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查看: 2357|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疾病防控] 奶牛在中草藥添加劑研究應用進展

      [復制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于 2009-12-25 19:01: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導讀:中草藥主要以自然界的植物、動物和礦物為原料,是動物體最易吸收的純天然物質,對奶牛效果良好,毒副作用甚微,幾乎無殘留、無抗藥性、不污染環境等特點,在奶牛業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應該加強研究工作,研制開發作用廣泛、價格便宜的奶牛用中草藥添加劑,以期早日取代廣泛應用的抗生素和化學藥物,實現綠色養殖,生產無抗奶。
       

    中草藥添加劑的作用機理

    補充營養成分。增加物質代謝

        中草藥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及活性物質,加入飼料中可改善其營養成分及結構比例,促進消化吸收功能,改善機體造血機能和血液循環,提高飼料利用率和奶牛生產性能,增加產奶量。何國耀等(1987)測定發現黨參莖葉中含有18種氨基酸,12種無機元素及淀粉和微量生物堿。孔慶雷等(1995)測定了619種常用中草藥的20種元素,發現常量和微量元素在中草藥中各有一定范圍,如鉀1000mg/kg~3000mg/kg,鈉100mg/kg~/000mg/kg,鈣1000mg/kg~20000mg/kg,鎂500mg/kg~4000mg/kg,銅lmg/kg~20mg/kg,鐵lOOmg/kg~1000mg/kg,鋅lOmg/kg~200mg/kg,鉆0.1mg/kg~1.0mg/kg,  硒  0.001~0.4mg/kg,鉬0.1mg/kg~2mg/kg。李呈敏(1996)和馮強等(1996)報道,當歸含蔗糖4.0%,鐵400 mg/kg,銅6.0 mg/kg,鋅17.5 mg/kg及脂肪油和一些維生素;黃芪含粗蛋白質23.8%,粗脂肪3.0%,粗纖維18.1%,鈣1.42%,總磷1.42%,鐵645 mg/kg,鋅35.5 mg/kg,銅7.13mg/kg。

      改善內分泌,增強泌乳調節機能

      奶牛的產奶量主要由乳腺的功挹決定,而乳腺發育、乳汁合成及泌孔維持需要多種激素的聯合調節。金允燮等(1998)研究表明,中草藥添劑(黃芪、當歸、川芎、穿山甲、王不留行、白芷等藥物)在泌乳高峰期對泌乳量沒有明顯影響,但在泌乳量下降期,具有明顯地提高泌乳量拘作用,從而證明中草藥添加劑對乳腺的退化具有明顯地抑制作用。 l主長激素是維持動物泌乳的重要激素之一,通過調節乳腺和乳腺外組織間的營養競爭,減少乳腺外組織對營養的攝取來提高產奶量。腎上豫素對維持泌乳也有重要作用,摘涂腎上腺的動物,產奶量會明顯下洚。泌乳期間甲狀腺的活動程度與必乳量有高度正相關。甲狀腺素通過促進動物的新陳代謝,增強食欲,加強血液循環和同化作用,進而促進乳腺上皮細胞的活性,增加泌乳量。柴曉杰等(1997)檢測表明,奶牛生長激素、催乳素含量與產奶量、乳脂量、乳蛋白量呈正相關關系(p<O.01)。張慶茹等(2005)試驗表明,中藥飼料添加劑(黨參、白術、黃芪、當歸等)可以顯著提高奶牛血清甲狀腺素、催乳素和生長激素含量,對皮質醇影響不大。這可能是中藥飼料添加劑能夠提高奶牛產奶量的主要原因之一。關于中藥促進體內激素分泌的機理可能與中藥提高細胞內 cAMP、cGMP水平有關(王秋芳等,1993)。

