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雞急性副傷寒
疾病概述: 禽傷寒是由禽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主要發生于青年雞的一種急性敗血病,臨床上以發熱、貧血、冠蒼白皺縮、白細胞大量增加與紅細胞大量減少為特征。本病是世界性分布,給養雞業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病原 本菌是革蘭氏陰性桿菌,不產生芽胞,無莢膜,不能運動,在四磺酸肉湯等選擇性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抵抗力不強,60℃10分鐘即被殺死,在陽光照射下僅能生存數分鐘,但在陰暗處的水中則可生存20天。一般的消毒藥,如01%石炭酸、2%福爾馬林和1%高錳酸鉀在數分鐘內即可將本菌殺死。
流行病學: 雞、火雞和珍珠雞等均對本病易感,其它如鴨、鵝、鴿、鵪鶉、麻雀等也可被感染。1~5月齡的青年雞表現高度敏感性,而2~4月齡最易發生,雛雞與成年雞時有發生。 帶菌禽是本病的主要傳染來源,被污染的種蛋也能傳染。帶菌禽不斷從糞便中排出病菌,污染土壤、飼料、飲水和用具等經消化道而感染本病。也可通過眼結膜等途徑感染。野禽、動物和蒼蠅及飼養人員也可機械地傳播本病。
臨床癥狀: 經過4~5天的潛伏期開始發病,青年雞或成年雞感染發病,隨著病菌毒力強弱和禽體抵抗力不同而有差異。???病初表現飼料消耗量突然下降,精神萎頓,翅下垂并離群呆立一旁,冠與肉髯蒼白,羽毛松亂,食欲廢絕,口渴,發熱,體溫升高至43~44℃,排出淡黃綠色或綠色稀糞,沾污肛門周圍羽毛。急性型病程約2~7天,一般為5天左右。慢性型可拖延數周之久,死亡率較低,發病禽可以康復成為帶菌者。 雛雞發病表現精神沉郁,生長不良,食欲停止,排白色糞便,肺部受到侵害時則有呼吸困難與喘氣癥狀,病程較短,死亡率可達10%~50%。
病理變化: 最急性病例由于病禽迅速死亡,通常不見明顯病理變化。病程稍長的病例,可見典型病理變化,肝、脾顯著腫大,充血潮紅,表面常可見灰白色粟粒狀壞死小點,膽囊充滿膽汁而膨大。亞急性或慢性病例,腫大的肝臟變成淡綠棕色或古銅色,并且十分脆弱,肝和心肌常可見散在的灰白色小壞死點,脾和腎顯著充血腫大。卵巢、卵泡、卵黃常見充血、出血、變形、變色,母禽常因卵泡和卵黃囊破裂而引起腹膜炎。在腸道一般可見輕重不等的卡他性腸炎,內容物粘稠,含有多量膽汁。通常小腸的病變較為嚴重。 雛雞病理變化與雛雞白痢基本相似,特別在肺與心肌中可見到灰白色結節狀的小病灶。
實驗室檢查: 根據發病特點、臨床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須進行實驗室試驗以分離和鑒定病原菌。 臨床上注意與禽霍亂、雞新城疫的區別,禽傷寒的肝臟和脾臟
防止措施: 1抗菌藥物治療 治療雞傷寒的常用藥物與雞白痢基本相同,有磺胺類、呋喃類及抗菌素類藥物。 2中草藥方劑治療 白頭翁50克,黃柏、秦皮、大青葉、白芍各20克,烏梅15克,黃連10克共研細末,混勻備用。連續用藥7天,前3天按每只雞每天15克,后4天每天1克,混入飼料中喂給,治療禽傷寒有較好的效果。 防制 防治與雞白痢基本相同,包括定期對種雞進行檢疫,防止傳染原引入種雞場,加強種蛋消毒與孵化管理。 用來免疫接種雞傷寒的疫苗有死菌苗和弱毒苗兩種,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幼雞副傷寒
疾病概述: 禽傷寒是由禽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主要發生于青年雞的一種急性敗血病,臨床上以發熱、貧血、冠蒼白皺縮、白細胞大量增加與紅細胞大量減少為特征。本病是世界性分布,給養雞業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病原 本菌是革蘭氏陰性桿菌,不產生芽胞,無莢膜,不能運動,在四磺酸肉湯等選擇性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抵抗力不強,60℃10分鐘即被殺死,在陽光照射下僅能生存數分鐘,但在陰暗處的水中則可生存20天。一般的消毒藥,如01%石炭酸、2%福爾馬林和1%高錳酸鉀在數分鐘內即可將本菌殺死。
流行病學: 雞、火雞和珍珠雞等均對本病易感,其它如鴨、鵝、鴿、鵪鶉、麻雀等也可被感染。1~5月齡的青年雞表現高度敏感性,而2~4月齡最易發生,雛雞與成年雞時有發生。 帶菌禽是本病的主要傳染來源,被污染的種蛋也能傳染。帶菌禽不斷從糞便中排出病菌,污染土壤、飼料、飲水和用具等經消化道而感染本病。也可通過眼結膜等途徑感染。野禽、動物和蒼蠅及飼養人員也可機械地傳播本病。
