拳整治,是杜絕和防止牛奶造假和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關鍵,經這一年的清剿與整頓,奶源的質量安全比以前已放心許多了。”廣州市奶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表示。
但整頓了奶站似乎并沒完全杜絕“毒奶粉”。據悉,目前發現的問題乳制品使用的都是2008年未被銷毀的問題奶粉作原料。
“這是一大遺憾。”王丁棉表示,政府在對整個事件的整頓和追查過程中,還存有一“死角”未能引起重視,致使還有一大批存放在奶粉經銷商手上的高含量三聚氰胺奶粉成了“漏網之魚”。“有福建一飼料商透露,2009年6月份時奶粉經銷商手中仍庫存6—7萬噸三聚氰胺含量高達60%—70%的奶粉,而這些有毒奶粉當時正想向飼料界低價拋銷。”王丁棉說,此批數量如此之大的“毒奶粉”的最終流向是一個謎,也許這是禍根。
上下游供需失衡致企業冒險
目前正是各大乳品上市公司發布2009業績期。據業內人士分析,到目前為止,整個奶業發展和市場狀況已恢復到90%以上,其中巴氏鮮奶市場早已完全恢復甚至有15%以上的市場增長。王丁棉認為,行業復蘇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料,*ST伊利、光明乳業和皇氏乳業發出業績預告稱,2009年度將為盈利。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指出,雖然市場在轉好,如果在安全上一再出現問題,這將使得乳品行業的發展速度放緩。
叫業界擔心的是,消費市場受到打擊,最終又將影響原料奶市場。王丁棉表示,2009年受三聚氰胺影響,消費者信心下跌,乳品銷售受阻,奶農將成為市場壓力轉移的最后承受者。據他調查,全國各地的收奶價在9月前一直處在低價位運行,內蒙、黑龍江、新疆、河北、山東、甘肅、寧夏等多個地區的散戶奶農的收奶價曾較長一段時間跌至1.5-1.8元/千克。有個別地方將奶牛殺剩1/3。去年9月中旬,國際奶粉價突然狂飆,增幅高達50%-80%,拉動了國內生鮮奶價格的提升。從9月底至去年末,全國爆發了一輪奶源大戰,八大奶源主產區的生鮮奶價格又漲至3.20-3.80元/千克。
有分析人士指出,上下游供需關系的失衡,可能也是導致此次一些企業鋌而走險、違規使用2008年未被銷毀的問題奶粉作原料的一大原因。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