        增強免疫機能

        資料表明,近200種中草藥具有免疫活性。中草藥免疫有效活性成分主要為多糖、甙類、生物堿、揮發性成分和有機酸。毛小娟等(1989)和李先榮等(1989)對小鼠腹腔注射黃芪多糖,能增加抗體生成、脾臟重量和腹腔巨噬細胞數,促進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和淋巴細胞轉化率。全春明等(1993)對小鼠腹腔注射增乳散注射液(由黨參、當歸等10味中藥組成),與對照組相比,吞噬率相差2倍多,脾臟重量差異極顯著,說明該方具有提高機體吞噬機能,增加免疫器官重量的作用。張淼濤等(2000)在隱性乳房炎奶牛精料中添加中藥(當歸、川芎、芍藥等藥),可顯著提高奶牛淋巴細胞刺激指數和中性粒  細胞吞噬力,并能明顯提高隱性乳房炎的轉陰率。王秋芳等(2002)對隱性乳房炎奶牛精料中階段性添加中藥(黃芪、白芍、川芎等),有明顯改善患牛紅細胞免疫功能作用。張慶茹等(2004)在奶牛精料中添加中藥添加劑(由黨參、白術、黃芪等9味中藥組成),可以顯著提高奶牛血液中白細胞和單核細胞數量、淋巴細胞轉化率、中性粒細胞吞噬率和血清球蛋白水平,從而提高奶牛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陳會良等(2005)選擇30頭性能相近的荷斯坦牛,隨機均分為3組,分別在基礎飼料中添加0、100和150g/(d·頭)中草藥添加劑,連續飼喂30d。結果表明:添加中草藥的兩個試驗組與不添加中草藥

      的對照組相比,產奶量、紅細胞C3b受體花環率和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分別提高7.22%和6.55%、8.35%和7.90%、7.75%和6.52%(P<O.05),血清丙二醛含量分別降低8.51%和6.96%;乳脂率、乳蛋白率和免疫復合物花環率3組間差異不顯著fP>O.05)。所以,中草藥添加劑可以提高奶牛的抗氧化能力和紅細胞免疫功能。

        抑菌抗菌作用

        近年來研究發現,某些中草藥具有抑菌抗菌作用。蔣兆春等(1999)研制的“清宮消炎混懸劑”(由冰片、元明粉、黃柏等中藥組成)對子宮內主要致病菌一一化膿性棒狀桿菌、大腸桿菌的敏感度為1:16,金黃色葡萄球菌為1:32,鏈球菌為1:64,治療  試驗也證明本制劑具有較好的抗菌消炎效果。郭世寧等(2001)通過體5抑菌試驗表明,連翹、黃芩和硼砂對奶牛大腸桿菌抑制作用效果好,宴花、淫羊藿、連翹、梔子、黃芩、紫草蛇床子、硼砂、中藥復方1和中藥復方2對奶牛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較明顯,連翹、硼砂和蛇床子廷對奶牛鏈球菌的抑制作用效果好;且復方的抑菌效果優于大部分單味藥。吳國娟等(2003)進行抑菌試驗表明,8味中草藥及復方對奶牛乳房炎的6種致病菌有明顯的抑菌作用,其中瓜蔞、金銀花抑菌作用最強,其次為連翹、白附子和天花粉;瓜蔞金銀花、連翹對奶牛乳房炎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濃度和最小殺菌濃度較低。丁月云等(2004)通過21種中草藥對奶牛乳房炎3種主要致病菌的體外抑菌試驗,發現訶子、黃芩和石榴皮等的綜合抑菌效果最好。盧字等(2005)體外抑菌試驗表明,大黃、黃柏、丹參、訶子、黃芩、山楂對奶牛乳房炎6種病原菌的綜合抑制效果較好,黃柏、大黃、丹參和訶子對3種主要病原菌的綜合抑制效果較好,丹參、黃柏可作為治療乳房炎方劑首選藥。崔一哲等(2006)進行體外抑菌試驗表明,魚腥草對奶牛大腸桿菌有較強的抑菌活性,野菊花、連翹、金銀花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菌活性,金銀花、連翹對無乳鏈球菌有較強的抑菌活性,而復方中金銀花+野菊花+連翹相對于其它4個組方對3種致病菌都有較強的抑菌活性。張繼東(2006)進行單味中藥體外抑菌試驗結果表明,供試  49種中藥其抑菌效果排在前10位 的有蒲公英、連翹、黃連、黃芩、黃柏、地榆、甘草、丹參、紅花、夏枯草等,對所試細菌均呈高敏或中敏,具有較強的抑菌作用;公英散水煎劑與乳房炎透皮劑、乳房炎灌注劑等的抑菌試驗結果表明,透皮劑抑菌效果最好,對三種類型的細菌呈高敏或中敏,灌注劑和公英散呈中敏或耐藥;臨床試驗結果尤以乳房透批劑藥物組治療效果最佳,經用藥5天后,試驗牛乳汁的理化性質已基本恢復正常。王新等(2007)采用急性非特異性炎癥模型和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模型,分別觀察了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魚腥草、黃芩、黃柏、大黃、蛞螻、牛蒡子對試驗急、慢性炎癥的抑制作用,結果發現金銀}花、連翹、蒲公英、魚腥草和黃芩對急、慢性炎癥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吳靜等(2007)選擇常用7味中草藥煎劑及5種復方制劑,采用試管二倍 I稀釋法,對從患隱性乳房炎奶牛的乳汁中所分離的5種致病菌進行抑菌試驗,并測定最小抑菌濃度(MIC)和最小殺菌濃度(MBC)。結果表明:野菊花、黃連、大青葉、復方I及復方V對這5種病原菌均具有較強的體外抗菌活性。