臨床癥狀: 經過4~5天的潛伏期開始發病,青年雞或成年雞感染發病,隨著病菌毒力強弱和禽體抵抗力不同而有差異。 病初表現飼料消耗量突然下降,精神萎頓,翅下垂并離群呆立一旁,冠與肉髯蒼白,羽毛松亂,食欲廢絕,口渴,發熱,體溫升高至43~44℃,排出淡黃綠色或綠色稀糞,沾污肛門周圍羽毛。急性型病程約2~7天,一般為5天左右。慢性型可拖延數周之久,死亡率較低,發病禽可以康復成為帶菌者。 雛雞發病表現精神沉郁,生長不良,食欲停止,排白色糞便,肺部受到侵害時則有呼吸困難與喘氣癥狀,病程較短,死亡率可達10%~50%。
病理變化: 最急性病例由于病禽迅速死亡,通常不見明顯病理變化。病程稍長的病例,可見典型病理變化,肝、脾顯著腫大,充血潮紅,表面常可見灰白色粟粒狀壞死小點,膽囊充滿膽汁而膨大。亞急性或慢性病例,腫大的肝臟變成淡綠棕色或古銅色,并且十分脆弱,肝和心肌常可見散在的灰白色小壞死點,脾和腎顯著充血腫大。卵巢、卵泡、卵黃常見充血、出血、變形、變色,母禽常因卵泡和卵黃囊破裂而引起腹膜炎。在腸道一般可見輕重不等的卡他性腸炎,內容物粘稠,含有多量膽汁。通常小腸的病變較為嚴重。 雛雞病理變化與雛雞白痢基本相似,特別在肺與心肌中可見到灰白色結節狀的小病灶。
實驗室檢查: 根據發病特點、臨床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須進行實驗室試驗以分離和鑒定病原菌。 臨床上注意與禽霍亂、雞新城疫的區別,禽傷寒的肝臟和脾臟極度腫大,肝且經常出現古銅色的色澤變化及肝表面常見散在的灰白色小壞死點,而禽霍亂和雞新城疫主要表現病禽的顯著的全身性出血現象。
防止措施: 1抗菌藥物治療 治療雞傷寒的常用藥物與雞白痢基本相同,有磺胺類、呋喃類及抗菌素類藥物。 2中草藥方劑治療 白頭翁50克,黃柏、秦皮、大青葉、白芍各20克,烏梅15克,黃連10克共研細末,混勻備用。連續用藥7天,前3天按每只雞每天15克,后4天每天1克,混入飼料中喂給,治療禽傷寒有較好的效果。 防制 防治與雞白痢基本相同,包括定期對種雞進行檢疫,防止傳染原引入種雞場,加強種蛋消毒與孵化管理。 用來免疫接種雞傷寒的疫苗有死菌苗和弱毒苗兩種,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慢性傷寒
疾病概述: 禽傷寒是由禽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主要發生于青年雞的一種急性敗血病,臨床上以發熱、貧血、冠蒼白皺縮、白細胞大量增加與紅細胞大量減少為特征。本病是世界性分布,給養雞業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病原慢 本菌是革蘭氏陰性桿菌,不產生芽胞,無莢膜,不能運動,在四磺酸肉湯等選擇性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抵抗力不強,60℃10分鐘即被殺死,在陽光照射下僅能生存數分鐘,但在陰暗處的水中則可生存20天。一般的消毒藥,如01%石炭酸、2%福爾馬林和1%高錳酸鉀在數分鐘內即可將本菌殺死。
流行病學: 雞、火雞和珍珠雞等均對本病易感,其它如鴨、鵝、鴿、鵪鶉、麻雀等也可被感染。1~5月齡的青年雞表現高度敏感性,而2~4月齡最易發生,雛雞與成年雞時有發生。 帶菌禽是本病的主要傳染來源,被污染的種蛋也能傳染。帶菌禽不斷從糞便中排出病菌,污染土壤、飼料、飲水和用具等經消化道而感染本病。也可通過眼結膜等途徑感染。野禽、動物和蒼蠅及飼養人員也可機械地傳播本病。
臨床癥狀: 經過4~5天的潛伏期開始發病,青年雞或成年雞感染發病,隨著病菌毒力強弱和禽體抵抗力不同而有差異。 病初表現飼料消耗量突然下降,精神萎頓,翅下垂并離群呆立一旁,冠與肉髯蒼白,羽毛松亂,食欲廢絕,口渴,發熱,體溫升高至43~44℃,排出淡黃綠色或綠色稀糞,沾污肛門周圍羽毛。急性型病程約2~7天,一般為5天左右。慢性型可拖延數周之久,死亡率較低,發病禽可以康復成為帶菌者。???雛雞發病表現精神沉郁,生長不良,食欲停止,排白色糞便,肺部受到侵害時則有呼吸困難與喘氣癥狀,病程較短,死亡率可達10%~50%。
病理變化: 最急性病例由于病禽迅速死亡,通常不見明顯病理變化。病程稍長的病例,可見典型病理變化,肝、脾顯著腫大,充血潮紅,表面常可見灰白色粟粒狀壞死小點,膽囊充滿膽汁而膨大。亞急性或慢性病例,腫大的肝臟變成淡綠棕色或古銅色,并且十分脆弱,肝和心肌常可見散在的灰白色小壞死點,脾和腎顯著充血腫大。卵巢、卵泡、卵黃常見充血、出血、變形、變色,母禽常因卵泡和卵黃囊破裂而引起腹膜炎。在腸道一般可見輕重不等的卡他性腸炎,內容物粘稠,含有多量膽汁。通常小腸的病變較為嚴重。 雛雞病理變化與雛雞白痢基本相似,特別在肺與心肌中可見到灰白色結節狀的小病灶。
實驗室檢查: 根據發病特點、臨床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須進行實驗室試驗以分離和鑒定病原菌。 臨床上注意與禽霍亂、雞新城疫的區別,禽傷寒的肝臟和脾臟極度腫大,肝且經常出現古銅色的色澤變化及肝表面常見散在的灰白色小壞死點,而禽霍亂和雞新城疫主要表現病禽的顯著的全身性出血現象。
