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on id="imseu"></button>
  • <rt id="imseu"></rt>
    <li id="imseu"><source id="imseu"></source></li>
  • <button id="imseu"><input id="imseu"></input></button>
    <table id="imseu"></table>
  • <strike id="imseu"></strike>
    樓主: nety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轉帖]一個大學生的獨白!

    [復制鏈接]
    41
    發表于 2007-7-1 09:39:20 | 只看該作者
    經典呀!!大家經常去一些學校的貼吧看看會了解更多的教育腐敗,太黑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
    42
    發表于 2007-7-1 10:12:52 | 只看該作者
    如其怨天憂人,不如腳踏實地的去發展自己,把自己位置放低一點,你一個大學生比不上初中生,那責任在哪?很清楚的道理......
    43
    發表于 2007-7-1 10:44:43 | 只看該作者
    說出了廣大學生的心聲!說得太對了!
    如果學生甚么都能自己學到,那要老師、教授干嗎?
    還不如自己買點書回家慢慢啃好了!
    現在中國的教育............................
    據說有些老師上課不講重點,辦課外班再授!!!!!!!
    這樣的老師的素質那里去了?
    尊師重道從何談起?
    44
    發表于 2007-7-8 20:19:30 | 只看該作者

    把7樓的貼出來了

    湯敏先生,擴招沒有錯嗎
    發表日期:2006年2月16日   出處:《南風窗》雜志    作者:本刊記者 鄭作時
    就在國內對“教育產業化”、“高收費”、“擴招”等一系列教育改革以來的新舉措進行反思的時候,被人們一直稱為“教育產業化之父”的亞洲開發銀行北京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湯敏站了出來。近日,在國內影響力較大的新浪網上,湯敏先生以一篇很長的文章來反駁國內現在對一系列高教改革措施的反思,這篇文章的名字相當直接的,它叫《擴招擴錯了嗎?》。


    本刊的老讀者可能都還記得,本刊在2001年和2002年的一系列文章中,已經介紹過不少湯敏先生以及他所倡導的教育產業化方向。但為敘述的完整性起見,我們還是有必要再回顧一下那一段經歷。
    1998年,在經歷了東南亞金融危機之后,由于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是經濟主要拉動方面的出口受到影響,中國經濟處于一個暫時的困難之中,為了保住當年經濟增長,政府的有關方面一直在尋找出路。就在這個時候,任職于亞行的湯敏先生給政府相關部門寫信,建議對高等教育進行改革,擴大招生、提高學費、把原來計劃外和計劃內兩種不同的招生方式進行并軌、“讓老百姓把錢從銀行里拿出來花”。
    這個建議很快就被政府部門所采納。于是在全國范圍內,高校的擴招一時成為風氣,而高校的學費也是節節上升:從1998年之前每生每年兩三千元上升到現在的普遍5000元左右的價格。
    這樣的政策看來似乎不乏好處。首先,在這樣的政策刺激下,高校的入學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誠如湯敏先生事后在多個場合強調的那樣,“自擴招以來,中國每年普通大學本專科招生人數已從1999年的160萬人增加到了2004年的447萬人,在校生人數從413萬人增加到1334萬人”;“適齡青年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也從1991年的3%上升到2003年的13%,從世界排名第131位,上升到第114位”;同時,“高等學校本身也得到迅猛的發展,大學數從1999年的1071所,增加到2004年的1731所。大學教師也增加了1倍。”
    不僅如此,湯敏先生忘記提到的一點是,當時高校擴招政策的另外一個指向,即讓老百姓把銀行里的錢拿出來花這個目標當時也實現了。從1998年和1999年的情況看,高校擴招在社會上的反應是積極的,當時有包括央視在內的多個媒體都報道了大量原來可能上不了大學的孩子因為上了大學的興奮,以及他們的家長對未來的憧憬。

    讀大學合不合算?