    中草藥添加劑在奶牛上的應用

    提高生產性能

        中獸醫理論認為,“乳汁乃氣血化生而來”。而氣血的產生又依賴于脾胃水谷精微物質的產生。奶牛產后常發氣虧血虛,故提高泌乳量的關鍵在于益氣補血,健脾助胃。此外 I奶牛在產后初期處于營養負平衡狀態,需要大量營養,卻沒有相應的消化吸收機能。中草藥富含奶牛生長1發育所必需的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能夠增加食欲,促進蛋白質和酶的合成,增強消化吸收功能和機體代謝,改善奶牛產后營養負平衡,提高生產性能。添加的藥 l物多以補氣養血、健脾助胃、通經活絡藥物為主,具有顯著的催乳作用。 張運海等(1990)在奶牛泌乳早期添加中草藥添加劑(含黨參、當歸等12味中藥)可以明顯提高奶牛產乳量(p<0.01),改善乳汁成分,降低非臨床型乳房炎發病率。劉深廷等(1997)在精料中加入1%中藥添加劑(黨參、當歸、黃芪、川芎等9味藥物),能顯著提高奶牛產奶前期產奶量,提高乳脂率8.7%。孫風俊等(2001)在泌乳中后期奶牛日糧中添加50g/(頭.日)中草藥添加劑(神曲、麥芽、萊菔子等藥),增加產乳量4.5kg/(頭.日),凈增效益4.61元/(頭.日)。周學輝(2003)報道,中草藥添加劑“增乳保健寶”,能顯著增加乳牛產奶量,提高14.8%~18.6%;提高乳品質及營養價值,使乳脂率提高5.6%一7.0%;可有效預防奶牛乳腺炎、流產、死胎、胎兒發育不全、胎衣不下、寄生蟲等疾病;0.2%~o.3%拌料可起到抗飼料氧化、霉變及防蟲蛀的作用。劉強等(2004)添加中草藥(山楂、當歸、王不留行等7味中藥)顯著提高奶牛產奶量2.57kg/(頭.日),降低奶牛失重23.08%,對乳脂、乳蛋白、乳糖和乳干物質含量無顯著影響。張慶茹等(2005)飼喂試驗表明,中藥飼料添加劑(黨參、白術、黃芪、當歸等)可以顯著提高奶牛產乳量(p<0.05),對奶牛奶成分無顯著影響。王力生等(2007)選擇18頭奶牛,隨機分為對照組(飼喂基礎日糧),試驗B組、試驗c組(分別在基礎日糧的基礎上添加不同劑量的中草藥添加劑),飼養70d,結果表明:試驗組產奶量分別比對照組提高1.88kg和1.22kg(P<0.01);奶牛每頭日凈增效益分別為1.76元和1.44元,經濟效益顯著;乳蛋白率和乳脂率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不明顯(P>0.05)。綜合生產性能和經濟效益以每日每頭添加中草藥150g較為適宜。孫曉萍等(2007)用研制加工的中草藥飼料添加劑加入奶牛飼料中飼喂奶牛,一個多月的試驗表明:該飼料添加劑飼喂奶牛后有明顯的增加產乳量效果,產奶量提高12.67%~17.26%,同時改善了牛奶的品質。使用該飼料添加劑對奶牛還具有保胎、驅蟲、防病等作用,對飼料還可防止其霉變。

