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碳經濟的大環境下,海水養殖的生態安全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我們正在實施的多營養層次生態養殖模式與技術,是根據養殖海域的容納量,把不同營養級的種類組合到一起。比如養魚,要投飼料,而貝類則是濾食性動物,以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為食,藻類則是吸收海水中的碳、氮、磷等物質。"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研究員方建光告訴記者,這就是一種全新的"低碳養殖"新模式。
為了通俗地闡述這一模式,方建光作了更進一步的解釋:"就魚類、貝類和藻類的組合養殖而言,魚類所排出、排泄的二氧化碳、氮、磷等物質,由大型藻類和浮游植物來吸收;浮游植物和魚類吃剩的微小顆粒物質,成為貝類的餌料;而大型顆粒物質沉到海底后,可以為海參等腐食性生物提供食物。通過這套系統,可以把養殖對生態系統的危害降到最低。不能說這種生態養殖模式與技術一點害處沒有,但比起原有單一品種的養殖來說,危害性會大大降低。"
說到單一品種養殖對生態的破壞,方建光說:"以養魚、蝦為例,飼料中所含的營養物質,大約只有50%能被魚蝦吸引,其它則沉積到海底。再加上魚蝦類的排泄物,也會沉淀到海底。"方建光告訴記者,在南方一些網箱養殖的老海區,長達幾十年的養魚歷史,導致這些地區的海底全部變成了沉積物,形成了一個缺氧的環境,造成海底生物的滅絕。"從總體上來看,魚、蝦、蟹、貝等水生動物養殖對水域污染的污染物主要來自殘餌、消毒藥品、排泄物等,特別是殘餌產生的氮、磷等營養元素是導致養殖水域富營養化的元兇之一。富營養化的水質不但是病原滋生的前提條件,甚而可能會誘發赤潮,會對海水養殖帶來災難性后果。"
因此,要想實現海水養殖的生態化,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就必須大力推廣"低碳養殖",具體說就是大量采用低碳與移碳技術。主要是指在生態養殖中加入了藻類和濾食性貝類。藻類在養殖過程中會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時起到凈化海水的功效。濾食性貝類(如蛤蜊等)則通過濾食浮游植物作為食物來源,形成肉和貝殼,收獲后貝殼被轉移到陸地,從而達到把海水中的碳移出來的目的。
方建光認為,目前來看,多營養層次的生態養殖模式與技術的推廣主要集中在北方,包括山東的榮成,以及東北地區的大連等,青島地區推廣這種養殖模式的基礎條件很好,但需要規模化、集約化的企業參與和政府的引導。"雖然這種養殖方式在技術層面上已經成熟,但在中國南方,由于大多是農戶式的養殖方式,還沒有大范圍推廣。這種養殖方式從效益上肯定要高于單一品種的養殖,但要讓養殖戶們看到利益,還需要政府部門的引導與扶持。
來源:青島日報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