    在1998年以及以后的兩三年之中,湯敏先生一直因為一紙建議而得到人們很大的尊重。可是從2002年開始,這種尊重開始變成了懷疑,因為從這時開始,擴招的學生們開始畢業了。包括本刊在內的許多媒體都發現并指出了另外一個現象,畢業生的就業薪資開始出現下降,大學文憑開始不值錢了。而在4年之后,這種現象已經越來越廣泛而普遍地出現。在社會平均工資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花了大本錢上大學的畢業生和他們的家長卻發現,他們就業的工資從3000元降到了2000元,再降到1000多元,到了2006年,媒體開始大量報道畢業生的工資已經出現了3位數。大學本科畢業生的起薪800元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1000多元已經是十分正常的情況。據北大對高校畢業生起薪的調查資料顯示,畢業生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占40.9%。在廣州,招聘企業以800元左右的起薪來招聘大學生,已經屢見不鮮。
    但相當長時間內,對一個家庭來說,培養一個大學畢業生的成本卻是越來越高昂,除了基本達到五六千的學費以外,在學費上嘗到了高收費甜頭的高校們迅速地越過了學費的界線:住宿、書本、餐飲等等各項費用迅速上升。記者調查了多個學生的年度費用,每年的正常費用都在1萬元以上,4年下來,一個本科生的培養成本在4萬元以上。這樣的上升程度甚至已經震驚了教育官員,教育部副部長張保慶在2005年就沉痛地說過:“高校的學費不能再漲了!”
    不知道湯敏先生想過沒有,對于大量來自于中國農村的大學生而言,憑他們千把元的工資,要還清他們父母因為供他們上學而欠下的也許是幾萬元的債務需要幾年?也不知道作為經濟學者的湯先生有沒有想過,如果把農村學生上大學作為一個投資來看,成本和收益的比值如何?
    也許湯先生沒有算過,可是比他受教育程度要低得多的中國農民們卻都在算這筆賬。在記者去農村調查的時候,不止一個學生和他們的家長告訴過記者:讀大學不劃算,家庭負擔太重。他們甚至一戶一戶地數出名字來,哪個家庭的孩子上了大學,欠了多少債,小孩畢業了以后工資是多少錢,父母一年大概有多少收入,要幾年才能把債還上。而普遍得出的結論是,大學不好上啊。
    湯先生與很多學者爭論過貧困生的問題,他的核心觀點是國家對于貧困生是有政策的,因此不會有多少貧困生會因為家庭情況而失學。我們姑且不論銀行對助學貸款的冷淡、貧困生標準制定上的問題,我們甚至也不考慮大學畢業生要幾年才能還上助學貸款,還上以后幾年內才能為緊接而來的結婚生育籌足錢。單說農村有多少孩子因為家庭懼怕高收費而讓孩子放棄上學這條路,以及這些孩子中有多少未來是國家的棟梁之材,想起來都已經讓人不寒而栗了。湯敏先生可能不知道的一點是,很多具有潛質的孩子,因為高校的高收費,在達到湯先生所說的貧困生標準之前,已經放棄競爭了!

