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很多人都會養,近幾年各地探索了多種養殖模式,很多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前些年倡導的對蝦高健康養殖系統推動了我國南美白對蝦養殖的迅猛發展,使得對蝦養殖總產量節節攀高,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然而在生產實踐中,許多養殖戶為了追求高產量而導致蝦病越來越多、蝦生長越來越慢,2000年前后養到規格30尾/斤左右一次性賣蝦只需養殖七、八十天左右,而近兩年絕大多數都得養一百多天,雖說與蝦苗的質量退化有關,但也不能否認養殖方法上存在一些缺陷,如一直困擾廣大養殖戶的“偷死”、“耗底”問題,往往造成死大蝦、餌料系數高、養殖成本高;同時該系統推崇放苗前水體的徹底消毒處理,導致養殖過程中水質難以穩定,養殖期間的消毒又導致蝦的應激問題。近些年所倡導的生態養殖,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生態養殖”,只不過經常使用微生物制劑,少用消毒劑,少用或不用抗生素,也同樣追求高產高效,但這一方式經常導致蝦病嚴重、成功率較低。八十年代大水面養蝦確曾出現過真正的生態養殖,每畝放苗三、四千尾左右,基本不投料,只是肥水培養餌料生物,蝦生長快、發病少,對環境基本沒什么污染,但因為產量低而土地資源有限,不可能全面推廣,養殖戶也總是想追求最大效益而高密度放苗。據筆者多年從事養蝦技術服務的實踐觀察,許多人在養蝦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和錯誤的養殖觀念,現提出,希望與廣大業內人士共同探討: 1、一些所謂的“經驗”是我們取得更好養殖效益的“絆腳石” 在此舉一個例子,2007年4月份北海鐵山港的一蝦農,其蝦池已放苗十多天,筆者看他水快變了,讓他盡快追肥,哪知剛追肥水就變清了,他就用了點底改,結果第二天水又肥得很好了,他就認為我們推薦的肥水方法有問題,而他用的那個底改產品肥水效果挺好的,我們就說讓他下次水變清時再用此產品肥水看能不能見效,敢說十有八九不會見效,因為底改產品并不能直接肥水,其實不追肥水同樣可能變清,只不過碰巧遇到水變清,又碰巧用底改后第二天水色又肥起來了,如若不用那些底改產品水同樣能肥起來,這其實是先前用的那些肥水產品在起作用。 我們很多養殖戶總喜歡把一些偶然巧合現象當經驗加以總結,結果下次采用同樣方法又不見效,出現最多的情況是某次蝦或水出現問題了,已采取很多措施,其實已起效了,只不過效果還不明顯,再用另一產品后效果就出來了,結果下次遇到同樣問題就單單只用最后一次所用產品,結果又沒效了。任何產品或措施見效都有個時間過程,我們應當分析所用產品的成分、所起作用,分析所采取措施的科學原理及見效時間、起效程度,切不可把沒起什么作用的產品認為是萬能的產品加以胡亂推廣,特別是在防病治病方面有可能不清楚所用產品成分、作用、所采取措施的科學原理而延誤處置時機,損失巨大。“做水”也是同樣的道理,年年肥水,次次肥水,可總是容易變,很多時候就是“經驗”害了我們!已有的養殖“經驗”束縛了我們的思維,難以接受新觀念。 2、按照專家教授的方法、跟著養蝦養得好的人做是不是正確呢? 誠然專家教授的知識淵博,他們的提法大多是正確的,但他們不可能遇到所有的養殖過程中會產生的問題,他們的實踐經驗不一定有我們養殖戶豐富,有時難于把理論和實踐有機地結合;況且鑒于當時的認知水平,他們也不可能預知某理論某些未知的不利因素。