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4249|回復: 5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求鱔魚人工苗種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10-1-6 08:19: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請問各位前輩在哪里可以買到大量的鱔魚的人工苗種?謝謝
    有鱔魚養殖好的模式也不妨傳授一下。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 收起 理由
    yangshizhu + 1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10-1-6 08:39:27 | 只看該作者
    人工苗可能有難度喲,聽說技術還不成熟哈。。。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個回復系統自動獎勵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發表于 2010-1-6 08:56:57 | 只看該作者
    黃鱔苗種的挑選有訣竅
    質量不佳的黃鱔苗種放養后,死亡潛伏期在3--30天,死亡率最高的可達90%以上。眾多養殖失敗的原因中,因苗種質量不佳造成的占80%左右。據筆者多年的養殖實踐經驗,挑選苗種時把握"八要" ,可確保苗種優質,避免死亡。
      一要籠捕苗種
      黃鱔苗種有人工繁育和自然捕獲兩種來源。 人工繁育苗質量穩定,但目前極少,難以滿足人工養殖的需要;自然水域中捕獲黃鱔的方法主要有籠捕、電捕、針釣、藥捕、針叉和徒手捕捉等,其中只有籠捕苗種成活率高,而另外幾種方式所得苗種成活率低。現有打著"人工繁殖"、"特大鱔"、 "泰國鱔"、"日本鱔" 等等苗種炒賣者,實為收集的天然野生苗,同時因其暫養時間長和販運環節多,操作不當,病傷嚴重,養殖死亡率在90%-100%,購苗種者應慎重考查,切勿輕信上當。
      二要深黃大斑鱔
      這種鱔個體肥壯,體色深黃,背部和兩側分布不規則褐黑色大斑,大斑從體前端至后端在背部和兩側聯接成數條斑線,性情溫馴,生長速度快,適合人工養殖。土紅大斑鱔也是優質鱔種,但數量少。淺黃和青灰色的細斑鱔生長速度慢,只適宜暫養獲得季節差價。
      三要無病
      鱔體表有明顯紅色帶血塊狀腐爛病灶,為腐皮病;尾部發白呈絮狀絨毛,為水霉病;頭大體細,甚至呈僵硬狀卷曲、顫抖,為體內寄生蟲病;肛門紅腫發炎突出,為腸炎病。凡帶有這類疾病的鱔,挑選時應予剔除。
      四要無傷
      以口中常伴有針眼、頭部皮膚擦傷、腹部皮膚磨傷、身體有針叉眼等常見。腹部磨傷,如果腹部不朝上較難發現,應注意檢查。如將黃鱔倒人3%-5%的食鹽水中,受傷個體會立即竄跳起來,這類鱔也在淘汰之列( 但也有部分特別敏感的健康鱔會竄跳,應檢查外表,仔細辨別)。
      五要體表光滑、黏液豐富無脫落
    病傷和中毒的黃鱔,全身或局部黏液脫落或減少,手抓無光滑感或光滑感不強,或提起黃鱔,黏液明顯脫落,這類鱔不宜選做鱔苗養殖。因黃鱔一但失去起屏障作用的黏液就不能存活。
      六要掙逃力強
      健康黃鱔,手抓時感覺鱔體硬朗,并有較大的掙逃力量;手抓即著、柔軟無力、兩端下垂者為不健康黃鱔。
      七要敏感
      將黃鱔倒人盛淺水的盆中,游姿正常,稍遇響聲或干擾,整盆黃鱔會因突然受驚抖動而發出水響聲,說明黃鱔敏感健康。那些"浮頭"、肚皮朝上的屬不健康個體,應予剔除。
      八要暫養時間短、販運環節少
      養殖者挑選苗種,最好能直接到捕鱔戶手中收購,且起捕的時間不超過3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毯
    發表于 2010-1-6 08:58:00 | 只看該作者
    一,鱔魚生物學特征
    黃鱔(Monasteries albums)俗稱鱔魚、長魚、羅鱔等。為溫熱帶的淡水底棲生活魚類。在分類學上隸屬于硬骨魚綱,合鰓目,合鰓科。體細長,呈蛇形,前段圓,向后漸側扁,尾部尖細。頭圓,吻尖,上下頜及口蓋骨上都有細齒。眼小。為一薄皮所覆蓋,視覺退化,但嗅覺及聽覺特別靈敏,這有利于養殖時定時,定點攝餌和食性的馴化,使黃鱔適應人工養殖的環境。左右鰓孔在腹面合而為一,呈倒“V”型。體潤滑無鱗,但粘液豐富,鱔魚體色微黃或橙黃,全身滿布黑色小斑點,腹部灰白。