        緩解熱應激反應

        奶牛耐寒怕熱,受環境溫度影響很大。高溫條件下奶牛容易發生熱應激反應,引起采食量、產奶量和機體抵抗力下降,繁殖性能降低,發病率增加。一些具有清熱解暑、涼血解毒作用的中草藥兼有藥物和營養物質的雙重作用,能夠全面協調生理功能,增強奶牛對高溫的適應性,增加營養物質消化吸收利用,改善免疫機能,緩解熱應激反應。余德謙等(1996)在奶牛精料中各添加0.5%甘草和板藍根預防奶牛夏季綜合癥,結果發病率下降,情期受胎率保持在70%以上。吳德峰等(2002)用石膏、板藍根、黃芩、蒼術、白芍、黃芪、黨參、淡竹葉、甘草等中草藥,按一定比例配制的中草藥具有抗熱應激作用,日均產乳量增加1.5kg/頭,精料/奶比率有所改善,血糖濃度顯著提高,牛奶成分沒有顯著變化。孫齊英等(2003)研究了不同抗熱應激添加劑對泌乳奶牛生產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在產奶量方面,添加中草藥(石膏、蘆根、夏枯草和甘草)處理組效果最好,與對照組、維生素組、電解質組差異極顯著(p<O.01);在投入產出比方面,,中草藥組最好,其次是電解質組。劉強等(2004)在夏季高溫期間奶牛日糧中分別添加1.0%中草藥(山楂、當歸、王不留行、通草、黃芪、黨參、川芎)和0.3%/吡啶羧酸鉻,頭日均產奶量比對照組分別提高16.97%和15.39%,有使肛溫和呼吸率下降的趨勢,可使乳牛血清總蛋白含量不因高溫應激而顯著下降;而對飼料采食量、奶料比、乳脂、乳糖、乳蛋白、乳干物質含量、血清尿素氮、葡萄糖、甘油三酯含量沒有顯著影響。吳德峰等(2005)研究發現中草藥飼料添加劑作為奶牛夏季抗熱應激緩沖劑,在提高奶牛產奶量的同時,還能提高奶牛血液中的皮質醇指標.試驗還采用高溫法制作小白鼠熱應激模型.結果表明,飼喂中草藥的試驗組能提高小白鼠的存活率,也能影響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由此證明了中草藥抗熱應激緩沖劑對奶牛夏季熱應激有可能是通過提高皮質醇等激素的分泌而顯示出效用。伍清林等(2007)選用45頭泌乳奶牛,隨機計分成3組。1、2組為試驗組(添加中草藥方劑1和方劑2)和對照組。結果表明:中草藥飼料添加劑方1和方2對奶牛的夏季抗熱應激都有明顯的作用,試驗期1、2組每頭牛的日產奶量分別比對照組提高18.89%和25%(P<0.01),停藥后2個月1組和2組分別比對照組提高21.42%和29.06%(P<0.01);對乳糖、乳脂、乳蛋白沒有顯著(P>o.05)影響;可使紅細胞總數比對照組分別提高10%和16.18%(P<O.05)、血紅蛋白均比對照組提高16%(P<0.05);1組和2組每天分別增加純收入4.31元/頭和1.69元/頭。中草藥飼料添加劑還有預防乳房炎和蹄病發生的作用。李振(2007)選用32頭奶牛,對照組飼喂基礎日糧,試驗組在飼喂基礎日糧的基礎上分別添加50、100和150 g/(頭.d)中草藥抗熱應激劑,進行中草藥抗熱應激劑緩解高溫天氣對奶牛的影響試驗,試驗期為40 d。結果表明,B、c和D組每頭奶牛平均日產奶量比A組分別增加1.89、2.62和2.83 kg,提高幅度分別為11.91%、16.51%和17.83%,差異均極顯著(P<0.01)。在乳脂率方面,B、c和D組比A組分別提高O.10、0.23和0.15個百分點,提高幅度分別為3.47%、7.99%和5.21%,其中c組差異顯著(P<0.05);在乳蛋白方面,B、c和D組比A組分別提高0.06、0.10和0.08個百分點,差異不顯著(P<0.05); B、c和D組乳固形物比A組分別提高0.39、o.42和0.38個百分點。 B、c和D組比A組每頭每日分別多收入2.64、3.08和2.53元。