比如前些年提倡的池水的徹底消毒,養殖全程消毒控制病原微生物,而近年則不再主張頻繁消毒了;又如前些年書中提到的養殖過程中每畝用生石灰或茶麩10~20公斤,但現在已認識到使用如此大劑量容易引起對蝦的應激反應;還有前些年鼓吹微生物制劑沒任何副作用,可近來大家意識到缺氧水體用芽孢桿菌、硝化細菌等耗氧菌的效果并不好。知識是不斷更新的,技術是不斷進步的,可能還有很多養殖管理上的盲點我們還沒有意識到。 如果跟著養蝦養得好的人做是不是就正確呢?要知道塘跟塘有一定的差別,水質狀況、對蝦生長情況、健康狀況也千差萬別,比如說別人的塘pH值偏低在用生石灰,而你自己的塘明明pH值嚴重偏高,你還跟著去用生石灰就不適宜;又如別人的蝦、水非常正常不需要處理,而你的水已經倒藻了、蝦已不吃料了、或已發病,你還不處理能行嗎?人家可能水質差、蝦有病在用藥處理,而你的蝦、水都非常正常,你有必要也用同樣方法處理嗎?人家不可能對你的管理措施、蝦、水質狀況了如指掌而指導得絕對正確,人家蝦養得好就是善于根據具體情況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如若你照搬就有可能不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 3、水質指標與穩定的水體哪個更重要? 目前很多人追求水色的漂亮,甚至好多書籍、文章也在推薦好的水質指標,可往往南美白對蝦在養殖中前期“紅體游水”、中后期“偷死”、“耗底”時檢測pH、氨氮、亞硝酸鹽等水質指標大多在正常范圍內。其實對蝦養殖,水體的穩定比好的水質指標更加重要,因為蝦病(特別是病毒性的)一旦發生很難控制,關鍵在預防,應避免發病期大量進未經任何處理的天然水,而引入較多的細菌病毒,當病毒細菌的數量繁殖達到一定的爆發閥值時,蝦病就易爆發;大量進水還容易引起蝦異常蛻殼,蝦蛻殼期間抵抗力降低容易受到病原感染,此時水體突變、用藥等應激因素都有可能引起蝦病的爆發。還有可能水體突變后還沒來得及反映出水質指標的變壞,況且目前推薦的水質指標并非蝦最適的,而是以前養魚的水質指標借用過來的,更何況還存在檢測方法不準的問題。水體穩定則蝦產生應激幾率就小、發病幾率也就小。 4、為什么難以培養穩定的水,即便采用同一產品同一方法肥水,肥起來的水也相差很大? 不知大家仔細觀察思考過沒有,為什么江河湖海里一年四季的水色能基本保持同一水色(發生赤潮、發洪水成泥漿水色例外),為什么養到中后期即便消毒水色也基本沒什么變化,為什么雜草叢生的大片草坪用除草劑除草效果差,若只是少量雜草就很容易就除掉。 因為經過大自然多年的進化,江河湖海水體中的藻類品種齊全而穩定,藻相平衡;養殖中后期往往藻類豐富,常規消毒劑劑量根本不足以殺滅那么多的藻類,因而感覺不到水色的變化。而我們放苗前的常規做法基本是清塘毒塘、進夠水、消毒、肥水,問題就出在我們消毒池水的同時,因池塘里藻類數量太少也就殺滅了絕大部分這些少得可憐的藻種,還破壞了已有的藻相平衡,在藻類還沒大量繁殖形成優勢之前我們可能破壞了某些優勢藻種;也有可能本身我們所施肥料要么不持久、要么肥力不夠、營養結構不合理、搭配比例不當而影響池塘中已有藻類的繁殖生長,當肥料的營養結構不適合已有藻類的生長又恰好適合另外品種的藻類生長時就出現轉藻現象,如綠色水(綠藻為主)轉成茶色水(硅藻為主),當新的藻類品種大量繁殖消耗吸收水體的肥力,肥料的營養結構又不適合其生長時又得倒藻、轉藻,有可能又變回原來的綠色水,但變化有早晚先后,以至于到養殖中后期塘水水色變得五花八門。 