    鱔魚網箱養殖技術規范應適應其主要生物學特性:
    穴居性。在自然條件下常選擇淺小處的泥穴棲身,即穴居性。而黃鱔的穴居性是一種本能的綜合防護的自調行為,完全受非條件反射的支配,當條件反射發生改變時,穴居性也會變為窩居性。如在人工高密精養的條件下,其穴居習性也會改變為群體性窩居,可見在網箱高密度養殖中應該努力營造出相應的生態環境,以使鱔魚適應高密度養殖,所以在網箱中應鋪設水草,為鱔魚提供窩居、遮陰場所。
    避光性。鱔魚社力退化,導致視神功能減弱而產生避光性,形成晝伏夜出的習性。鱔魚白天也極喜陰暗的場所棲息,如:草叢中,磚石間,巖縫內,樹洞樹根中。因此,須向網箱中移植水草,為其提供避光場所。但考慮到光照對網箱內水質的改良作少,因此,建議網箱內水草高置以不超過4/5為宜。
    耐低氧性。鱔魚的鰓嚴重退化而基本喪失呼吸功能,只能借助于口腔內的咽腔表皮細胞和皮膚進行呼吸,而主要通過口腔、鼻孔呼吸空氣中的氧,因此在水體中不能棲息過久,否則會患上嚴重的缺氧癥而死;當水質惡化或水體混濁時,鱔魚會將頭部伸出水面呼吸空氣中的氧;同時皮膚也可進行輔助呼吸,在離水的條件下只要保持其體表濕潤仍存活很長一段時間。這種特殊的呼吸功能為鱔魚淺水高密度養殖和離水濕運創造了條件。
    鱔魚耐低氧性的特點提示鱔魚網箱養殖時,必須高度注意水質的改良,養鱔先養水是整個鱔魚養殖過程的關鍵。
    底棲性。在自然條件下,鱔魚多棲息于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等淺水處底部,為底棲性魚類,在網箱設置時箱底一般應盡量拖底。由于黃鱔在攝食、運動和氣溫較高時,必須靠口腔、鼻孔呼吸空氣中的氧氣,因此箱底到水面的深度應控制在0.8米以下,但不宜低于0.6米,便于鱔魚隨時將頭部伸出水面呼吸。一旦水位過大深,則鱔魚必須靠消耗體力游到水表層呼吸,活動量過大,從而不利于其生長發育;若水位過淺,則水體“緩沖性”與“應變性”作用較小,它會在一定程度下影響鱔魚的生理、生化反應和正常代謝作用以及體表粘液的分泌。形成環境脅迫,降低抵抗力。只有鱔魚的生態習性與其養殖生態環境的契合達到最佳效應時,才會最大限度地減少鱔魚疾病的發生。
    藥敏性。由于鱔魚視覺失靈而導致嗅覺、聽覺和觸覺特別敏銳,因而對其環境的適應性選擇等諸多非條件反射特別敏感,產生極強的選擇性自調能力。而藥敏性是黃鱔自調能力強的重要基礎。實驗證明,鱔魚對許多藥物都較敏感,因為對水體殺蟲菌時,嚴禁選擇氯制劑、重金屬鹽、農藥類等藥物,而應以選擇抗生素、碘制劑、中草藥類、微生態制劑類等為宜,如青霉素、鏈霉素、鱔病靈、四季安、一元笑、轉立停、百蟲殺、氟苯尼考、水產白金、改水素、底改素、鱔魚多維等。
    強大的粘液屏障保護功能。鱔魚體表無鱗,但能分大量粘液。粘液的分泌一方面具有代謝功能,可有效防止有害病菌的侵入。其作用機理在于粘液內含有大量的溶菌酶,所以一般鱔魚對細菌性傳染病具有極強的抵抗力。溶菌酶只有依附于黃鱔體表,才具有活性,脫離機體,其活性很快消失,同時溶菌酶的活性也隨之下降。另外,體表的濕度對皮膚正常的粘液分泌和溶菌酶的產生極為重要,皮膚干燥會導致腺細胞的壞死。而網箱高密度養殖、高蛋白飼料的投喂、天氣突變、水體交換不良易使水質惡化產生氨氮、亞硝態氮、硫化氫等有害氣體以及高溫引起的發燒和強刺激藥物(氯制劑、重金屬鹽、農藥類等)的潑灑都會直損傷皮膚粘液的屏障功能,為病原微生物創造攻擊環境,因此在網箱養殖中應定期潑灑氨凈、水鮮、改水素、底改素改素改善水質、底質,維持網箱內水質的肥、活、嫩、爽狀態,同時投喂水產白金、轉立停、鱔魚多維等提高鱔魚抗應激力,維持體表粘液正常分泌,為鱔魚正常生產發育創造適宜環境。
    雜食偏動物性。鱔魚為雜食偏動物食性,因此在馴食期間,應多投新鮮適口的動物性餌料,如蚯蚓、蚌肉等。中博水產白金、轉立停、百蟲殺、鱔魚多維,正是基于鱔魚的這一特點,復配了鱔魚專用的高效誘食劑,能保證鱔魚在攝食配合飼料時旺盛的食欲。自然情況下,幼鱔主要攝食蚯蚓、輪蟲、枝角類,成鱔主要攝食河蚌、螺螄、蜆子、小魚、雜蝦、蝌蚪、幼蛙蚯蚓、飛蛾、蟋蟀等,有時兼食小浮萍、絲狀藻類等植物。在餌料奇缺、極度饑餓、個體懸殊較大時,常發生殘食現象,因此,在人工養殖條件下應盡量保證飼料的“四定”,一般鱔魚最高攝食量可超過自身體重的1/5。