防止措施: 1、抗菌藥物治療 治療雞傷寒的常用藥物與雞白痢基本相同,有磺胺類、呋喃類及抗菌素類藥物。 2、中草藥方劑治療 白頭翁50克,黃柏、秦皮、大青葉、白芍各20克,烏梅15克,黃連10克共研細末,混勻備用。連續用藥7天,前3天按每只雞每天15克,后4天每天1克,混入飼料中喂給,治療禽傷寒有較好的效果。防制 防治與雞白痢基本相同,包括定期對種雞進行檢疫,防止傳染原引入種雞場,加強種蛋消毒與孵化管理。 用來免疫接種雞傷寒的疫苗有死菌苗和弱毒苗兩種,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急性傷寒
疾病概述: 禽傷寒是由禽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主要發生于青年雞的一種急性敗血病,臨床上以發熱、貧血、冠蒼白皺縮、白細胞大量增加與紅細胞大量減少為特征。本病是世界性分布,給養雞業造成一定的經濟損失。病原 本菌是革蘭氏陰性桿菌,不產生芽胞,無莢膜,不能運動,在四磺酸肉湯等選擇性培養基上生長良好。抵抗力不強,60℃10分鐘即被殺死,在陽光照射下僅能生存數分鐘,但在陰暗處的水中則可生存20天。一般的消毒藥,如01%石炭酸、2%福爾馬林和1%高錳酸鉀在數分鐘內即可將本菌殺死。
流行病學: 雞、火雞和珍珠雞等均對本病易感,其它如鴨、鵝、鴿、鵪鶉、麻雀等也可被感染。1~5月齡的青年雞表現高度敏感性,而2~4月齡最易發生,雛雞與成年雞時有發生。 帶菌禽是本病的主要傳染來源,被污染的種蛋也能傳染。帶菌禽不斷從糞便中排出病菌,污染土壤、飼料、飲水和用具等經消化道而感染本病。也可通過眼結膜等途徑感染。野禽、動物和蒼蠅及飼養人員也可機械地傳播本病。
臨床癥狀: 經過4~5天的潛伏期開始發病,青年雞或成年雞感染發病,隨著病菌毒力強弱和禽體抵抗力不同而有差異。 病初表現飼料消耗量突然下降,精神萎頓,翅下垂并離群呆立一旁,冠與肉髯蒼白,羽毛松亂,食欲廢絕,口渴,發熱,體溫升高至43~44℃,排出淡黃綠色或綠色稀糞,沾污肛門周圍羽毛。急性型病程約2~7天,一般為5天左右。慢性型可拖延數周之久,死亡率較低,發病禽可以康復成為帶菌者。 雛雞發病表現精神沉郁,生長不良,食欲停止,排白色糞便,肺部受到侵害時則有呼吸困難與喘氣癥狀,病程較短,死亡率可達10%~50%。
病理變化: 最急性病例由于病禽迅速死亡,通常不見明顯病理變化。病程稍長的病例,可見典型病理變化,肝、脾顯著腫大,充血潮紅,表面常可見灰白色粟粒狀壞死小點,膽囊充滿膽汁而膨大。亞急性或慢性病例,腫大的肝臟變成淡綠棕色或古銅色,并且十分脆弱,肝和心肌常可見散在的灰白色小壞死點,脾和腎顯著充血腫大。卵巢、卵泡、卵黃常見充血、出血、變形、變色,母禽常因卵泡和卵黃囊破裂而引起腹膜炎。在腸道一般可見輕重不等的卡他性腸炎,內容物粘稠,含有多量膽汁。通常小腸的病變較為嚴重。 雛雞病理變化與雛雞白痢基本相似,特別在肺與心肌中可見到灰白色結節狀的小病灶。
實驗室檢查: 根據發病特點、臨床病理特征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須進行實驗室試驗以分離和鑒定病原菌。 臨床上注意與禽霍亂、雞新城疫的區別,禽傷寒的肝臟和脾臟極度腫大,肝且經常出現古銅色的色澤變化及肝表面常見散在的灰白色小壞死點,而禽霍亂和雞新城疫主要表現病禽的顯著的全身性出血現象。
防止措施: 1、抗菌藥物治療 治療雞傷寒的常用藥物與雞白痢基本相同,有磺胺類、呋喃類及抗菌素類藥物。 2、中草藥方劑治療 白頭翁50克,黃柏、秦皮、大青葉、白芍各20克,烏梅15克,黃連10克共研細末,混勻備用。連續用藥7天,前3天按每只雞每天15克,后4天每天1克,混入飼料中喂給,治療禽傷寒有較好的效果 。 防制 防治與雞白痢基本相同,包括定期對種雞進行檢疫,防止傳染原引入種雞場,加強種蛋消毒與孵化管理。 用來免疫接種雞傷寒的疫苗有死菌苗和弱毒苗兩種,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成雞慢性白痢
疾病概述: 雞白痢是由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的各種年齡雞只都可發生的一種傳染病,雛雞發病表現急性敗血癥經過,以發熱、拉灰白色粥樣或粘性液狀糞便為特征;成年雞發病以損害生殖系統為主的慢性或隱性感染為特征。病原 本菌為兩端稍圓的細長桿菌,革蘭氏染色陰性,不能運動,無莢膜,不形成芽孢,是兼性厭氧菌。本病的病原體是雞白痢沙門氏菌,是腸桿菌科的一員,革蘭氏染色陰性。病雞的內臟中都有病菌,以肝、肺、卵黃囊、睪丸和心血中最多。在自然條件下,病菌的抵抗力較強,干布上的病菌,在室溫條件下可存活7年又8個月之久,在土壤中可以存活14個月,雞舍內的病菌可以生存到第二年,在棲木上可以存活10~105天,在木飼槽上溫度為–3℃~8℃、濕度為65%~75%時可以存活62天。此菌對熱的抵抗力不強,污染的雞蛋,煮沸5分鐘可殺死本菌,70℃經過20分鐘也可以使之死亡,一般消毒藥都能迅速殺死。