所以說目前絕大多數養殖戶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肥水的,只要先消毒后肥水的,基本都肥得起來水,但往往放苗十天半個月左右就容易出現“倒藻”、“轉藻”,根源就在于藻類還沒繁殖形成優勢之前我們的操作破壞了藻相的平衡,而所施肥料要么營養不全面、要么搭配不合理、要么不持久。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先不要破壞所進天然水體的藻相結構,先用些快速肥水產品(只要不含活菌就可以)肥好水,以便藻類大量繁殖起來形成數量優勢,如若擔心水體里有病毒細菌再消毒池水也不遲,等消毒劑的藥性消失殆盡后再用些長效肥及微生物活菌產品保持水色的穩定。這跟我們以前進水、消毒、肥水、放苗并沒什么沖突,只是變更了一下順序,肥好水才消毒池水,同樣都是在放苗前消毒池水。 5、健康穩定的藻相、菌相哪個更重要? 大家可以想一想為什么我們不能把池水處理成自來水那樣清澈見底,并且那樣還很容易做到,那種水基本沒藻類、非常清潔衛生、也沒什么細菌病毒。 試想,養殖中后期一餐可能投喂好幾十斤料,一茬蝦養出來可能得好幾噸料,即使養殖水平高一斤蝦料能養一斤蝦,而蝦僅能利用不到一半的蛋白質等營養物質,水中的殘餌、糞便、死亡動植物等,如果沒有藻類單靠細菌是無法分解吸收掉那么多有機廢物的。因此完全沒有藻類很難養蝦。但實踐中有人從不用菌,照樣可以養出蝦,且產量、效益都不錯,這是因為土壤里本身有很多微生物,只要方法得當,藻類培養得好,藻類就可以吸收利用池塘中有機物分解后所產生的無機鹽。 當然不是說不需要健康的菌相,但培養好的菌相相對容易,而培養穩定健康的藻相可能比菌相更難、更重要。養蝦要通過肥水、調水培養健康穩定的藻相,肥水的作用,一是提供營養豐富的天然生物餌料;二是藻類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同時產生大量的氧氣;三是利用殘餌糞便等有機物分解后產生的無機鹽、氨氮等,凈化水質;四是抑制雜藻(如青苔)、病菌的繁殖,隱藏對蝦,為對蝦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 6、藻類老化、水質、底質不好在所難免 目前對蝦養殖過程中隨著投喂飼料的不斷增加,水體極有可能氮含量偏高而磷鉀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因為我們所投喂的飼料蛋白質含量大約40%左右,而磷的含量只在1%左右,只要氮循環不受阻,水體氮源難免過剩,藻類利用不了那么多的氮源,就必然產生氨氮、亞硝酸鹽等;同時因為水體的氮、磷、鉀等營養的不平衡而不適合已有的藻類的繁殖生長,藻類老化就在所難免,水體的凈化能力必然下降,水中的有機物可能無法及時分解掉而顯得水濃,水質差底質也不好。 即便用底改產品改底,或者用活菌產品分解,將有機物變成藻類可吸收利用的無機鹽(如硝酸鹽),但有可能因藻類老化而無法吸收利用這些無機鹽,氮循環受阻,硝酸鹽又有可能變成亞硝酸鹽,而亞硝酸鹽嚴重超標對對蝦的毒性很大。更何況很多底改產品只是將有機懸浮物被動地吸附沉淀到池底,并沒被分解掉。所以單用底改、活菌產品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中后期有機物增多,水就變濃,可很多人覺得這時的水很肥,不敢去補充水體可能缺乏的磷鉀微量元素等,認為加肥后水會更肥,結果藻類老化加重、產氧更少,水體自凈能力更差。