    喜溫性。鱔魚屬亞熱帶魚種,具有喜溫性。適宜的水溫度為10-30&ordm;C,最適宜的溫度為16-28&ordm;C,在一定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其生理代謝越旺盛,生長越快。鱔魚對溫度特別敏感,稍有變化即刻發生反應。由于鱔池面積小,在晝夜溫差較大,盛夏高溫季節,水溫有時高達40以上,往往會出現鱔魚被“燒苗”的現象;另外,由于經常加注新水,有時會出現水溫突變,而影響鱔魚生長,如水溫相差+ 2&ordm;C時,易引發發燒、感冒,導致大批死亡。因而在高溫季節和低溫季節以及溫度突變時,應加強飼養管理,以提高鱔魚抗應激能力,可內服一些增強體質的藥物,如水產白金和鱔魚多微。


    二、鱔魚的網箱健康養殖技術
    鱔魚人工養殖就養殖模式而言,已形成了水泥池養殖、土池養殖、無土流水養殖、網箱養殖與稻田養殖等幾種模式。因網箱養殖具有投資成本低、管理方便等優勢,使網箱鱔魚得以迅速推廣。
    1.        養殖場址選擇
    鱔魚適應性強,一般無污染、無旱澇災害、能安裝網箱的淡水水體,如池塘、河溝等均可養殖。只要排灌方便、水深一米以上、面積3-5畝的池塘便能保證養殖成功。
    2.        網箱制作
          網箱一般選用優質聚烯7股網片或60目過濾布。大小以寬2米、長6米、高1.5米為宜。網眼大小按放養黃鱔的大小選擇,以確保種苗不能逃竄為宜。網箱的高度應根據水體的深度、養殖密度等做出相應調整。
    3.        網箱設置
                    網箱入水深度以60-80厘米為宜,出水高度不50低于50厘米,網箱底部不著池底為宜。網箱用數根竹桿固定底網四角與上綱即可。網箱在水體中的安插密度一般不超過總水面的三分之二,如水體交換方便,可適當增加安網箱密謀。網箱之間間隔2米。網箱在苗種放養前15天設置好,使網片上著生一層絲狀藻,以避免苗種擦傷感染,其次藻類也可吸收肥料,凈化水質,消除有毒物質。
    4.        水草布置
        網箱固定好后,應向箱內移置水葫蘆、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以水花生為宜,水花生根須發達,可吸收水體較多肥料,有利于水體凈化;同時為黃鱔提供棲遮陰場所,移置數量為網箱面積的80%左右為宜。
    5.        清塘消毒
        選好池塘,置好網箱,在箱內放好水草,然后對池塘進行進行帶水清塘。清塘時最好選擇生石灰,按每畝150-200kg濃度使用。池塘消毒后,網箱經過浸泡長出一層附著物,水草也開始發芽生長,池塘藥性消失后即可下苗。清塘消毒一般在下苗前10-15天進行。如不能對池塘消毒清塘,則在水草下箱時對水草進行特別處理,一般是在岸上采用蟲盡噴霧或置入箱內后用鱔病靈潑灑。如水草生長緩慢,可適當施用尿素加速水草生長,讓苗種入箱后有一個較適宜的環境。
    6.        水質培育
        苗種入箱前4-5天,施足經發酵后的有機肥,以培育豐富浮游生物,提高水體的初級生產力,促進水體能量循環和物質循環,增強水體的應變力或緩沖力。下苗前水色以翠綠色或茶褐色較好,在養殖中應始終保持水質的“肥、活、嫩、爽”。
    7.        苗種來源與選擇
        由于苗種人工規模化的繁殖沒有突破,網箱養鱔一般采用人工捕撈的野生苗種或人工控制下的自然繁殖苗種,在人工苗種不足的情況下,只有籠捕的野生苗種最適宜人工養殖,藥捕與鉤捕的均不適合。收購苗種時應選擇體色金黃或淡黃,斑花淺或深紅,大且明顯,體形細長,自然棲息地分布于長江中下游流域的湖區低洼地,此類品種適應性強,攝食能力強,生長迅速,增肉倍數高;而背色青灰、灰白、烏黑、體形粗短不宜作為養殖對象,此類品種適應性差,攝食能力弱,生長速度慢,自然棲息地多為地勢較高的丘陵地區。
    8.        苗種運輸
          苗種運輸應根據運輸距離與苗種數量來確定運輸方法。近距離和數量少時可采用肉壁光滑的容器濕運或干運方式均可。長距離時需采用大容器的帶水運輸方式,但容器裝水深度不宜超過50厘米,且運輸時最好用自然溫度的池塘水,以免因溫差引起苗種不適,特別是長途運輸時,由于密謀大、運輸時間長,苗種大量分泌粘液,易造成“燒苗”(發燒)事故,起運前應在容器中加入適量生姜片或水和數條泥鰍及適量抗菌藥物如青霉素、鏈霉素、鱔病靈等和抗應激物質如水產白金、鱔魚多維、電解維他等。
    9.        放養前準備
        放養數量較多時,不宜逐一挑選,這樣既耽擱時間,也易使鱔體受傷,可采用深水加壓法選種,即在魚桶內放半桶苗種,將池水通過細塑料管或容器緩慢加入鱔桶內,使鱔魚逐步適應池水溫度,水加至桶口處,然后將桶口蓋上蓋子,5-10分鐘后,掀開蓋子,桶內鱔魚的活動狀況,體質差、患有傷病苗種會不斷上浮伸頭換氣,或干脆伸出水面,頭不下沉,鰓部鼓大發紅者,應予以剔除作商品鱔出售,而身體粘液豐富且有彈性,無外傷,在桶內有吐食現象,且沉在盆底部的為優勢苗種,予以保留放養。