流行病學: 雞常發本病是該病的自然宿主,火雞也被證明是又一個重要宿主。火雞和病雞接觸而被傳染,以后就在火雞群中傳播下去。此菌對雞的適應性很高,對火雞的適應性較低。除了雞和火雞以外,鴨、珠雞、雉雞、鵪鶉、金絲雀、雛鵝、鷺鷥等有時也可被感染。在本病的流行病學上,野鳥所起的作用是極為有限的。有些哺乳動物也感染本病,人也偶有感染本病的報告。 雞雖然對本病的易感性最強,但不同品種之間有顯著的區別,輕型雞尤其是來航雞的易感性較重型雞低。 病雞的排泄物是傳播本病的媒介物,可以傳染給同群未感染的雞,可以從一個養雞單位傳給另一個養雞單位。帶菌雞的卵巢和腸道含有大量病菌,病菌隨排泄物排出體外,污染周圍環境。飼料、飲水和用具被污染后,同群雞食入這種排泄物,是本病傳播的一個主要因素。飼喂患雞白痢雞的蛋殼,往往引起發病。由于感染雞長期帶菌,產出被感染的受精蛋,不但可以把此病傳給后代,而且這些被感染的蛋內含有多量的病菌,對有啄蛋或吃蛋癖的雞也是一個重要的傳染源。感染了的蛋可以污染孵化器和孵坊。感染母雞產的蛋,在孵化過程中通過蛋殼、羽毛等擴大傳染。在孵化器或孵坊中即使只有少數感染雛雞,也可以很快地把病菌傳給多數幼雛。此病能通過血液傳染,因此啄肉癖也是傳播方式。 蒼蠅污染了本菌以后,如果接觸了飼料,再用這種飼料喂雛,或者蒼蠅被雛雞吃掉,都能引起發病。 該病還可以通過交配、斷喙、性別鑒別傳播,被污染了的免疫器材也能廣泛地傳播本病。 飼養管理條件差,如雛群擁擠,環境不衛生,育雛室溫度太高或者過低,通風不良,飼料缺乏或質量不良,較差的運輸條件或者同時有其它疫病存在,都是誘發本病和增加死亡率的因素。
臨床癥狀: 雞白痢由于感染對象不同,臨床上表現不同的癥狀。 (1)胚胎感染 感染種蛋孵化一般在孵化后期或出雛器中可見到已死亡的胚胎和即將垂死的弱雛。胚胎感染出殼后的雛雞,一般在出殼后表現衰弱、嗜睡、腹部膨大、食欲喪失,絕大部分經1~2天死亡。 (2)雛雞白痢 雛雞在5~7日齡時開始發病,病雞精神沉郁,低頭縮頸,閉眼昏睡,羽毛松亂,食欲下降或不食,怕冷喜歡扎堆,嗉囊膨大充滿液體。突出的表現是下痢,排出一種白色似石灰漿狀的稀糞,并粘附于肛門周圍的羽毛上。排便次數多,使肛門常被粘糊封閉,影響排便,病雛排糞時感到疼痛而發生尖叫聲。有的病雛呼吸困難,伸頸張口。有的可見關節腫大,行走不便,跛行,有的出現眼盲。
病理變化: (1)胚胎感染 胚胎感染主要病理變化是肝臟的腫脹和充血,有時正常黃色的肝臟?夾雜著條紋狀出血。膽囊擴張,充滿膽汁。卵黃吸收不良,內容物有輕微的變化。 (2)雛雞白痢?病死雞呈敗血癥經過,雞只瘦小,羽毛污穢,肛門周圍污染糞便、脫水、眼睛下陷、腳趾干枯。卵黃吸收不全,卵黃囊的內容物質變成淡黃色并呈奶油樣或干酪樣粘稠物;心包增厚,心臟上常可見灰白色壞死小點或小結節;肝臟腫大,并可見點狀出血或灰白色針尖狀的灶性壞死點;膽囊擴張充滿膽汁;脾臟腫大,質地脆弱;肺可見壞死或灰白色結節;腎充血或貧血,輸尿管顯著膨大,有時在腎小管中有尿酸鹽沉積。腸道呈卡他性炎癥,特別是盲腸常可出現干酪樣栓子。 (3)青年雞白痢 青年雞白痢突出的病理變化是肝臟腫至正常的數倍,整個腹腔常?被肝臟復蓋,肝的質度極脆,一觸即破,被膜上可見散在或較密集的小紅色或小白點,腹腔充盈血水或血塊,脾臟腫大,心包擴張,心包膜呈黃色不透明。心肌可見數量不一的黃色壞死灶,嚴重的心臟變形、變圓。整個心臟幾乎被壞死組織代替。腸道呈卡他性炎癥,肌胃常見壞死。 (4)成年雞白痢 成年雞白痢主要病理變化在生殖系統,表現卵巢與卵泡變形、變?色及變性,卵巢未發育或發育不全,輸卵管細小,卵子變形如呈梨形、三角形、不規則等形狀,卵子變色如呈灰色、黃灰色、黃綠色、灰黑色等不正常色澤,卵泡或卵黃囊內的內容物變性,有的稀薄如水,有的呈米湯樣,有的較粘稠成油脂樣或干酪狀。有病理變化的卵泡或卵黃囊常可從卵巢上脫落下來,成為干硬的結塊阻塞輸卵管,有的卵子破裂造成卵黃性腹膜炎,腸道呈卡他性癥狀。
實驗室檢查: 根據不同年齡雞只感染的臨床癥狀和病理特征,可作出本病的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可進行病原分離和鑒定。
防止措施: 1、抗菌素類藥物 磺胺類以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為首選藥,在飼料中添加不超過05%,飲水中可用01%~02%,連續使用5天后,停藥3天,再繼續使用2~3次。呋喃類藥物首選藥為呋喃唑酮,在飼料中添加001%~004%,連喂1周,或飲水002%~003%1周,停藥3~5天再繼續使用。對雞白痢均有較好的效果。 其它抗菌藥物如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環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氟哌酸等均較敏感,常用01%氯霉素拌料、氟哌酸001%~002%拌料投服5~6天,或慶大霉素針劑飲水,雛雞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用量1000~1500單位,連飲4天,可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污染嚴重的種雞群可使用氯霉素拌料投服兩個療程,間隔1周,可明顯降低陽性雞帶菌的比例。 