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報資訊:這幾天,象山縣新橋鎮石昌魚種場的養殖塘外,一輛輛農用車正在裝運剛摘下來的大白菜,“養殖塘種的白菜一棵就有六七斤重!”場主潘仁照興奮地說。
蝦塘里種上了綠油油的蔬菜?這正是今年石昌魚種場率先實施的“蝦—草—牧—菜”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原本526畝的養殖塘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初具規模的“現代農莊”,農莊內大白菜、西蘭花、豌豆、牧草等農作物一應俱全。
據老潘介紹,“蝦—草—牧—菜”生態循環輪作模式就是利用蝦塘養殖6個月的空閑期(通常為每年11月份至次年4月份),在養殖塘內栽種各種蔬菜、牧草和發展規模養鵝業,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還提高了養殖效益。
今年10月中旬,在象山農漁部門的幫助下,老潘憑借自己幾十年的農業種植和水產養殖經驗,在已收獲的養殖塘上種上了黑麥草、豌豆、西蘭花等農作物,發展“蝦—草—牧—菜”種養模式。老潘說:“在養殖塘內種農作物不需施肥也不需打農藥,遺留在塘內的魚蝦糞便是農作物最好的肥料。同時,沉積在塘底的污泥轉化成養分被農作物吸收,不用清淤就改善了養殖塘內的水質環境,既節省養殖成本,又增加了效益?!?
如今,老潘在他的石昌魚種場已種植大棚池塘蔬菜20畝,豌豆150畝,黑麥草300畝,養鵝近兩萬只。按照試驗階段生產情況預計,今年石昌養殖場至少增收30萬元,平均每畝增收400元至500元。
在該縣西周鎮的淡港養殖場又有另外一種“蝦鱉混養”的養殖新模式,就是在對蝦養殖塘里放養一定數量的甲魚,利用甲魚吃掉病蝦、死蝦,起到改善養殖水質、控制對蝦疾病擴散傳播等作用。目前,淡港養殖場的對蝦已全部起捕售完,采用蝦鱉混養的對蝦平均畝產達600至700斤,超出普通養殖模式三成左右,今年養殖場增收12萬元。放養的甲魚都有2斤多重,按現在每斤80元的市場價格算,也有一筆不小的收入。
如今,在象山新橋、定塘、曉塘、石浦及高塘5個鎮鄉的10來戶養殖戶也發展了“蝦—草—牧—菜”生態循環輪作模式,新型的種養模式讓養殖戶們嘗到了甜頭,今年戶均增收8萬元左右。該縣水產養殖站副站長劉長軍介紹說,縣水產養殖站將聯合農林、科技等部門研究多品種蔬菜種養,并在全縣范圍內予以大面積推廣。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