      選留的優勢苗種首先要進行分級篩選,即不同規格的苗種放入不同的箱內,同一箱內苗種要求規格一致,以免相互殘食,一般以25-50克/尾為一規格段,50-100克/尾為另一規格段。篩選后苗種下箱前要進行體表粘液修復和殺菌消毒處理,選用的消毒劑要以低刺激、高效且能修復和保護鱔魚體粘液殺菌殺毒制劑為最佳藥物(如鱔病靈、氟苯尼考)。選留苗種首先必須用“雙抗”浸泡,即每升水400iu-800iu青霉素、鏈霉素浸泡15-30分鐘,下池前再用8-10ppm(每噸水加入8-10毫升)鱔病靈浸泡苗種10-15分鐘,可有效殺來鱔魚體表各種病原微生物。嚴禁使用強刺激、高殘毒的藥物,如氯制劑、高錳酸鉀、重金屬鹽、孔雀石綠等。
    10.        苗種放養
        苗種的放養季節一般選擇在端午節前后,連續晴天上午,最好在25&ordm;C左右,此時氣候穩定,晝夜溫差小,水草生長旺盛,水質良好,避開了黃鱔懷卵高峰期,可減少黃鱔入池后的應激反應,提高網箱養鱔成活率,杜絕對野生黃苗種的破壞。間期四月、五月放苗成活率低,是由于苗種剛剛渡過冬季,體質虛弱,水體晝夜溫差大,較差(黑水、白水、黃水為多),造成苗種下箱后應激反應強烈,引發疾病,導致大批死亡。
      苗種的放養密度直接影響養鱔的經濟效益。一般以每平方米放養1-2斤為宜,放養苗種時應一次反苗種放足,且養殖過程中應盡量避免分箱操作。
    11.        養殖管理
    苗種入箱后,影響成活率的關鍵為進箱前十五于,只有渡過了此段危險期,成功才有保障。養鱔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管理:
    (1)以增強體質,加速粘液分泌,提高自身免疫力。粘液是鱔魚的第一層“皮膚”,有保護功能。中正常分泌粘液,要靠體內新陳代謝來完成,新陳代謝功能則要靠充足飼料轉換來保證。苗種下箱后第二天就需進行投餌馴化,要根據本地資源,選用鱔魚愛吃的淡水龍蝦、蚯蚓、鮮魚、蚌肉等鮮活餌料,定時、定點誘食,馴化苗種集中攝食習性。在此階段,可在餌料中拌服誘食劑、抗菌劑、抗應激制劑和營養劑,如鱔病靈、氟苯尼考、水產白金、鱔魚多維。以此來刺激食欲,提高攝食率,為后面馴食打基礎。
    (2)正常情況下二周時間,鱔餌日攝取量可達到體重的5%以上,可選一個價格便宜,能保證穩定供應的鱔餌品種來飼料鱔魚(如使用蚌肉飼養時須煮熟投喂,以免引發寄生蟲病)。鱔餌供應若沒有保障,或價格太貴可選擇投喂商品顆粒飼料。使用顆粒飼料前要進行馴食轉化。為保證苗種的馴化率,馴化過程可分成兩 步。第一步選用苗種嗜食的鱔鮮餌,馴化苗種集群定點攝食。第二步在鱔苗攝食量達體重的5%左右時進行轉食。在馴化轉食過程中,從鱔餌到商品顆粒飼料的過渡,要本著“循序漸進,徹底馴化”的八字方針進行。馴化用的鱔餌漿要選用來源廣泛,鱔魚嗜食的新鮮的餌料。一旦選定后不要隨意變換鮮餌品種,因為黃鱔主要靠嗅覺捕食,一旦習慣一種味道后,如有改變,便會出現減食或拒食現象)。鮮餌使用鉸肉機鉸成肉漿,然后倒入顆粒飼料拌勻后放置三十分鐘左右投喂。馴化過渡期間,鮮餌與顆粒飼料之間搭配比例是一個動態過程,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如轉食馴化時鮮餌量還同有達到達最大攝食量,此時只須增加顆粒飼料的添加量。鮮餌量不變,達到了鮮苗攝食的最大量時,再逐漸減少鮮餌量,每減減少5斤鮮餌,添加1斤顆粒飼料代替。最后的比例可控制在1斤鮮餌2拌斤顆粒料,馴化期間要有耐心,馴化時間要長一點,一般要求馴化時間延長到30天左右,盡量將每條鱔魚完全馴化攝食飼料(如馴化時間短,雖然大部分魚苗可攝食顆粒飼料,但是總有不少的鱔苗還不會吃,從而影響年終的產量。
    (3)食臺設置。 箱內投餌的食臺要定點,每4-6平方米面積須設置一處,食臺處的水草要厚密,以便有足夠的浮力支撐飼料的吃食的鱔魚。不要投入空白水面,以免飼料漂散或下沉,造成浪費和污染。
    (4)適時驅蟲。 在自然條件下,黃鱔喜棲息在湖泊、溝渠、塘堰等的淺水處或緊靠水的泥土處鉆洞,喜食顫蚓、螺蚌等軟體動物及劍水蚤等浮游動物,而復殖吸蟲的中間寄主為螺,絳蟲、線蟲為橈足類和寡毛類(如劍水蚤、顫蚓等),這些中間寄主也常生活在淤泥之中,與黃鱔的棲息場所相近,自然環境中,體內的寄生蟲與黃鱔和平共處;而進入網箱后,密度加大,應激反應強烈,抗病力下降,此時體內寄生蟲將引起黃鱔發病,如打轉、上草、狂游、不吃食等,造成免疫力下降,繼發出血、上新鮮餌料中內服驅蟲,提高鱔魚免疫力,增強在應激環境中的抗病力。