用藥不可長時間使用一種藥物,也不可以加大藥物劑量達到防治的目的。應考慮到有效藥物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交替、輪換使用,藥物劑量要合理,防治要有一定的療程。 2、微生物制劑 近年來微生物制劑在防治畜禽下痢方面有較好效果,這些制劑安全、無毒、不產生副作用,細菌不產生抗藥性,價廉等,常用的有促菌生、調痢生、乳酸菌等,在用這些藥物的同時及其前后4~5天應該禁用抗菌藥物。如促菌生,每只雞每次服0.5億個菌,每日1次,連服3日,效果甚好。劑型有片劑,每片0.5克,含2億個菌,膠囊每粒0.25克,含1億個菌。這些微生物制劑的效果多數情況下相當或優于藥物預防的水平。 3、使用中草藥方劑?①白頭翁、白術、茯苓各等份共研細末,每只幼雛每日0.1~0.3克,中雛每日0.3~0.5克,拌入飼料,連喂10天,治療雛雞白痢,療效很好,病雞在3~5天內病情得到控制而痊愈。?②黃連、黃芩、苦參、金銀花、白頭翁、陳皮各等份共研細末,拌勻,按每只雛雞每日0.3克拌料,防治雛雞白痢的效果優于抗生素。 蒲公英、甘草粉碎后,以10:3的比例混勻,按2%添加于雛雞日糧中,出雛后連喂3周,防治雛雞白痢的效果顯著,尤其適用于產生耐藥性的雞群。 白頭翁、蒲公英、葛根、烏梅各40克,黃芩、金銀花、黃柏、甘草各30克,粉碎混勻,按15%添加于雛雞日糧中,防治雛雞白痢效果好。?⑤將白頭翁、苦參、龍膽草等藥物粉碎混勻,按飼料量的3%或5%添加,出雛第2天開始投藥,防治雞白痢的效果與痢特靈相當。防制 (1)加強育雛管理,育雛室經常保持清潔干燥,溫度要維持恒定,墊草勤曬勤換,雛雞群不能過分擁擠,飼料要配合適當,防止雛雞發生啄癖,飼槽和飲水器防止被雞糞污染。 (2)注意常規消毒,雞舍及一切用具要經常清洗消毒,搞好雞場的環境衛生。孵化器在應用前,要用甲醛氣霧消毒,育雛室和一切育雛用具,要經常消毒,孵化種蛋在孵化前用甲醛氣熏消毒。 (3)執行定期檢疫措施,定期對種雞群檢疫是消滅帶菌者,凈化雞群雞白痢的最有效措施。應用全血玻片凝集試驗方法,一般種雞群的檢疫每年需進行2~3次,第一次可在40~70日齡之間,應連續檢疫1~2次,每次間隔10~15天;第二次?應于全面開產后進行,堅持淘汰陽性雞,以達到凈化雞場的目的。 (4)對新購進的雞,應選用合適的藥物進行預防,有助于控制發病。 (5)發病后要立即隔離、封鎖和治療,盡快撲滅傳染源。
雛雞白痢
疾病概述: 雞白痢是由雞白痢沙門氏菌引起的各種年齡雞只都可發生的一種傳染病,雛雞發病表現急性敗血癥經過,以發熱、拉灰白色粥樣或粘性液狀糞便為特征;成年雞發病以損害生殖系統為主的慢性或隱性感染為特征。病原 本菌為兩端稍圓的細長桿菌,革蘭氏染色陰性,不能運動,無莢膜,不形成芽孢,是兼性厭氧菌。本病的病原體是雞白痢沙門氏菌,是腸桿菌科的一員,革蘭氏染色陰性。病雞的內臟中都有病菌,以肝、肺、卵黃囊、睪丸和心血中最多。在自然條件下,病菌的抵抗力較強,干布上的病菌,在室溫條件下可存活7年又8個月之久,在土壤中可以存活14個月,雞舍內的病菌可以生存到第二年,在棲木上可以存活10~105天,在木飼槽上溫度為–3℃~8℃、濕度為65%~75%時可以存活62天。此菌對熱的抵抗力不強,污染的雞蛋,煮沸5分鐘可殺死本菌,70℃經過20分鐘也可以使之死亡,一般消毒藥都能迅速殺死。
流行病學: 雞常發本病是該病的自然宿主,火雞也被證明是又一個重要宿主。火雞和病雞接觸而被傳染,以后就在火雞群中傳播下去。此菌對雞的適應性很高,對火雞的適應性較低。除了雞和火雞以外,鴨、珠雞、雉雞、鵪鶉、金絲雀、雛鵝、鷺鷥等有時也可被感染。在本病的流行病學上,野鳥所起的作用是極為有限的。有些哺乳動物也感染本病,人也偶有感染本病的報告。 雞雖然對本病的易感性最強,但不同品種之間有顯著的區別,輕型雞尤其是來航雞的易感性較重型雞低。 病雞的排泄物是傳播本病的媒介物,可以傳染給同群未感染的雞,可以從一個養雞單位傳給另一個養雞單位。帶菌雞的卵巢和腸道含有大量病菌,病菌隨排泄物排出體外,污染周圍環境。飼料、飲水和用具被污染后,同群雞食入這種排泄物,是本病傳播的一個主要因素。飼喂患雞白痢雞的蛋殼,往往引起發病。由于感染雞長期帶菌,產出被感染的受精蛋,不但可以把此病傳給后代,而且這些被感染的蛋內含有多量的病菌,對有啄蛋或吃蛋癖的雞也是一個重要的傳染源。感染了的蛋可以污染孵化器和孵坊。感染母雞產的蛋,在孵化過程中通過蛋殼、羽毛等擴大傳染。在孵化器或孵坊中即使只有少數感染雛雞,也可以很快地把病菌傳給多數幼雛。此病能通過血液傳染,因此啄肉癖也是傳播方式。 蒼蠅污染了本菌以后,如果接觸了飼料,再用這種飼料喂雛,或者蒼蠅被雛雞吃掉,都能引起發病。 該病還可以通過交配、斷喙、性別鑒別傳播,被污染了的免疫器材也能廣泛地傳播本病。 飼養管理條件差,如雛群擁擠,環境不衛生,育雛室溫度太高或者過低,通風不良,飼料缺乏或質量不良,較差的運輸條件或者同時有其它疫病存在,都是誘發本病和增加死亡率的因素。
