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待遇分析 國內的科技競爭力近年來不增反降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看到諸多大師級人物都各抒 己見,獻計獻策,這里也從一個普通博士生的角度來談一下這方面的看法。 博士生無疑是科研的主力,從項目申報、項目研究到打掃衛生幫老師帶學生,其中大 部分工作都是由博士生們直接操刀進行的。而從整個科技發展史的角度來看,大部分開創 性的研究也都是在博士階段完成的,如前一段來華的納什就是一例。博士生們不僅要功在 現在,而且也是科技的未來,顯然惟有博士強,方能有科技興,只可惜如今博士不博,這 大概是我們科研水平停滯不前最直接原因。下面就從自己的體會談一下我們的博士生為何會技不如人。 如果你有幸能體驗一下如今的博士教育,給你感受最深的可能不是大學的博大精深、大師的諄諄教誨,而是那種“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感覺。咱們現在的博士生待遇可能是古今中外最差的。以筆者所在的高校為例,扣除住宿費,大概每個月還能有四五百塊的收入,對大多數全職博士來是真正的純收入,這在同城高校中可能還是最高的了,大部分也就比本市的最低生活保障線高一點。這些錢可以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要是一學年碰到幾次同學結婚,或者想出去搞一次只掏路費的旅行,大概只能厚著臉皮向家里伸手了。博士們都自喻為搞高科技的民工,其實還頗有故意掩飾 自己真實收入水平之嫌。而至于住宿條件,隨著博士的擴招,所謂“四二一”的標準對博士們來說只是一個越來越遙遠的夢,如果你偶聞幾個年近而立之年的博士們蝸居一室,也大可不必驚訝,他們或許已拋棄了七情六欲,早就習慣了。 相比之下,漢武帝立五經“博士”時,就“秩比六百石”,就比當時的州刺史少一點 ,到了1985年,國家教委規定的博士生生活補貼為76元,比一般人的工資都要高,而且每年還有100元書籍補貼。而現如今博士生的待遇根本無法與同齡人相比,與國外同行更是難以相提并論。吾等博士只有憶甜思苦、望洋興嘆。 博士生待遇差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大家很難專著于科研。游逛于各個大學的博士版論壇,談論的最多的不是最新科研動態,而是房子、票子問題,我們的博士每天清晨從十幾平方米的陋室中醒來,首先想到的是這個月的幾百塊補助怎么還沒發,何時才能搞定那篇該死的英文paper,而不是“為技術進步及其為人類生活帶來的發展和改進而激動不已”。倉廩實才能知禮節,衣食足方有心搞學術,或許是由于道理過于簡單,或許是由于現象如此明顯,大家都能對這樣的問題熟視無睹。 再者就是過于低的待遇實在難以吸引優秀的學生從事科研工作。典型的如香港的研究生讀博大概有一萬多的收入,而工作的大概會在兩三萬左右,這般為了學術研究而稍苦一些絕對是可以接受的,而相比之下,我們的博士生工資一般都四五百左右,而碩士如工作能有四五千的收入,相差的是一個數量級,這樣基本可以保證將那些有學術興趣的人都拒之門外。除此之外,博士畢業后平均簽約工資不如碩士也是事實。即無現實利益,又無“錢景”的事情,大概只有哪些狂熱的科學癡迷者這才會干,只可惜久經考場,這樣的人已經不存在了,留下來的大都是找工作不太滿意,或者想從事教師這一相對輕閑的工作的。這 樣一個為了學位而學習,為了畢業而發文章的群體大概很難做到“科研報國”,而未來要靠這些“廉價勞動力”再來帶學生在二十年內趕美超英,大概和國足拿世界杯冠軍一樣有難度,至于拿諾獎,要是有子怡那樣的好運氣,時間久了倒確有可能。 而國內博士生待遇差大概有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是對博士培養的定位不是很明確。博士前的本科碩士教育主要還是以提高自身素質為目的的學歷教育,但博士則更應看作是工作崗位,如歐洲一些國家的博士生就有公務員待遇。我們的學校都是國立的,博士生可以看作是政府的雇員,為國作科研,但是由于博士們的工作往往要到幾年甚至數十年后才能體現出價值,而雇主與雇員之間的距離又過于遙遠,這種情況下博士生難以得到應有的待遇也在情理之中,大家惟有信奉“既然無法改變環境,那就只有改變自己”。作為博士的直接管理單位,也就是各個高校,其更是沒有義務為提高博士生的生活水平買單。各學校顯然更愿意將博士視為一種學歷教育,看看近 年來高校如何對在職博士獅子大張口便可知其一二。全職博士是不交學費的,曾有老師直言,給咱們博士發那幾百塊錢,對學校來說就是讓你們出文章而已,這一點非常現實,養著這些人的最主要好處也就是在學校的SCI影響因子上加幾個數字。博士生們就如同后娘養的孩子,無人疼愛。 再者就是博士生得到獎學金的渠道單一。由于稅收政策的原因,如美國等國家的企業都樂于為高校科研投資,各類名目繁多的獎學金足以讓大部分博士衣食無憂,而我們除了政府給的補貼外,幾乎沒有其它資金來源。而至于助教的崗位,由于現在老師們都要競聘上崗,現有的課時量大概只能滿足自己的工作量要求,基本不可能為博士留出教學崗位。導師們的縱向科研課題只能有很少一部分來補貼博士,而企業的橫向項目基本沒有什么科技含量,如果做多了,也怕博士們難以畢業。而要在外兼職,對大多數博士來說,實驗室的工作和造文章已經占用了大部分的精力,很難做到一身事二主,還是早點畢業要緊。 上面都是在抱怨博士們的待遇問題,這在科技發展問題的討論中似乎無足輕重,也少有關心。但如果大部分科研一線的人員常要為生存問題發愁,即使外部環境再好,科研水平的提高也會如無源之水,如果博士生們的科研素質先天發育不足,估計以后也難當重任。 如此這般描述,似乎更能加深大家對博士生們整日啃文章,郁郁寡歡、精神不振的印象,這恰恰是完全錯誤的。即使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都要在清貧中度過,即使有家庭、生活、科研等等多方面的壓力,即使他們的未來必定坎坷不平,我們的博士們也都能兢兢業業,默默耕耘。顯然一些工作是不能因為待遇問題而怠慢的,既然來之,就要擔負起那份責任。我們這一代博士的最明顯的不同在于他們是在一種完全開放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互聯網的力量不僅完全改變了學術生態,也改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代學生不僅繼承了老輩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又更有激情、更有魄力,既然選擇了大海,就要程帆遠 航。 秉承學校的優良傳統,有時早起讀一讀道德經,閑時看一看黑格爾,感覺對學習研究確實大有裨益,但似乎只有項目結題,小費到手后,才會有這樣的閑情逸致.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