    (5)水體改良與消毒。苗種下箱后,由于棲息環境突變和密度加大,應激反應加強,皮膚粘液分泌減慢,導致抵抗力下降,外界病原微生物極易侵襲致病。此時需在苗種下箱第一天開始使用藥物控制箱內水體環境,如全池潑灑鱔病 靈、氟苯尼考等刺激小,殺菌殺毒力強的藥物,保護鱔魚體表粘液,在一周內藥物控制是關鍵手段。
    (6)馴食成功年,進入了正常飼養管理階段,鱔苗在初始階段,食欲旺盛。如溫度適應,可投喂兩餐。餌料一定要做到定質、定量、定水草。根據氣溫、水溫水質變化,剩餌情況,攝餌強度適度調整投餌量。量的大小掌握,以第二次投喂時無剩餌為標準,一般正常情況下。顆粒干料在鱔魚體重的1-3%之間,鮮餌料在5-10%之間。混合飼料,可按每5斤鮮餌相當于1斤干料,計算總量。如長期低于此下限標準。則要考慮苗種成活率及逃苗、發病、馴化成功率等情況,分別采取對策解決。
    (7)水質管理。夏季高溫季節,鱔苗攝食旺盛,排泄量大,水質極易腐敗,每天要觀察箱內外水質、剩餌及攝食情況,及時清洗網衣,此階段管理以水持調控,降溫防暑為主。因此要定期干撒氨凈防止水質惡化,預防鱔魚上草、狂游、大頭、出血等疾病的發生,其次是及時加換新水,一般每5-7天換水一次,水溫較高時第2-3天換水一次,第次換水1/3-1/4,且溫差不得超過+2&ordm;C,否則易患感冒。箱內水深在50厘米較為合適,但在炎熱的夏季,特別是水溫超過30&ordm;C時,水深可以加深到80厘米以上,以避免陽光灼曬而致水溫過高,確保黃鱔安全。水質要求中性偏酸性,溶氧3毫克/升以上較好。箱內水草在保證遮陽降溫的情況下,適度除去一部分老化水草,以促進新草生長,增強箱內水草凈化水質的功能,在加注新水和雨天池水水位升高之前要檢查網箱水面上的網衣是否有鼠或破損,防止箱內鱔苗在漲水時逃逸。
            進入九月份,氣溫開始走低,箱內水草開始老化腐爛,此階段應注意將老化草撈掉,生長正常的草也可以將水面上部分割掉一些,或拿 掉箱內一部分水草后留出1/7水面進行曬水,以提高水溫,改善水質。九月底十月初,開始有寒潮侵襲,氣溫下降較快,箱內由于積累大量糞便,水草老化及網箱因附著物不易進行箱內外水對流,造成箱內水質惡化。加之鱔苗已催肥,食量大幅下降,此時進入停食越冬前管理階段。此階段鱔魚由于通過長時間人工飼養,密度加大等情況導致免疫能力降低,對疾病和環境突變的抗應激反應能力下降。如不加強管理,則很難安全過冬。所以在養殖過程中,換水、清毒(全池潑灑鱔病靈)等外部工作不但不能減弱,相反還要根據條件適當加強,餌料中還需添加一些抗應激營養劑、抗 菌劑(如水產白金、鱔魚多維、氟苯尼考、轉立停等),保證一部分弱鱔和病鱔盡快在停食前康復,以確保安全越冬。
            (8)“三定期 、一隨時”。網箱養鱔因密度高,投餌量過大且所投飼料的蛋白質及脂肪含量遠大于常規品種,因此鱔魚網箱就如同是一個藏污納垢的場所,極易敗壞水質,降低鱔魚抵抗力,誘發各種鱔魚疾病的發生,因而必須定期消毒殺菌;一般需要在高溫期每10-15天選用鱔病靈或四季安或一元笑消毒殺菌1-2次,同時鱔魚相對于其它常規魚對寄生蟲屬于易感對象,自然情況下和平共處,密集情況下隨時會成為危害對象,因此必須定期驅蟲。一般需要每10-15天內服轉立停2-3次,每天一次;加之密集情況下,鱔魚抵抗極力極易受各種環境因子的影響,以及配合餌料養殖情況下極易造成 營養不合理等因素的影響,須定期口服抗應激制劑,以提高鱔魚免疫抵抗力,促進生長,保持鱔魚的生長體形,提高商品性,一般須每10-15天口服水產白金或鱔魚多維2-3次,每天一次;陰雨天氣網箱內水質極易惡化,隨時會影響鱔魚的正常活動,繼發感染各種疾病。如上草、大頭、打轉、狂游、出血等疾病,因而須隨時改良水質;一般天氣異常隨時使用氨凈、改水素、底改素等,尤其是在天氣突變,陰雨連綿天氣時更應注意。
    (9)分箱與翻箱
            在實際生產中,對待分箱和翻箱有兩種極端觀點。一種是徹底分箱,一種是只要有不正常情況出現馬上翻箱。其實,分箱、翻箱對魚都會產生應激反應,輕則造成攝食下降,重則造成鱔魚抵抗力下降感染疾病。因此一定要掌握好翻箱時間和方法,盡可能對魚的影響小些。如果苗種成活率高、密度大,在八月份可選擇晴好天氣的中午進行分箱。切不可在下雨或降溫的天氣分箱。另外,分箱前停食一天,提前做好分箱準備工作,操作要快、輕。