臨床癥狀: 雞白痢由于感染對象不同,臨床上表現不同的癥狀。(1)胚胎感染 感染種蛋孵化一般在孵化后期或出雛器中可見到已死亡的胚胎和即將垂死的弱雛。胚胎感染出殼后的雛雞,一般在出殼后表現衰弱、嗜睡、腹部膨大、食欲喪失,絕大部分經1~2天死亡。(2)雛雞白痢 雛雞在5~7日齡時開始發病,病雞精神沉郁,低頭縮頸,閉眼昏睡,羽毛松亂,食欲下降或不食,怕冷喜歡扎堆,嗉囊膨大充滿液體。突出的表現是下痢,排出一種白色似石灰漿狀的稀糞,并粘附于肛門周圍的羽毛上。排便次數多,使肛門常被粘糊封閉,影響排便,病雛排糞時感到疼痛而發生尖叫聲。有的病雛呼吸困難,伸頸張口。有的可見關節腫大,行走不便,跛行,有的出現眼盲。雛雞白痢因環境因素及污染嚴重程度不同,其引起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從很低到80%~90%不等,2~3周齡時是其高峰,3或4周齡以后,雖有發病,但很少死亡,表現為拉白色糞便,生長發育遲緩。康復雞能成為終身帶菌者。(3)青年雞白痢???青年雞白痢多見于40~80日齡的雞,本病突然發生,整個雞群食欲精神尚可,總見雞群中不斷出現精神、食欲差和下痢的雞只,常突然死亡,死亡不見高峰,若雞群密度過大,環境衛生條件惡劣,飼養管理粗放,氣候突變,飼料突然改變或品質低下等均可加強本病的發生和死亡。該病病程較長,可拖延20~30天,死亡率達10%~20%。(4)成年雞白痢???成年雞白痢多是由雛雞白痢的帶菌者轉化而來的,呈慢性或隱性?感染,一般不見明顯的臨床癥狀,當雞群感染比例較大時,明顯影響產蛋量,產蛋高峰不高,維持時間短,種蛋的孵化率和出雛率均下降。有的雞見雞冠萎縮,有的雞開產時雞冠發育尚好,以后則表現出雞冠逐漸變小、發紺。病雞時有下痢。
病理變化:(1)胚胎感染???胚胎感染主要病理變化是肝臟的腫脹和充血,有時正常黃色的肝臟夾雜著條紋狀出血。膽囊擴張,充滿膽汁。卵黃吸收不良,內容物有輕微的變化。(2)雛雞白痢?病死雞呈敗血癥經過,雞只瘦小,羽毛污穢,肛門周圍污染糞便、脫水、眼睛下陷、腳趾干枯。卵黃吸收不全,卵黃囊的內容物質變成淡黃色并呈奶油樣或干酪樣粘稠物;心包增厚,心臟上常可見灰白色壞死小點或小結節;肝臟腫大,并可見點狀出血或灰白色針尖狀的灶性壞死點;膽囊擴張充滿膽汁;脾臟腫大,質地脆弱;肺可見壞死或灰白色結節;腎充血或貧血,輸尿管顯著膨大,有時在腎小管中有尿酸鹽沉積。腸道呈卡他性炎癥,特別是盲腸常可出現干酪樣栓子。(3)青年雞白痢 青年雞白痢突出的病理變化是肝臟腫至正常的數倍,整個腹腔常?被肝臟復蓋,肝的質度極脆,一觸即破,被膜上可見散在或較密集的小紅色或小白點,腹腔充盈血水或血塊,脾臟腫大,心包擴張,心包膜呈黃色不透明。心肌可見數量不一的黃色壞死灶,嚴重的心臟變形、變圓。整個心臟幾乎被壞死組織代替。腸道呈卡他性炎癥,肌胃常見壞死。(4)成年雞白痢 成年雞白痢主要病理變化在生殖系統,表現卵巢與卵泡變形、變色及變性,卵巢未發育或發育不全,輸卵管細小,卵子變形如呈梨形、三角形、不規則等形狀,卵子變色如呈灰色、黃灰色、黃綠色、灰黑色等不正常色澤,卵泡或卵黃囊內的內容物變性,有的稀薄如水,有的呈米湯樣,有的較粘稠成油脂樣或干酪狀。有病理變化的卵泡或卵黃囊常可從卵巢上脫落下來,成為干硬的結塊阻塞輸卵管,有的卵子破裂造成卵黃性腹膜炎,腸道呈卡他性癥狀。
實驗室檢查: 根據不同年齡雞只感染的臨床癥狀和病理特征,可作出本病的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可進行病原分離和鑒定。
防止措施: 抗菌素類藥物:磺胺類以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和磺胺二甲基嘧啶為首選藥,在飼料中添加不超過05%,飲水中可用01%~02%,連續使用5天后,停藥3天,再繼續使用2~3次。呋喃類藥物首選藥為呋喃唑酮,在飼料中添加001%~004%,連喂1周,或飲水002%~003%1周,停藥3~5天再繼續使用。對雞白痢均有較好的效果。其它抗菌藥物如氯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環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氟哌酸等均較敏感,常用01%氯霉素拌料、氟哌酸001%~002%拌料投服5~6天,或慶大霉素針劑飲水,雛雞每天上下午各一次,每次用量1000~1500單位,連飲4天,可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污染嚴重的種雞群可使用氯霉素拌料投服兩個療程,間隔1周,可明顯降低陽性雞帶菌的比例。用藥不可長時間使用一種藥物,也不可以加大藥物劑量達到防治的目的。應考慮到有效藥物可以在一定時間內交替、輪換使用,藥物劑量要合理,防治要有一定的療程。