        防治疾病

        中草藥能夠提高奶牛免疫力,抑菌抗菌,常用于疾病防治。治愈的奶牛復發率低,泌乳性能恢復較快,且乳中無抗生素成分。謝慧勝等(1993)飼喂中藥“增乳散”(由黨參、當歸等10味藥物組成)的奶牛在觀察的5個月期間,頭均比對照組多產奶152.10kg,隱性乳房炎檢出率減少24.23%,對胎衣不下、流行熱和結核病的保健效應顯著。蔣兆春等(1997)研制的中草藥制劑“祛衣散”(含益母草和車前子等中藥),奶牛服藥處理組較對照組胎衣排出率療效提高12.1%,3個情期發情配種有效率和受胎率分別提高12.74%和10.3%;采用“祛衣靈”(蒲黃、益母草、連翹等中藥)子宮灌注后,胎衣排出總有效率為90.8%,母牛發情有效率和受胎率較西藥對照組分別提高8.9%和6.8%。  岳春旺等(2001)灌服中草藥散劑“乳炎康”治療臨床型乳房炎,治愈率為93.3%(28/30),無效率6.7%(2/30);治療隱性乳房炎lOd,轉陰率為70%(21/30),陽性減弱率為20%(6/30),無明顯變化率10%(3/30)。且對牛奶無影響,經濟效益高。木村直美等(2003)經單味和復方篩選確定的復方黃連(黃連、蜂膠、乳香和沒藥)和復方大青葉(大青葉、五倍子、乳香和沒藥)2個處方制成的乳頭浸蘸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無乳鏈球菌都有較好抑制效果及乳頭屏障作用,對隱性乳房炎有一定的防治作用;與對照組相比,隱性乳房炎陰性率分別為53.6%(p<O.05)和61.9%(p<O.01)。許瑾等(2004)采用乳安注射液(含綠原酸、黃芪多糖)治療奶牛乳房炎,治愈率為86.7%(13/15),有效率為100%(15/15),明顯優于青鏈霉素類藥物。周緒正等(2005)應用中草藥注射劑“乳源康”(主要成分為丹參、連翹、黃連、雙花等提取分離物),采用乳房給藥收治各類臨床型乳房炎病牛1638頭次,2203個乳區,平均治愈率為93.3%,平均療程4.5d,與臨床常用的青鏈霉素相比差異極顯著(p<O.01),對隱性乳房炎及急性乳房炎治愈率均為100%,用藥1次一2次就能痊愈。還可提高泌乳量和乳品質。侯麗麗等(2006)將中藥“乳炎康”以開水沖后加涼清水調勻口服,每次每頭牛300g,連用5d,對奶牛乳房炎的有效率達100%,對中病患牛和重病患牛治愈率分別達80%和60%,并且藥物無殘留,有助于提高乳品質量,有明顯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張乃峰等(2007)將16頭乳房炎奶牛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對照組奶牛使用抗生素藥物治療,試驗組奶牛在精料中添加中草藥飼料添加劑代替抗生素治療,結果試驗組奶牛乳房炎陽性率由41.48%降至3.13%,總有效率達到92.45%;并且使奶牛平均產奶量相對于對照組提高3.81kg/d,乳脂率提高0.28%。

    中草藥添加劑存在的問題

    劑型不夠合理

        目前奶牛生產中使用的中草藥添加劑,大多為原料粉碎攪拌后制成的散劑或煎劑,精提高效產品尚屬空白。生產工藝落后,加工簡單粗糙,科技含量低,有效成分含量不高,使用劑量大(頭日添加量在150~200g左右),產品無系列化。給生產和運輸帶來不便,同時增加了產品成本,也不適宜工廠化生產的要求,制約其向更高層次的發展。  

    質量不穩定

    由于中草藥原材料來源廣,成分復雜,不同地區和不同季節采收的中草藥其成分和功效差異很大,作用效果不穩定,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很難對中草藥及其產品作出準確的藥效評定和質量監控,致使重復試驗或推廣應用時出現偏差。不同生產廠家在設計配方時,參考的飼養標準不同,而且不同動物的生理特點,營養需要和生長發育規律也不同,所以中草藥飼料添加劑的配方沒有統一標準。