其實這是“虛肥”,如果補充缺乏的營養后,藻類會因為營養全面均衡而適合其繁殖,新鮮的藻類光合作用產生豐富的氧氣,氧化分解這些有機物又可變成藻類可利用的無機鹽,形成良性循環,水體自凈能力強,水質反倒會好起來。 7、微生物(活菌)制劑的認識、使用方面的誤區 目前在養殖生產中對微生物制劑常有過高要求或錯誤的認識,如:用微生物制劑就不應當生病,或者說不會生病;用微生物制劑可預防病毒病;用微生物制劑就是生態養殖;……其實微生物制劑只是在培養良好的微生物菌相,以改善養殖環境,進而增進蝦體的抵抗力,并與病原微生物競爭,抑制其生長繁殖,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使用不當,有時反而會雪上加霜,如溶氧較低時使用,反而會造成蝦缺氧浮頭,甚至死亡。 我們經常見到很多蝦農遇到水不好、蝦有問題了喜歡用微生物制劑,結果有可能水更壞、蝦問題更嚴重。 其實他們的想法是好的:蝦有問題時用微生物制劑,以為有益的活菌繁殖起來可以抑制有害病菌的繁殖,同時還可分解池里有機物。其實,此時池水中需要更多的溶氧,而這些活菌施用后要大量耗氧,反而導致池水缺氧。 水濃(藻類老化、懸浮物多)時,以為用微生物制劑就可分解池里有機物,殊不知此時水濃是因為池水有機質過于豐富,藻類老化沒法吸收營養物質,養殖池塘這一生態系統缺乏“吸收者”,老化藻類光合作用能力不夠,水體的自凈能力不夠,需要借助其他辦法來及時氧化分解掉這些有機質。生物菌它也是一種生物,也需要耗氧,特別是水質不好、蝦已有一定問題時,這時蝦需要更多的溶解氧,而施放的活菌大量繁殖時也需要不少的溶解氧,跟蝦爭奪氧氣,本身水質就不好,氧氣如果減少,則水體凈化能力更差,此時施用活菌對于對蝦豈不是“雪上加霜”? 養殖中后期氨氮、亞硝酸鹽偏高的可能性較大,為什么用活菌的效果較差呢,因為用活菌就好象我們莊稼“播種”一樣,這時水體中“種子”并非缺乏,而是缺少“種子”即活菌繁殖的條件——溶氧,水體溶氧絕對充足的話就不大可能產生亞硝酸鹽。其根源在于活菌分解后產生的代謝終產物(如硝酸鹽)因藻類老化而無法吸收利用,導致新鮮藻類無法繁殖生長,光合作用能力差,產氧少,硝酸鹽反硝化作用又轉化為亞硝酸鹽。 盡管臺灣的吳子偉先生在《蝦病處理的新概念》和武漢水生態環保養殖研究室的金立成先生在《養殖寶典》2005年11期撰文“對蝦養殖存在問題思考與對策”認為對蝦養殖中途放活菌意義不大,但是目前的絕大多數研究證明活菌在保持水質穩定,凈化水質方面還是有它的作用的。 我們不要走極端,應正確認識微生物制劑,了解它的優缺點,充分利用其有利的一面,盡量避免不利的一面,使其在對蝦養殖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8、使用增氧機的目的 絕大多數養殖戶開增氧機是為了防止蝦缺氧浮頭,可是否想過我們養蝦的最終目的是什么,是為了獲得最大經濟效益。氧氣不充足,有機物的氮循環受阻,氨轉化到亞硝酸鹽階段就會因氧氣不足而難以繼續轉化成無毒的硝酸鹽,硫化氫也難以轉化為無毒的硫酸鹽,這些有毒物質(亞硝酸鹽、硫化氫)極易累積達到危害對蝦健康的程度。事實上我們的養殖池塘都或多或少存在氧氣不足的現象,如晚上蝦不愛吃料,晚上游水蝦、死蝦增多,說明晚上缺氧;如底質發黑,排污口發臭,說明底層缺氧;陰雨天吃料慢,而晴天又很正常,說明陰雨天光合作用產氧少而缺氧……因此使用增氧機就不僅僅是滿足魚蝦能否存活,而更應當考慮能否滿足池中所有生物(包括藻類)能否存活,因為缺氧不嚴重還沒到魚蝦浮頭時,藻類有可能先死亡,特別是在連續暴雨、陰天等惡劣氣候下,易出現“倒藻”、“泛池”等;還要考慮能否最大限度地滿足蝦的攝食、消化、代謝的需要,以達到最大限度的生長的目的;還得考慮所有生物及化學因子都能最大限度地凈化水質,真正做到水體穩定,提高產量。 