微生物制劑:近年來微生物制劑在防治畜禽下痢方面有較好效果,這些制劑安全、無毒、不產生副作用,細菌不產生抗藥性,價廉等,常用的有促菌生、調痢生、乳酸菌等,在用這些藥物的同時及其前后4~5天應該禁用抗菌藥物。如促菌生,每只雞每次服0.5億個菌,每日1次,連服3日,效果甚好。劑型有片劑,每片0.5克,含2億個菌,膠囊每粒0.25克,含1億個菌。這些微生物制劑的效果多數情況下相當或優于藥物預防的水平。 使用中草藥方劑:1、白頭翁、白術、茯苓各等份共研細末,每只幼雛每日0.1~0.3克,中雛每日0.3~0.5克,拌入飼料,連喂10天,治療雛雞白痢,療效很好,病雞在3~5天內病情得到控制而痊愈。2、黃連、黃芩、苦參、金銀花、白頭翁、陳皮各等份共研細末,拌勻,按每只雛雞每日0.3克拌料,防治雛雞白痢的效果優于抗生素。3、蒲公英、甘草粉碎后,以10:3的比例混勻,按2%添加于雛雞日糧中,出雛后連喂3周,防治雛雞白痢的效果顯著,尤其適用于產生耐藥性的雞群。4、白頭翁、蒲公英、葛根、烏梅各40克,黃芩、金銀花、黃柏、甘草各30克,粉碎混勻,按15%添加于雛雞日糧中,防治雛雞白痢效果好。將白頭翁、苦參、龍膽草等藥物粉碎混勻,按飼料量的3%或5%添加,出雛第2天開始投藥,防治雞白痢的效果與痢特靈相當。防制 加強育雛管理,育雛室經常保持清潔干燥,溫度要維持恒定,墊草勤曬勤換,雛雞群不能過分擁擠,飼料要配合適當,防止雛雞發生啄癖,飼槽和飲水器防止被雞糞污染。(2)注意常規消毒,雞舍及一切用具要經常清洗消毒,搞好雞場的環境衛生。孵化器在應用前,要用甲醛氣霧消毒,育雛室和一切育雛用具,要經常消毒,孵化種蛋在孵化前用甲醛氣熏消毒。(3)執行定期檢疫措施,定期對種雞群檢疫是消滅帶菌者,凈化雞群雞白痢的最有效措施。應用全血玻片凝集試驗方法,一般種雞群的檢疫每年需進行2~3次,第一次可在40~70日齡之間,應連續檢疫1~2次,每次間隔10~15天;第二次?應于全面開產后進行,堅持淘汰陽性雞,以達到凈化雞場的目的。(4)對新購進的雞,應選用合適的藥物進行預防,有助于控制發病。(5)發病后要立即隔離、封鎖和治療,盡快撲滅傳染源。
最急性霍亂
疾病概述: 禽霍亂又稱禽巴氏桿菌病、禽出血性敗血癥,是由多殺性巴氏桿菌引起的主要侵害雞、鴨、鵝、火雞等禽類的一種接觸性傳染病。本病常呈現敗血癥過程,發病率和死亡率很高,也見慢性經過。該病呈世界性分布,是嚴重危害養禽業的重要細菌性傳染病之一。病原 多殺性巴氏桿菌是革蘭氏陰性、不運動、不形成芽胞的桿菌,對物理化學因子的抵抗力不強,易被一般消毒藥、陽光和干燥而殺死。
流行病學: 各種家禽(如雞、鴨、鵝、火雞)和多種野鳥(如麻雀、啄木鳥等)都可感染本病,一般是中禽和成禽多發。在雞多見育成雞和成年產蛋雞多發,雞只營養狀況良好,高產雞易發。 病雞、康復雞或健康帶菌雞是本病的主要傳染來源,尤其是慢性病雞留在雞群中,往往是本病復發或新雞群爆發本病的傳染來源。 病禽的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細菌,能污染飼料、飲水、用具和場地,一般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傳染,也可通過吸血昆蟲和損傷皮膚、粘膜等而感染。 本病的發生一般無明顯的季節性,但以冷熱交替、氣候劇變、悶熱、潮濕、多雨的時期發生較多,常呈地方流行性。禽群的飼養管理不良,陰雨潮濕以及禽舍通風不良等因素,能促進本病的發生和流行。常發地區該病流行緩慢。
臨床癥狀: 自然感染的潛伏期為2~9天,根據發病程度,臨床上一般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種類型。(1)最急性型 常發生于本病的流行初期,特別是成年產蛋雞最易發生。病雞常無明顯癥狀,突然倒地,雙翼撲動幾下就死亡。(2)急性型 在流行過程中最為常見,病雞體溫升高達43~44℃,少食或不食,羽毛蓬松,打瞌睡,縮頸閉眼,翅膀下垂,呼吸急促,鼻和口中流出混有泡沫的粘液,常有劇烈腹瀉,糞便初灰黃而軟,后變為污綠色或紅色液體,雞冠和肉髯發紺呈黑紫色,肉髯常發生腫脹、發熱和疼痛,最后發生昏迷、衰竭而死亡,病程1~3天。 3)慢性型 多見于流行的后期或常發地區,以慢性肺炎、慢性呼吸道炎和慢性胃腸炎多見,有的病雞一側或兩側肉髯顯著腫大,有的病雞由于病菌侵入關節,引起足部關節和翼關節腫大和化膿而發生跛行和翼翅下垂,有的病雞見結膜炎或鼻竇腫脹,鼻流粘液,喉部蓄積分泌物。病程1個月以上,病死率達50%~80%。鴨巴氏桿菌病,一般表現精神沉郁,尾翅下垂,打瞌睡,食欲廢絕,口渴增加,鼻和口中流出粘液,呼吸困難,口張開,病鴨常常搖頭,常想將蓄積在喉部的粘液甩出來,稱為"搖頭瘟"。病鴨發生劇烈腹瀉,排出綠或白色稀糞,有時混有血液,有惡臭。50日齡以內雛鴨呈多發性關節炎,表現為一側或兩側的跗、腕以及肩關節發熱和腫脹,兩腳麻痹,起立和行動困難。病鴨常在1~3天內死亡。 鵝巴氏桿菌病中成鵝的癥狀與病鴨相似,仔鵝以急性型為主,表現精神萎頓,食欲廢絕,下痢,喉頭有粘稠的分泌物,眼結膜有出血點,病程1~2天。