    毒副作用問題研究缺乏

        目前對中草藥作用效果的研究報道很多,但對中草藥的安全性、毒性、殘留量、耐藥性以及添加后是否影響飼料本身的成分等問題探討很少,缺乏明確的理論依據。王新等(2004)測定的“催乳保健散”對小鼠經口給藥的最大耐受量為50g/kg,為臨床用藥的139倍;對大鼠的各種血細胞以及骨髓造血機能無不良影響,對肝、腎功能無不良影響,對心、肝、脾、肺和。腎等實質器官無損害作用,表明“催乳保健散”屬于無毒物質。胡俊杰等(2004)研究了治療奶牛乳房炎新型中草藥制劑一乳源康注射液的急性毒性和抗炎活性,用不同劑量的乳源康注射液分別進行了小白鼠灌胃和腹腔注射的急性毒性試驗,結果顯示灌胃時制劑的LD50為36.80 g/kg,其95%可信限為32.12~41.47g/kg;腹腔注射時其制劑的LD50:13.85g/kg,95%可信限為12.76~14.94g/kg,表明乳源康注射液實際無毒;用小鼠耳廓腫脹法,觀察了乳源康和氫化可的松的抗炎活性試驗,結果表明乳源康對二甲苯所致小鼠急性耳廓腫脹有明顯抑制作用(P<0.05),其抗炎藥效和氫化可的松的相同。中草藥在乳品中的殘留方面,周緒正等(2006)研究表明,中草藥制劑“乳源康”和青鏈霉素治療奶牛乳房炎后,分別在停藥后第3d和第7d,奶中的殘留藥物已基本代謝完;第4d和第8d達到正常牛奶的飲用標準。可見中草藥制劑具有替代抗生素的廣闊應用前景。

        作用機理尚未完全弄清

        中草藥成分復雜,作用廣泛,既能抑菌、抗病毒、抗寄生蟲等,又能調節機體的免疫機能。無論單方還是復方中草藥添加劑,作用于動物后往往顯示出良好的組合效應,促進生產性能與防治疾病相結合等,常對動物整體發揮綜合作用,而且有的呈雙向調節作用。人們還未弄清楚其免疫調節作用的機理。另外對中草藥添加劑的增乳機理也未進行深入研究。

        中草藥添加劑的發展趨勢

        產品微量化

        中草藥制劑應向高效、速效、微量方向發展。除尋找用量小、效果好的中草藥外,要適應現代飼料生產工藝的要求,加快中草藥粉碎中破壁技術研究,使中草藥添加劑在顆粒上達到易于釋放和吸收利用。改進中草藥提取技術,提高提取效率和產物有效濃度,使用微量添加劑即可獲得滿意效果。周圻等(2005)應用微粉碎技術制成中草藥添加劑,按每頭奶牛每天35g的用量就能發揮較好的效果,不僅比粗制型的中草藥制劑減少了用量,而且加工較簡便,便于在生產中應用推廣。隨著中草藥添加劑的大批量生產,在加工工藝上尚需進一步改進,從而克服傳統制劑起效慢,服用量大的弊端。

        質量檢測標準化

        有關研制、生產和檢查部門應根據中草藥添加劑的特點制定定型產品的質量標準,使其有法規可循。集中精力開發幾種中草藥添加劑,了解其有效含量、功能特點和毒理安全性,做好國家標準,嚴格控制未經審核的中草藥添加劑上市銷售。打破傳統中草藥鑒定的單一模式,建立和發展多種質量控制方法,從而控制中草藥添加劑的質量。

        加強作用機理研究

        結合現代醫藥學、營養學和免疫學的方法,從體內營養物質代謝利用途徑、免疫調節機理和激素分泌調控等方面深入探討,研究中草藥添加劑如何調節體內平衡、改善腸道循環和微生物及免疫反應性和體內其它生理生化反應,加強中草藥藥效學和藥動學研究。設計配方時注意與維生素等其它營養物質之間的協同性與頡抗性。合理配伍中西藥,提高作用效果。

        綜上所述,中草藥添加劑在奶牛業上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應該加強研究工作,研制開發作用廣泛、價格便宜的奶牛用中草藥添加劑,以期早目取代廣泛應用的抗生素和化學藥物,實現綠色養殖,生產無抗奶。

    中國動物保健2008年總第115期,9月出版
    中國畜牧人網站微信公眾號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0 收起 理由
    葉知秋 + 10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沙發
    發表于 2010-5-7 16:58:03 | 只看該作者
    這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多多的提供

    評分

    參與人數 1論壇幣 +10 收起 理由
    system + 10 第一個回復系統自動獎勵

    查看全部評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20 18:32,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方市| 林周县| 青川县| 西乡县| 罗山县| 城市| 白城市| 鄂伦春自治旗| 蒲城县| 加查县| 揭东县| 虞城县| 中山市| 外汇| 定结县| 岫岩| 花垣县| 安新县| 尤溪县| 分宜县| 商水县| 攀枝花市| 建瓯市| 珠海市| 普安县| 农安县| 金湖县| 攀枝花市| 开化县| 防城港市| 宁津县| 来宾市| 新民市| 登封市| 韶山市| 辰溪县| 瑞丽市| 博湖县| 大洼县| 阿勒泰市| 玛纳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