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以來,受金融危機、“三鹿嬰幼兒奶粉事件”及進口奶粉沖擊等不利因素的影響,我國奶業經歷了最為嚴峻的考驗。這一年里,為恢復和推動奶業發展,國務院先后出臺了《乳制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食品安全法》等政策法規,各地為扶持奶業也付出了許多努力。
眼下,我國奶業復蘇態勢超過預期,行業景氣指數不斷回升,奶牛養殖量、產奶量、銷售量持續向好,國內乳制品行業以超預期的速度完成了從低谷到景氣的轉變,但奶業發展的深層次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諸如奶牛養殖小、散、低,乳制品企業重復建設,市場秩序不規范,消費市場培育滯后,產、加、銷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原料奶定價機制不合理等。這些問題制約著奶業發展,也直接威脅著奶業鏈條上最缺乏話語權、收益最微薄的奶農們的生計。12月16日上午,河北欒城縣西營鄉小代梅村奶農吳書立在電話里告訴記者,奶業復蘇的數字讓他有希望,但眼下的行情讓他高興不起來。
“現在的情況是比春天好一些。”吳書立說。今年4月,記者曾到他所在的養殖小區采訪。那時,他剛剛經歷了養牛近十年來最困難的時候:散戶鮮奶賣不掉,16頭奶牛每天還得吃掉兩三百塊錢的飼料。進駐小區,鮮奶的銷路解決了,但平均每公斤2.10元的奶價還是讓他愁眉不展,他說,這個狀況再持續的話,他堅持不了兩年。
現在,他堅持得有些力不從心。“奶站給的奶價是2.55元/公斤,但周邊縣市都在2.8元上下。”奶農們議論說,是縣里的十幾家奶站把價格壟斷了,如果奶站再多些、有競爭就好了。可是,又沒有那么多牛,奶站多了上哪兒收奶去?奶農們也想不明白。
吳書立記得,高峰時期,村里有一百來個養牛戶,每家至少也有三五頭牛;眼下,剩下十來戶,牛少了不下一半。“以前一戶養三五頭牛,再干點別的營生挺好的;現在養少了不掙錢,又不敢多養。”前幾個月,他看著牛價低,就買了10頭牛。
“原以為過了秋奶價能高些、飼料價能低些,現在看奶價沒高太多,玉米卻從一斤7毛漲到了9毛。”他覺得收益受到擠壓。盡管如此,他也不希望回到2003年那么“泡沫”的行情上去———奶價上到3.5元/公斤,一頭牛賣到2萬塊錢。“是賺錢,但風險太大。”干過“牛經紀”的他從來不敢買太貴的牛,因為醫療條件不行,牛病看不了,今年他就淘汰了4頭患了乳房炎的牛,賠了2萬塊錢,“牛得病就交不了奶,貼上料錢、藥錢、奶錢,賠得更多。”聽說有政府部門幫忙給奶牛入保險,他很期待。
“我還是希望中國的奶業能發展好。”吳書立說,自己沒退出養牛這一行,一來因為干了十來年舍不得,二來四十多歲的農村人改行也很不現實。“俺們也不要求靠養牛賣奶發財,就當個生計,能保本就行,但一杯奶就賣一瓶礦泉水錢兒,俺想不通。”他堅信牛奶是個好東西,“說老實話,現在的牛奶質量好太多了,一頭牛以前一天擠80斤奶,現在只擠60斤,能不好么?”他認為,行情不該一直低迷。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