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近年來增長最為迅速的行業,中國乳業今年顯出強勢復興的態勢。站在這樣一個責任和機遇共存的起點,中國乳業并未停止思考,而是積極探索一條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復興之路。日前,“中國乳業綠色復興之路”網絡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蒙牛集團副總裁姚海濤、中國科學院戰略研究中心博士周城雄等專家連線參與了研討會,重點討論了中國乳業在強勢復興之后如何進一步拓展思路,引領全行業走均衡發展的“綠色”之路。
2009,播種希望之年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各大乳企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中經產業景氣指數研究中心和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聯合發布的“2009年三季度中經乳制品產業景氣指數”中,乳業的景氣指數為95.5點,與標準的100點僅僅相差4.5個點,顯示出中國乳業的興旺景象。由年初至今,中國乳業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的表現也可圈可點。而就在一年前,還有很多人認為2009年會是中國經濟、尤其是乳業最為困難的一年。對此,與會的蒙牛集團副總裁姚海濤表示:“2009年確實是很困難的一年,但是從現在中國乳業幾大企業的恢復情況來看,2009年也是讓我們看到希望、使我們增強信心的一年。”數據顯示,09年蒙牛的生產銷售已經基本恢復;并率先在香港復市,成為消費者最喜愛的乳品品牌;還首次代表中國入圍世界乳業20強,在國際上贏得了肯定。
為什么中國乳業能夠強勢復興?專家認為,這得益于企業對自身產品質量的控制和保障,得益于整個行業一年來對發展道路的思考和探索,得益對乳業“綠色復興”的倡議與踐行。一年來,一方面加強自控奶源的建設,一方面進一步提升原奶收購品質,蒙牛首先以優質的產品贏回了消費者的信任。在夯實底子的基礎上,結合科學發展觀的指導和乳業自身的特點與實際,蒙牛探尋出了一條“綠色復興”、科學發展的道路。
綠色復興,共贏長青之路
“綠色復興”,根本上是要從傳統發展轉變為綠色發展,從國內市場走向國際舞臺。作為一個乳品企業,蒙牛對此的理解是“構建綠色和諧產業鏈,在國際上打響民族品牌”。
從上游的種草、養牛、擠奶、生產,到下游的運輸、銷售,最終來到消費者的餐桌上,乳業是一個產業鏈條長、產業關系緊密的行業。乳業要構建綠色和諧的產業鏈,最主要就是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人這兩種關系。
以蒙牛為例,在“人與自然”的紐帶上,企業始終遵循“取之草原、用之草原”的原則,構建“有好草”、“養好牛”、“出好奶”、再“種好草”的良性循環。比如,蒙牛的澳亞國際牧場通過建設生態循環機制和采用節能減排設備,一方面每年可以減少25000噸二氧化碳排放,另一方面經過處理的牛糞可日產沼氣12000立方米,折合的發電量相當于每頭奶牛滿足4臺冰箱的用電量。通過這樣的實踐,蒙牛漸漸對生態循環經濟牧場有了標準定位,為未來生態牧場的發展塑造了模型。
而在“人與人”的紐帶上,蒙牛也承擔著樞紐式的特殊責任,一手引領消費者的健康,一手連接千百萬奶農的致富之路。在奶農方面,不斷加強幫扶奶農的力度,共謀互助發展的模式;在消費者方面,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于牛奶產品的不同需求。
從奶農到企業再到消費者,這是一條有生命的鏈條,鏈條上的各個環節息息相關,共同構建共贏與基業長青的局面。
除此之外,蒙牛長期致力于荒山綠化,沼氣發電等環保項目的開發探索,近日發起的后哥本哈根時代“拯救地球的100個行動”吸引了很多綠色環保人士與組織的支持,活動當天的點擊量就超過了500萬。蒙牛相信,做氣候公民,堅持科學發展觀,是責任更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