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2010年三峽工程生產計劃會上獲悉,我國中華鱘研究的權威機構--中華鱘研究所今年將整理完善中華鱘子一代全人工繁殖技術,加強子一代后備親魚培育,并繼續進行中華鱘全人工繁殖工作。
中華鱘全人工繁殖是以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子一代個體為研究對象,通過養殖條件調控和人工誘導技術,使子一代雄魚和雌魚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發育到性成熟,并通過人工繁殖獲得子二代個體的科研工作。
經過中華鱘研究所和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4年的聯合攻關,世界首批全人工繁殖的中華鱘于2009年10月成功出苗。這標志人類找到了不依賴捕撈野生親魚,就能把中華鱘物種延續下去的新途徑。我國的這項研究總體上已達國際領先水平。
2010年,中華鱘研究所還將進一步開展產后野生中華鱘親魚康復研究、中華鱘子一代梯隊譜系確定、人工淡水環境養殖亞成體中華鱘食物營養研究、葛洲壩及三峽船閘過魚能力評估及魚類過壩技術研究、中華鱘放流魚苗標記技術研究、三峽蓄水期間中華鱘自然監測及卵苗采集研究以及保護物種增殖放流等工作。
據介紹,2009年11月11日至12月5日,中華鱘研究所在葛洲壩下至古老背江段對中華鱘自然繁殖狀況進行了監測,并獲得中華鱘江中自然繁殖前的聲吶成像圖片。這為研究中華鱘繁殖行為提供了實證,對掌握三峽蓄水后野生中華鱘資源狀況并優化中華鱘保護措施具有重要意義。
成立于1982年的中華鱘研究所是葛洲壩工程和三峽工程生態環境保護的配套機構。2008年9月,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正式從中國葛洲壩集團公司接管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