充足增氧固然重要,但又不可走極端,前兩年有人覺得底部增氧既效率高又省錢,就成天開著,結果養殖成功率又下來了,結果有的蝦塘干脆又把底部增氧管拆掉全部拖上岸。原因在于底部增氧常開,好氧菌過量繁殖,而厭氧菌繁殖不起來,導致水體菌相的失衡,微生態失衡后蝦體的免疫力降低,而蝦苗、養殖水源難免帶病毒細菌,稍微受到侵襲就易發病。 9、養殖成本居高不下、“耗底”、“偷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也許有人會認為是蝦苗質量退化,蝦生長速度慢、抵抗力弱,其實罪魁禍首是投喂不合理和中后期不知道怎么去處理濃濁水。因為同樣的質量一樣的蝦苗,有人養得很好,賺不少錢,而有人養殖中“耗底”、“偷死”嚴重,養殖成本高,虧得一塌糊涂。 其根源在于我們養殖戶基本按照存塘蝦的重量來確定投喂多少,如有人按照體長1-2厘米的對蝦,其日攝食量約占其自身體重的150%-200%;3厘米長的蝦體為100%;4厘米的為50%;5厘米的為32%;6厘米的為26%;7厘米的為24%;8厘米的為18%;10厘米的為13%,12厘米的為10%,13厘米以上的為5%-8%。也有人日投餌量(配合飼料)一般按每尾體重來計算,若每尾蝦重為1克,則日投飼料為體重的16%;2克重為14%;3克重為12%;5克重為10%;8克重為8%;15-20克重為6%-5%;20-30克重的蝦為5%;30克重以上為4%。比例有差別,但不會太懸殊。還有人按觀察筐中放置每餐投喂量的1~2%(個別的比例更高),再根據吃料時間的長短(大多養殖前期2~3小時吃完,中期1.5~2小時左右,后期1小時左右)來間接確定下次的投喂量。總而言之,蝦能吃多少就喂多少,而很少考慮溶氧、有害水質因子(如氨氮、亞硝酸、硫化氫等)、蝦的生理健康狀況,如每天都有“耗底”、“偷死”蝦,只要蝦還繼續吃料就照常喂料;又如中后期水濃,懸浮有機物多,只要蝦還能吃料也照喂不誤。 其實按照這樣的方法投料是過剩的,因為蝦很貪吃,只要有料,它就不斷地吃,邊吃邊排泄,殘餌糞便必然多,就容易出現水濃、底質惡化,導致“耗底”、“偷死”現象發生可能性極大,吃料多、死蝦多,養殖成本必然居高不下。 10、把蝦當成魚來養 很多養殖戶一遇到蝦生病,首先想到的是用藥物或者投放活菌來處理,消毒時大多兌水全池潑灑,投喂藥餌時要包埋。然而,要知道,第一,魚大多生活在水體中上層,消毒藥物可以很快起作用,而蝦大多爬伏在池底,什么時候消毒藥才能從表層到池底?可能到達池底時藥性已消失得差不多了,劑量太大又怕蝦產生應激;第二,對蝦腸道短、直,大多數魚類的腸道長度相對對蝦的長,有的盤曲在體內,有的是體長的幾倍(如澳洲寶石斑魚腸道約為體長的3—4倍),養魚拌藥餌時包埋是擔心藥物遇水溶失;而蝦的腸道短、直,包埋物(如海帶粉、魚油等)過多可能導致抑菌、殺菌的藥物(如抗生素、中草藥)還來不及起作用就被排泄出去了。 蝦要脫殼才能生長,而脫殼期的抵抗力非常差。養魚可以大換水,而養蝦大換水很容易刺激蝦脫殼。蝦有正常的脫殼周期,如若我們經常大換水或藥物刺激蝦脫殼,蝦就容易生病。蝦比魚類更低等,更易產生應激反應。 養魚較少關注池底,而蝦生活在池底,必須提供一個好的底質環境才行。 所以我們不能把養魚的方法完全照搬到養蝦上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