病理變化: (1)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死亡快,剖檢無明顯病理變化。(2)急性型 急性病例以敗血癥為主要變化,十二指腸的出血最為嚴重,發生嚴重的急性卡他性腸炎或出血性腸炎,腸內容物中含有血液。肝臟腫大,色澤變淡,質地稍硬,表面散布針尖大小的黃色或灰白色壞死點。脾臟稍腫大,質柔軟。心外膜下或漿膜下常見點狀或片狀出血。心包積液,偶而混有纖維素性凝塊。肺充血,表面有出血點,有時有肺炎。產蛋母雞的卵巢常呈成熟卵泡疏松外觀,表面血管模糊不清。(3)慢性型 因病菌入侵的器官而異,有的表現鼻腔和上呼吸道內積液,有的在關節和腱鞘內蓄積一種混濁或干酪樣的滲出物。母雞的卵巢常發生明顯變化,卵子形狀不整齊,質地柔軟,有時可見到一種淡綠色的卵子,卵巢周圍有一種堅實、黃色的干酪樣物質,有時粘在內臟器官的表面。育成鴨以敗血癥為主,肝臟稍腫,呈土黃色,質地脆弱,表面密布針尖大針頭大的灰黃色壞死點,膽囊腫大,充滿綠色油狀液體,眼角膜下有出血小點和淺表潰瘍,心外膜有出血點,心包積液明顯,呈淡黃色、透明,內混有纖維素。雛鴨呈多發性關節炎,常見關節面粗糙,關節囊壁增厚,關節腔內含有暗紅色混濁而粘稠的液體,或含有干酪樣物質,肝臟一般有脂肪變性,或有壞死灶。
實驗室檢查: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臨床和病理特征可以對本病進行初步診斷,進一步確診尚需進行細菌學檢查。急性禽霍亂在臨床上還應與雞新城疫進行區別,后者只感染雞,病程較長,嗉囊積液,常發生"咯咯"的怪叫聲,腸粘膜有棗核形纖維素性出血性壞死灶,腺胃與肌胃交界處有明顯出血帶,肝臟無壞死小點;抗生素治療無效等,可以區別。急性鴨霍亂應注意與鴨瘟的區別,后者只感染鴨,眼流淚,頭頸腫大;剖檢可見頭頸皮下膠樣液體浸潤,口、咽、食管、泄殖腔有黃色假膜,肝臟壞死灶不規則,腸道有1~4處環形出血帶,磺胺藥和抗生素治療無效等,可以區別。
防止措施: (1)藥物療法 磺胺類藥物、青霉素、氯霉素、紅霉素、慶大霉素、氟哌酸、喹乙醇等對本病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對病禽按每千克體重用青霉素水劑1萬單位肌肉注射,每天2~3次;0.2%紅霉素液飲水,0.1%壯觀霉素液飲水,喹乙醇0.2~0.3克/千克拌料,連用1周;氯霉素用20毫克肌注,2~3次/天,連用數天。土霉素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5%~1%比例配入飼料內,連喂3~4天。 (2)免疫療法 用牛或馬等異種動物制備的禽霍亂抗血清也可用于本病的緊急預防或治療,有較好的效果。 (3)使用中草藥方劑 穿心蓮、板藍根各6份,蒲公英、旱蓮草各5份,蒼術3份,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加適量淀粉,壓制成片,每片含生藥為045克,雞每次3~4片,一日3次,連給3天,對禽霍亂的治愈率達85%。 雄黃、白礬、甘草各30克,雙花、連翹各15克,茵陳50克,粉碎成末拌入飼料投喂,雞鴨均為每次0.5克,每日2次,連用5~7天,治療禽霍亂有效率達95%以上。 茵陳、半枝蓮、大青葉各100克,白花蛇舌草200克,藿香、當歸、車前子、赤芍、甘草各50克,生地150克,水煎取汁,為100羽雞只3天用量,分3~6次飲服或拌入飼料,病重不食者灌少量藥汁,適用于治療急性禽霍亂。 茵陳、大黃、茯苓、白術、澤瀉、車前子各60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80克,生地、生姜、半夏、桂枝、白芥子各50克,水煎取汁供100羽雞只1天用量,飲服或拌入飼料,連用3天,適用于治療慢性禽霍亂。(七)防制 (1)加強飼養管理,平時應堅持自繁自養原則,由外地引進種禽時,應從無本病的禽場選購,并隔離觀察1個月,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搞好清潔衛生消毒工作。(2)在禽霍亂流行的地區應考慮用菌苗進行免疫接種,目前國內使用的菌苗有弱毒菌苗和滅活菌苗兩種。弱毒菌苗有禽霍亂731弱毒菌苗、禽霍亂G190E40弱毒菌苗等,免疫期為3~35個月。滅活菌苗有禽霍亂氫氧化鋁菌苗、禽霍亂油乳劑滅活菌苗、禽霍亂乳膠滅活菌苗等,免疫期為3~6個月。弱毒苗一般在6~8周齡進行首免,10~12周齡進行再次免疫。滅活苗一般在10~12周齡首免,16~18周?齡蛋雞上籠時再加強免疫一次。免疫方法有氣霧、皮下、肌肉注射等。(3)一旦發生本病時,必須采取有效的防制措施。尸體全部燒毀或深埋,病禽進行隔離治療,禽舍、場地、用具必須徹底消毒,大群通過飼料或飲水給磺胺藥或抗生素,一般在2~3天內即可控制疫病的發展,全場進行免疫接種。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