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塘藥物殘留過多,幼苗不適應新環境;
(2)臺風、暴雨容易造成水溫、鹽度、溶解氧突變,水體分層、PH值下降;
(3)水體突然缺氧,如悶熱天、低氣壓天、使用還原劑藥物、水草腐爛、倒藻等;
(4)使用消毒劑、殺蟲劑、殺藻劑等刺激性很強的藥物;
(5)錯用藥物、藥物用量過大等;
(6)水體理化指標突變上升,如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重金屬離子等;
(7)水質或底質突變,如 “轉水”,甚至“倒藻”等;
(8)補充受工業污染的水源,如化工水、農藥水、重金屬離子水等;
(9)因補水、換水出現水溫差、鹽度差、PH值差;
(10)水產動物感染致病菌、病毒,機體患病;
(11)周邊農作物噴灑農藥,造成池塘農藥污染;
(12)轉塘、刮蝦、拉網、大換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