            一些養殖戶在投苗初期或飼養階段只要感覺或發現鱔魚稍有不正常,馬上翻箱或起箱,其實這只能加劇魚的應激反應,降低抵抗力,加速病情惡化。如發現鱔魚有不下沉現象,只有在分析了各種可能致病原因,采取了各種應對措施未見任何成效后,萬不得已下才能進行翻箱操作。在分箱、翻箱操作之前用水產白金拌餌投喂2-3天,增強抗應激能力,并在分箱后潑灑鱔病靈2-3次。在停食前一個月到商品魚上市前,如無特殊情況,不要隨便進行翻動網箱或并箱等的操作,商品魚上市時要一箱一箱一次徹底賣完。如遇特殊低溫,不需向箱內加入泥或搭蓋薄等措施,只要保證水體深度、加厚箱內水草即可。如鱔魚是健康的,則不會出現不能過冬或凍死等情況。此階段管理重點是防止偷盜和鼠害。
    三、網箱養鱔常見疾病診斷和防治
            黃鱔養殖過程中,尤其是網箱集約化養殖,疾病的診斷與治療至關重要。以預防為主、積極治療是黃鱔養殖成功的關鍵所在。
    1、        發狂病
          此病又名跑邊、跑馬、抽筋、感冒、發燒。
          流行時間:一般在初夏和晚春,水深較淺或天氣突變,劇烈降溫,苗種剛下箱時易暴發此病,九月份投苗時也可見此病。
    發病原因;此病是由于鱔魚剛下箱后,天氣、環境等因素的突變引起強烈的應激反應,并因抗病力下降而導致病菌感染而引起。
    癥狀:病鱔在網箱內呈箭狀快速游動,或纏繞在水草上,全身肌肉抽動發抖,水清時還可見病鱔呈“s”狀旋轉掙扎。病鱔在手中可以明顯感到身體僵硬。口張開,一般不吃食。粘液少或無粘液,無明顯外傷,或潰爛。發病初期敲打網箱可見鱔魚在網箱水草中驚竄,此病發病率和死亡率極高,是目前養殖過程中危害較大的疾病之一。
    預防:苗種下箱要盡量避開突變天氣,苗種運輸時不要使用冰水、深井水或與池塘水溫差較大的水源,下箱時調整好水溫(溫差不得大于   2攝氏度)并用鱔病靈浸洗,黃鱔下箱后可用改水素1-2次,每3天一次。
    患病網箱先用水鮮或氨凈一次,以便迅速消除黃鱔應激狀態,然后用雙氧氯或一元笑對水體消毒一次,第三天再開始用鱔病靈對網箱內水體潑灑2-3次,每天一次,同時用氟苯尼考、水產白金內服2-3次,每天一次。
    2、        打轉病
    發病季節:一般在進箱一星期至45天內均可發病
    發病原因:眾所周知,黃鱔腸道內一般寄生著大量寄生蟲,如棘頭蟲,胃瘤線蟲、毛細線蟲、錐體蟲、嗜子宮線蟲等,但在野生情況下,與黃鱔“和平共處”,而一旦轉入人工養殖,密度加大,水環境條件改變后,黃鱔抵抗力下降,這些寄生蟲迅速成為致病狀態,并繼發感染細菌性疾病,尤其是錐體蟲、血居吸蟲的大量增殖,并通過備注循環進入黃鱔頭部破壞神經系統,引起紊亂形成“打轉”現象。
    癥狀:病鱔食欲減退,體質瘦弱或攝食量一直不能達到正常水平。解剖病鱔可見腸道內壁紅色或白色絲狀蟲體,長約1-2厘米,有少數病鱔會出現打轉、掙扎、抽動、游竄現象,易發與發狂混淆,寄生蟲病雖不會出現暴發性死亡,但引發細菌或病毒性疾病后常引起大量死亡。
    預防:進箱鱔魚開始攝食2-3次,每天一次,口服轉立停或百蟲殺3-4次,每天一次,氟苯尼考一次。治療時如遇鱔魚不吃食,可先行用氨凈或一元笑改良水質,改善鱔魚生存環境,并適當加大鮮活餌料的投喂比例,以增加食欲。
    3.出血病
      發病原因:苗種下箱后,由于連續低溫或降雨、天氣惡劣、水質惡化,或由于苗種質量差,抵抗力弱而引起的細菌、病毒交叉感染的綜合癥,此病易和爛尾病并發。
    癥狀:白天可見病鱔頭部伸出水面(谷稱“打樁”),晚上身體部分露出水面(俗稱“上草”),體表布滿形狀大小不一的血斑,有時全身會出現彌漫性出血,腹部尤為明顯。肛門紅腫,口腔、鰓部有血樣粘液。與爛尾病并發時,尾部充血明顯,體內可見凝血塊。
    預防:定期使用氨凈或改水素,每5天一次。
    治療:先用氨凈調水一次,再用雙氧氯或一元笑對水體消毒一次,并選用鱔病靈對網箱定向潑灑,并用氟苯尼考連續內服2-3天,每天一次。
      4.腸炎病
        流行季節:7-9月為該病發病高峰期,其他時間也可能發生此病。
    發病原因:飼料不新鮮引起細菌感染;餌料變質后產生毒素造成中毒;高溫期過度飽食引起消化不良;水質嚴重惡化引起消化功能紊亂。
    癥狀:病鱔行動緩慢、遲鈍、不進食或食欲減退;白天上草,鱔體發黑,體表粘液無光澤;腹部出現紅斑,肛門紅腫突出,輕壓腹部有黃色或紅色粘液從肛門流出,腸管充血發炎。
    防治:用鱔病靈對全箱定向潑灑1-2次,每天一次,內服氟苯尼考2-3次,并加強口服水產白金1-2次,每天一次。
      5.大頭病
    流行季節:下箱前8月中旬到入冬停食前是此病發生的高峰期,停食后也可見此病。
