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球蟲病的認識與各型球蟲寄生位置的區別:
一、球蟲病的特點及生活史:球蟲病為寄生于膽管及腸道上皮細胞內的一種原蟲病。它以消瘦、貧血、下痢、便血為主要臨床特征,嚴重危害雛雞、犢牛、羔羊、幼兔的生長發育,甚至造成大批雛雞、幼兔死亡,威脅養殖業。危害育禽的球蟲以艾美耳屬的9種球蟲為主(堆型、布氏、巨型、和緩、變位、毒害、早熟、柔嫩、哈氏),其次為孢子屬的球蟲。艾美耳球蟲生活史:在宿主攝入卵囊后6天內,包括兩代或兩代以上的無性繁殖和一代有性繁殖,從宿主排出的卵囊必須在孢子化(第7天)后才具有感染性。孢子化中的卵囊→(第1天)→(第一代無性繁殖)——(第2天)→孢子囊→子囊子(第3天)→第一代裂殖體→(第4天)→(進入第二代無性繁殖),第二代裂殖體→(第5天)第二代裂殖子→(第6天)→(有性繁殖)→小配子大配子→卵囊→第7天→殺滅卵囊。
二、各種球蟲所寄生的部位: ⑴堆型:病變可從小腸的漿膜面觀察到,病初,腸粘膜變薄,覆有橫向排列的白斑,外觀呈梯狀;腸道蒼白,含水樣液體。輕度感染的肉眼病變局限于十二指腸袢,每厘米只有幾個斑塊;但在嚴重感染時,病變可能沿小腸擴展一段距離,并可能融合成片。 ⑵布氏:該蟲種發現在小腸下段,通常寄生于卵黃蒂到盲腸連接處。在嚴重感染病例,病變可從肌胃擴散到泄殖腔。大體病變:感染早期階段,小腸下段的粘膜可能被小的淤點所覆蓋,在嚴重感染時,粘膜嚴重受損,感染5——7天出現凝固性壞死,整個小腸呈現干酪樣病變斑,在糞便中出現凝固的血液和粘膜碎片。第一代和第二代裂殖生殖的無性繁殖期通常發生在小腸上段。 ⑶哈氏:寄生部位與堆型基本相似,該種可引起出血點、卡他性炎癥、含水樣腸內容物,以及具有中等程度的治病力。 ⑷巨型:該蟲種一般寄生在小腸中段。從十二指腸袢以下直到卵黃蒂以后,但在嚴重感染時,病變可能擴散到整個小腸。大量橙黃色粘膜和液體經常出現在小腸中段。 ⑸和緩:在正常情況下,該蟲種寄生在小腸下段,從卵黃蒂到盲腸頸。病變一般不明顯,但現在已證明該蟲種對增重和發病具有潛在的致病作用。大體病變很輕微,容易被忽視。小腸下段蒼白、弛緩。 ⑹變位:該蟲種最早被鑒定為堆型后來獨立。其寄生部位可從十二指腸袢延伸到盲腸和泄殖腔。早期病變出現在 十二指腸,后期則出現在小腸中段和下段。 ⑺毒害:由于該蟲種引起小腸明顯的病變與巨型基本相似。毒害球蟲見于較大年齡的雞,如9—14周齡的青年母雞。小腸腫大,常比正常的體積大2倍,場腔充滿血液和液體。卵囊的大小與柔嫩相似,只發現于盲腸中。在商品雞中,自然發生的毒害艾美耳球蟲感染引起的死亡率可以超過百分之25,7——20周齡的后備蛋雞發生毒害艾美耳球蟲病時可引起死亡,精神不振等。 ⑻早熟:是一種“早熟型”的蟲體,盡管由于它的病變不明顯報酬下降。肉眼病變為腸道內容物,有時為粘液和粘液樣的管芯。感染大多局限于十二指腸袢。在感染后的第4——5天,可在粘膜表面見到有針尖大小的出血點。 ⑼柔嫩:柔嫩艾美耳球蟲引起的球蟲病是禽類球蟲病中最為人們所熟悉的,一是因為本病的病變明顯;二是由于它可給商品肉雞或后備蛋雞造成重大損失。該蟲種寄生在盲腸和鄰近的腸道組織,引起出血、高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重下降、消瘦和皮膚色素沉著不良等嚴重的球蟲病癥狀。診斷的主要依據是盲腸病變:盲腸出血、硬的帶血腸芯及成簇的大裂殖體或卵囊。
三、抗球蟲類藥物特點:抗球蟲藥物種類很多,而起作用峰期因藥物而異(指藥物對球蟲發育起作用的主要階段)。如作用與第一代無性繁殖的藥物,預防性強,但不利于動物對球蟲免疫力的形成;作用于第二代裂殖體,即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對動物抗球蟲免疫力的形成影響不大。不論使用何種藥物,如長期反復使用,均可產生明顯的耐藥性。為了減少或避免這一現象,通常是采用輪換用藥,穿梭用藥或聯合用藥。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