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3日上午9:05,農業部漁業局副局長崔利鋒做客新華網,談新中國60年漁業成就和2009年工作亮點。)
[主持人]
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您收看今天的新華訪談。今天我們非常高興的為您邀請到農業部漁業局崔利鋒副局長作客新華網訪談間,為大家點評漁業發展的成就和亮點。歡迎您,崔局長。[12-23 09:05]
[農業部漁業局副局長崔利鋒]:您好,大家好。[12-23 09:05]
[主持人]:首先請您給我們點評一下新中國60年來,漁業發展取得哪些重要成效?[12-23 09:05]
[崔利鋒]:新中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中國漁業發展還是非常迅速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概括起來講,我覺得可以用五個方面的歷史性飛躍來概括這樣的發展成就。第一,在漁業生產的數量和水產品質量方面實現了歷史性飛躍。2008年,全國水產品的總產量達到了4896萬噸,已經連續20年居世界第一位。水產品的人均占有量達到了36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這樣一個數量,成功地解決了中國水產品的供給問題,特別是像七八十年代中國普遍存在的吃魚難問題,通過這些年的努力,成功地解決了。同時,水產品的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過去都是凍魚或者鮮度不是很好的魚,現在可以看到,用南方人的說法叫“生猛海鮮”,魚的鮮度、質量和花色品種都非常豐富,滿足了人們營養的需求、生活質量提高的需求。同時漁業的發展,能夠為解決中國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12-23 09:07]
[崔利鋒]:第二,漁業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方式發生了歷史性的飛躍。這個可以從幾方面講:一是從過去的海水捕撈、天然捕撈為主,逐漸轉變為水產養殖為主。中國水產品的養殖產量,2008年占到了中國全部水產品總產量的70%,這個產量也占到了世界水產養殖產量的 70%,實現了兩個70%,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中國現在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水產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國家。同時,養殖的方式也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從傳統的養殖到健康的生態養殖,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說中國的水產業、漁業的發展引領了世界漁業發展的方向。在捕撈方面,實現了從單純的捕撈向養護和合理利用這個方向轉變。[12-23 09:09]
[崔利鋒]:二是捕撈業、養殖業的發展也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包括漁船、漁機、漁具的制造,包括水產品的加工和流通,甚至現在發展起來的休閑漁業、餐飲和娛樂性的文化功能都逐步體現出來,同時它還解決了很多農民、漁民的就業問題,現在漁業的從業人口將近 1500萬,直接解決了1500萬人的就業問題,帶動了很多農漁民的致富。[12-23 09:09]
[崔利鋒]:第三,漁業的產能素質和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歷史性飛躍。從漁業的裝備來看,漁船質量得到了提升,過去五六十年代還有很多機帆船,現在都發展成機動漁船,漁船從木質變成鋼質的,裝備也有很大改善。水產加工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比1978年提高了32倍。現在漁港的基礎設施,提供保障服務、保障漁業的安全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12-23 09:10]
[崔利鋒]:從科技支撐方面也有很大的提高,現在全國漁業科研推廣隊伍有4萬多人,這些年來,我們的漁業科技產生了一大批成果,比如說“四大家魚”的繁殖技術、海帶、紫菜的育苗技術,對蝦、河蟹的育苗技術,這些技術的發明和創新,支撐和帶動了整個漁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12-23 09:11]
[崔利鋒]:第四,漁業的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地位發生了歷史性飛躍。中國水產品的國際貿易從2002年起就是世界第一位,水產品的出口在大農業里面占到第一位,2008年水產品的出口額突破了100億美元,比1978年增長了近40倍。[12-23 09:12]
[崔利鋒]:除了在水產品貿易方面已經走向了世界,另外我們還有遠洋漁業,從1985年開始起步,現在有將近1500艘遠洋漁船,在世界三個大洋的公海和30多個國家專屬經濟區作業,這表明中國漁業已經走向世界,成為一個貿易大國、主要的遠洋業國家。[12-23 09:13]
[崔利鋒]:第五,漁業的法制建設和執法管理能力有了歷史性飛躍。1986年漁業法的頒布實施,以漁業法為基礎,現在涉及到漁業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現在全國有600多部,在這些法律法規框架下,我們建立了漁業捕撈許可、水產養殖的水域灘涂使用、漁業的增殖養護等等方面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同時,漁業的執法隊伍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現在全國縣級以上的漁政執法機構有2700多個,執法人員有30000多人,漁政執法船艇有將近2000艘,這樣一支隊伍保證了漁業能夠規范有序發展,漁業發展走上了依法制漁、依法興漁的軌道。[12-23 09:16]
[崔利鋒]:從這五個方面可以大體反映出中國漁業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漁業發展的成就,確實引起了世界的矚目,也是中國漁業發展的一個壯麗篇章。[12-23 09:16]
[主持人]:剛才從您的談話中也介紹到,中國是唯一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漁業大國,我們為什么要走以養為主的路線,又是如何實現這種轉變的?[12-23 09:17]
[崔利鋒]: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第一,漁業是利用天然資源為主的一個產業,傳統的是從捕撈業開始。捕撈業就涉及到水域資源和水中的水生生物資源,如果靠水生生物的天然繁殖,它有一定量的限制,如果過度利用,這些資源就會枯竭。所以單純靠捕撈,開發野生的天然資源是不可持續的。[12-23 09:17]
[崔利鋒]:第二,從現在國家的國情來看,從就業的需求和消費需求來看,需求量是比較大的,我們國家現在耕地資源比較稀缺,人均耕地不到1.2畝,水資源也是比較低的,我們國家現在13億人口,專家預計二三十年之后可能要達到16億,這樣大的人口,要解決吃飯問題,解決食物的安全問題,靠糧食不行,靠水產漁業有很大的潛力,所以我們必須發展漁業、發展水產業,能夠通過漁業、水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食物的安全問題。[12-23 09:18]
[崔利鋒]:第三,從水產養殖的發展潛力來看,雖然說天然資源是有限度的,但是我們現在還有很多的水面,內陸的江河湖泊,特別是海洋,海洋的養殖潛力還是非常大的。我們國家沿海四大海區,渤海、黃海、東海、南海,領海線內的海域大概有38萬平方公里,如果把這些水域充分的利用起來,開發水產養殖,可以解決很大的水產品供應問題,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我記得美國的生態經濟學家萊斯特•布朗,1994年他曾經寫了一篇文章叫《誰來養活中國人》,就提出中國的糧食問題。[12-23 09:20]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