    發病原因:高溫季節,食量大、排泄物多,網箱內殘餌、糞便、污物大量積累而引起水質惡化,細菌大量繁殖;此時箱內水草生長茂密,箱底殘餌、糞便等進行無氧分解,產生氨氣、硫化氫、沼氣等有害氣體,引起慢性中毒。同時網箱設置過密、放養密度大或水體自凈能力差的池塘易發此病。
    癥狀:病鱔頭部腫大,眼睛發白、失明,嘴部有白色毛狀物著生。體表出現不明顯的出血狀紅斑,身體無力,口不時張開,口腔粘膜充血,泄殖孔有濃血狀粘液流出。解剖病鱔,發現體腔粘膜呈塊狀潰爛脫落,頭部皮膚與肌肉組織間充滿淡黃色液體。此病易發生于進箱初期因水質不良或養殖期水體過肥,殘渣、剩餌過多時。
    預防:進箱初期調好水質,放養前用氨凈改水,高溫養殖期間經常性使用改水素或底改素改良水質。
    治療:用水寶或氨凈全池潑灑一次,再用鱔病靈或雙氧氯或一元笑全池潑灑,同時內服氟苯尼考、水產白金3-5天,每天一次。
    6.打印、腐皮、爛尾病
      發病季節,鱔魚下箱后20天內和入冬前箱內載魚量大時易發此病。
    發病原因:由于放養密度大,苗種規格不整齊,分箱操作不規范,網箱沒浸泡好而劃傷魚體等種種原因引起的鱔體皮膚外傷后,細菌感染所致。
    癥狀:在傷口、側線處出現小紅斑,繼而擴大成豆粒大小的圓形或橢圓形漏斗形的潰瘍狀的凹槽,邊緣出血發紅,狀似打了一個塊的紅色印記,和頭部可見皮膚發白潰瘍,嚴重時可見骨骼和內臟,尾部發炎充血。
    防治:先用雙氧氯或一元笑對水體消毒一次,再用鱔病靈對網箱定向潑灑2-3次,每天一次,并用氟苯尼考內服2-3次,每天一次。
       7.紅斑出血病
    發病季節:9月中旬到入冬停食前為此病發生的高峰期,尤其是水質嚴重惡化時更易暴發此病。
    發病原因:水溫高后攝食旺盛,網箱內積累大量的排泄物、殘餌、污物等引起水質惡化,導致水體自凈能力差,且細菌、病毒大量繁殖。箱內水草茂密,池底殘餌、糞便等進行無氧分解產生有毒有害的氣體,引起病菌深度感染。
    癥狀:病鱔表現為體表出血發紅、腫大,全身布滿紅血斑,嘴部出血,肛門紅腫。解剖病鱔可見肝臟腫大發黑,膽囊腫大,體腔內充滿淡紅色血水,體腔粘膜呈壞死狀。此病對大鱔危害圈套。
    預防:定期使用改水素或氨凈,每5天一次。
    治療:先用氨凈全池干撒一次,再用雙氧氯或一元笑全池潑灑一次,同時內服氟苯尼考、水產白金一個療程。
      8.體外寄生蟲
    流行時間:養殖全過程皆可發生,主要在后期和越冬期危害較大。
    發病原因:由水蛭(俗稱螞蝗)等寄生所致。
    癥狀:可見蟲體寄生于體表,吸取血液,造成皮膚損傷,引發炎癥,體質消瘦,嚴重影響上市品質。
    防治:選用蟲盡全池潑灑1-2次,隔天一次;網箱內可選用新殺手或殺手B型,每次用每15平方米約4-7毫升(相當于一瓶蓋);或選用絲瓜芯浸入豬血后誘捕蟲體,反復幾次可見效。
    癥狀:病鱔食欲減退,體質瘦弱或攝食量一直不能達到正常水平。解剖病鱔可見腸道內壁紅色或白色絲狀蟲體,長約1-2厘米,有少數病鱔會出現打轉、掙扎、抽動、游竄現象,易發與發狂混淆,寄生蟲病雖不會出現暴發性死亡,但引發細菌或病毒性疾病后常引起大量死亡。
    預防:進箱鱔魚開始攝食2-3次,每天一次,口服轉立停或百蟲殺3-4次,每天一次,氟苯尼考一次。治療時如遇鱔魚不吃食,可先行用氨凈或一元笑改良水質,改善鱔魚生存環境,并適當加大鮮活餌料的投喂比例,以增加食欲。
    3.出血病
      發病原因:苗種下箱后,由于連續低溫或降雨、天氣惡劣、水質惡化,或由于苗種質量差,抵抗力弱而引起的細菌、病毒交叉感染的綜合癥,此病易和爛尾病并發。
    癥狀:白天可見病鱔頭部伸出水面(谷稱“打樁”),晚上身體部分露出水面(俗稱“上草”),體表布滿形狀大小不一的血斑,有時全身會出現彌漫性出血,腹部尤為明顯。肛門紅腫,口腔、鰓部有血樣粘液。與爛尾病并發時,尾部充血明顯,體內可見凝血塊。
    預防:定期使用氨凈或改水素,每5天一次。
    治療:先用氨凈調水一次,再用雙氧氯或一元笑對水體消毒一次,并選用鱔病靈對網箱定向潑灑,并用氟苯尼考連續內服2-3天,每天一次。
      4.腸炎病
        流行季節:7-9月為該病發病高峰期,其他時間也可能發生此病。
    發病原因:飼料不新鮮引起細菌感染;餌料變質后產生毒素造成中毒;高溫期過度飽食引起消化不良;水質嚴重惡化引起消化功能紊亂。
    癥狀:病鱔行動緩慢、遲鈍、不進食或食欲減退;白天上草,鱔體發黑,體表粘液無光澤;腹部出現紅斑,肛門紅腫突出,輕壓腹部有黃色或紅色粘液從肛門流出,腸管充血發炎。
    防治:用鱔病靈對全箱定向潑灑1-2次,每天一次,內服氟苯尼考2-3次,并加強口服水產白金1-2次,每天一次。
