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刺參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其人工育苗也得到迅速發展,育苗技術日臻完善。但新的問題也不斷出現,尤其從產卵到稚參附著階段的一個多月時間里,發病率很高,極易造成育苗的失敗,現就浮游期及稚參階段如何提高變態成活率提出幾點看法。 一、浮游期病害及發病原因 1.耳狀幼體爛胃病
主要發生在大耳幼體期,一開始表現為胃壁增厚、粗糙,胃的邊緣模糊不清,進而萎縮,嚴重時整個胃潰爛破碎,絕大部分幼體在變態發育中死亡。發病原因:①耳狀幼體培育密度過高。②餌料品質不佳,餌料生物老化或被污染,餌料品種單一。③育苗用水污染或理化指標不平衡。④獲取的受精卵質量差或不成熟。 2.稚參“滑板”病
該病多發生在稚參附著40天內,尤其在附著后5~20天滑板的現象嚴重,稚參發病較快,傳染性較強。表現為稚參在附著基上收縮,不伸展,生長十分緩慢,附著力差,逐漸脫落或解體,骨片散落。發病原因:①餌料質量差,營養單一。②附著基投放時間過早或過晚。③稚參附著密度過大,活動空間小,攝食量不足,造成營養不良,生長緩慢,死亡率增加。④不能及時倒池,致使育苗池水質環境污染或水質老化。 二、采取的措施 1.適時采捕,嚴把種參質量關種參的選擇必須健壯、無傷殘、無病害,參刺尖挺,個體250克以上,養殖的刺參周期必須在3年以上。一般來說,自然海區的種參優于人工養殖的,個體大的優于個體小的。采捕時間因各地水溫差異而不同,北方地區一般在5月中旬、水溫17~19℃時開始采捕。最好是種參購進暫養3~5天后產卵比較適宜,此時種參糞便基本排空,保證產卵期間優良的水環境。 2.育苗用水的調控育苗用貯水池必須在進水前用生石灰進行池底消毒。進水時間應選擇在大潮期間,納入高潮時的優質海水,一次性貯夠,保證浮游期的用水量及水環境的相對穩定。育苗用水應嚴格進行消毒處理,可在育苗前7~10天進行,所用消毒藥物為漂白粉,劑量為50克/米3。 3.浮游幼體的培育密度合理的幼體培育密度對刺參育苗穩產、高產至關重要。密度過高、水環境不好很容易出現“爛胃”現象,造成變態成活率降低。密度過低,既浪費水體又難以保證中后期的苗種需求,影響育苗產量。筆者認為耳狀幼體培育密度應控制在0.5個/毫升以內,最適密度為0.3~0.4個/毫升。 4.餌料的合理使用刺參育苗從浮游期到稚參附著階段對餌料的品種、需求量的要求有所不同,必須做好相應的調整,否則,對幼體的生長發育及變態成活率有很大的影響。浮游期最好以單細胞藻類為主,品種以小新月菱形藻、角毛藻、鹽藻為好,這些品種個體小,細胞壁薄或無細胞壁,很容易消化,同時,適量搭配一定量的海洋酵母、螺旋藻粉、鮮酵母等,以求品種的多樣化。投喂量堅持少量勤投的原則,每次投喂前最好進行鏡檢,根據胃含物的多少確定投喂量。樽形幼蟲至稚參附著階段的餌料以底棲硅藻、鼠尾藻粉碎濾液及人工配合餌料為主,投喂切忌過量,防止過多的餌料沉積、變質,埋沒剛剛附著的幼體,從而產生病變,影響幼體成活率。 5.適時倒池倒池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改善苗種的生存環境,防止病害發生。投放附著基后,經過一段時間的管理,板面沉積許多糞便和殘餌,極易發生感染產生病變,變態死亡幼體在池底的腐化分解污染育苗水質,因此適時倒池十分重要。一般投放附著基后10~15天倒池一次,浮游期幼體密度過大,變態死亡量高的應縮短倒池時間。 6.及時調整附著密度為了保證幼體變態達到一個理想的附著密度,許多生產廠家都相應提高大耳幼體的培育密度,因此造成附著密度過大,生長到一定階段如不及時調整密度,就會造成生存空間狹窄,餌料不足,長時間如此勢必造成營養不足,生長緩慢,同時也容易發生病害??梢越Y合倒池及時將密度過大的小白苗疏散到新的附著基上,這樣才能促進參苗的快速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