      5.大頭病
    流行季節:下箱前8月中旬到入冬停食前是此病發生的高峰期,停食后也可見此病。
    發病原因:高溫季節,食量大、排泄物多,網箱內殘餌、糞便、污物大量積累而引起水質惡化,細菌大量繁殖;此時箱內水草生長茂密,箱底殘餌、糞便等進行無氧分解,產生氨氣、硫化氫、沼氣等有害氣體,引起慢性中毒。同時網箱設置過密、放養密度大或水體自凈能力差的池塘易發此病。
    癥狀:病鱔頭部腫大,眼睛發白、失明,嘴部有白色毛狀物著生。體表出現不明顯的出血狀紅斑,身體無力,口不時張開,口腔粘膜充血,泄殖孔有濃血狀粘液流出。解剖病鱔,發現體腔粘膜呈塊狀潰爛脫落,頭部皮膚與肌肉組織間充滿淡黃色液體。此病易發生于進箱初期因水質不良或養殖期水體過肥,殘渣、剩餌過多時。
    預防:進箱初期調好水質,放養前用氨凈改水,高溫養殖期間經常性使用改水素或底改素改良水質。
    治療:用水寶或氨凈全池潑灑一次,再用鱔病靈或雙氧氯或一元笑全池潑灑,同時內服氟苯尼考、水產白金3-5天,每天一次。
    6.打印、腐皮、爛尾病
      發病季節,鱔魚下箱后20天內和入冬前箱內載魚量大時易發此病。
    發病原因:由于放養密度大,苗種規格不整齊,分箱操作不規范,網箱沒浸泡好而劃傷魚體等種種原因引起的鱔體皮膚外傷后,細菌感染所致。
    癥狀:在傷口、側線處出現小紅斑,繼而擴大成豆粒大小的圓形或橢圓形漏斗形的潰瘍狀的凹槽,邊緣出血發紅,狀似打了一個塊的紅色印記,和頭部可見皮膚發白潰瘍,嚴重時可見骨骼和內臟,尾部發炎充血。
    防治:先用雙氧氯或一元笑對水體消毒一次,再用鱔病靈對網箱定向潑灑2-3次,每天一次,并用氟苯尼考內服2-3次,每天一次。
       7.紅斑出血病
    發病季節:9月中旬到入冬停食前為此病發生的高峰期,尤其是水質嚴重惡化時更易暴發此病。
    發病原因:水溫高后攝食旺盛,網箱內積累大量的排泄物、殘餌、污物等引起水質惡化,導致水體自凈能力差,且細菌、病毒大量繁殖。箱內水草茂密,池底殘餌、糞便等進行無氧分解產生有毒有害的氣體,引起病菌深度感染。
    癥狀:病鱔表現為體表出血發紅、腫大,全身布滿紅血斑,嘴部出血,肛門紅腫。解剖病鱔可見肝臟腫大發黑,膽囊腫大,體腔內充滿淡紅色血水,體腔粘膜呈壞死狀。此病對大鱔危害圈套。
    預防:定期使用改水素或氨凈,每5天一次。
    治療:先用氨凈全池干撒一次,再用雙氧氯或一元笑全池潑灑一次,同時內服氟苯尼考、水產白金一個療程。
      8.體外寄生蟲
    流行時間:養殖全過程皆可發生,主要在后期和越冬期危害較大。
    發病原因:由水蛭(俗稱螞蝗)等寄生所致。
    癥狀:可見蟲體寄生于體表,吸取血液,造成皮膚損傷,引發炎癥,體質消瘦,嚴重影響上市品質。
    防治:選用蟲盡全池潑灑1-2次,隔天一次;網箱內可選用新殺手或殺手B型,每次用每15平方米約4-7毫升(相當于一瓶蓋);或選用絲瓜芯浸入豬血后誘捕蟲體,反復幾次可見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發表于 2010-1-6 08:58:38 | 只看該作者
    苗種基本都是野生的啊
    湖北、湖南那邊都是撈的
    可以去去那邊買啊
    苗種是制約黃鱔養殖的大問題
    安徽好像也有吧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發表于 2010-1-6 08:59:20 | 只看該作者
    湖北的仙桃、洪湖、監利很多養殖黃鱔的,可以去看看

    renato 于 2010-1-6 09:00 補充以下內容

    資料是以前在網上拷貝的,有些老舊了,有些藥應該不能用了,請注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1 12:01,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昌市| 凤城市| 河北区| 海安县| 陆河县| 太保市| 葵青区| 江陵县| 民县| 蒙城县| 屏边| 宁海县| 临泽县| 射洪县| 马尔康县| 洪江市| 吉水县| 陈巴尔虎旗| 安吉县| 黄石市| 西吉县| 绩溪县| 修水县| 都昌县| 永川市| 鄯善县| 广河县| 隆昌县| 喜德县| 太湖县| 常德市| 交口县| 岗巴县| 长海县| 安国市| 安岳县| 新昌县| 五河县| 城口县| 咸阳市| 安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