    中國需要什么人才

    湯敏先生對于擴招的優勢很強調的一點是,因為擴招,1998年以及以后兩年中需要即時就業的適齡青年都上大學去了,減輕了就業壓力。
    2005年10月,記者在常州參加一個新聞發布會。常州剛到任的市委書記興奮地向在座的80多名記者通報了一個情況:常州市由8所中高等職業學校聯合組成的培養體,一直以來所有學生都在畢業前一年被企業爭訂一空。記者清楚地記得那個書記當時閃亮的眼神:“我問他們,真的是全部嗎?我也作了調查,發現真的是全部,爭搶一空啊。”
    而相形之下,湯敏先生現在卻不得不面臨的一個問題想來是會令他尷尬的。擴招以后4年,大量的大學畢業生還是要就業的,而現在的情況是付出了高昂成本的他們畢業即失業,找工作極其困難。而常州雖然沒有因為“要減輕就業壓力”而讓學生們多花些錢上大學拖幾年,就業率卻反而高。原因很簡單,就業壓力不會因為學生們都上學去了而消失了,上了大學以后呢?湯先生的這種想法,無疑是天真的。
    而現在湯敏先生說,需要改變的是大學生們的就業觀,要適應低檔次的就業、要適應一下子找不到工作的情況。同時他要求社會對就業的統計方法也要改變,要把到微型企業工作的畢業生們也統計在就業范圍內。不過不知道湯敏先生有沒有想過的一點是,如果大學生們要低就,為什么當初他的建議中不包括大力發展更適合低就的職業教育,而讓擴招的大學生花4年的時間和大量的金錢成本去學習后來他們可能無法“低就”而用的知識。
    事實上,任何一個具有經濟學常識的人都應該想得到,人才市場同樣存在著需求和供應的關系。4年的大學擴招,使得作為中高級人才的大學畢業生供應過量了,遠遠超出了社會現階段的要求,因此作為人力資源價格的薪資也必然要下降。與此同時,正因為大量適齡青年被大學擴招的信息吸引,放棄了原來更為適應他們的中高等職業教育,使得中國大量企業所急需的藍領技工極度缺乏。記者身邊就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從事彩印的青年技工,年齡不過26歲,收入達到三四千元,而且還不斷有人提出要以高薪挖他。而與此同時,和他年齡差不多的很多學不對路的大學畢業生們,卻不得不在就業之初從湯敏先生所說的“微型企業”——也許是賣水果、也許是做打字員做起。

    一夜之間造出來的是好大學嗎

    擴招的一個結果是,大學的規模都迅速地擴大了,一夜之間,中國國內出現了許多巨型大學,本科生動則兩三萬、四五萬;研究生動則上萬;同時,幾乎所有的大學都在擴建,上千畝地已經不算大了,幾千畝、上萬畝算是真大;學校下屬系、系下屬專業的三級管理已經不行了,中間必須要有學院、甚至還要有校區,要四五級管理;專科學校、學院的名字不好聽了,必須叫大學,而且一定要強調是一流大學;博士點、碩士點幾個、十幾個已經不行了,必須要幾十上百個。
    從前面我們引用湯先生的言辭看,他顯然是把這些都當成了擴招的成果。然而,“大的大學”并不意味就是好的大學。
    不過湯先生似乎忘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創始人、前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那句著名的話:“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乃有大師也。”而中國現在的巨型大學們,有的恰恰是大樓、缺的恰恰是大師。在擴招這股教育大躍進的風氣指導下,高校中出現了急功近利、一夜趕英超美的傾向,求名、求利兩股風氣倍長。論文要越多越好、教師要越有名越好。也正是在這種浮躁的心理影響下,中國高校中原來已經潛滋暗長的弄虛作假的風氣越來越明朗化,論文作假、考試作弊的案例比比皆是。
    科學可以用投資換來嗎?舉一個發生在記者身邊的事情,記者采訪過的一個教授最近告訴記者,他投到英國機械工業學報的一篇論文,輾轉了一年多才于2005年年底發表。事后學報的一個編輯告訴他,編輯是十分認真地對待他的論文的,一個一個地請學報的通訊評審委員來看稿子。但委員們卻都拒絕看這篇來自中國的論文。教授對記者分析說,可是因為中國高校現在對論文都有很高的獎金,因此在國外出現了大量低質量、甚至是弄虛作假的中國論文,全球一流的英國機械工業學報的評審委員們都對中國論文采取了拒看的態度。編輯先后把論文寄給了12個評審委員,前面的10個人都退回。因此論文拖了一年多才發表!
    粗看起來,這都是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們的錯,因為他們的個人品質有問題。是的,把這些事情歸因于個人品質上是容易的,也是簡單的。可是,當這種情況大量出現的時候,我們難道還不應該反思一下這場自1998年以來的高等教育“大躍進”嗎?
    記不得是誰說過的了:“清華大學圖書館門上每一個銅釘的銅綠,都有上百年的歷史。”是的,高校的發展自有它成長的歷史和邏輯,它需要自由的空氣和開放的心態來滋養。歷史將會證明,試圖用大量的金錢、嶄新的大樓來生造出一批一流高校的想法,只不過是徒增笑料。

    湯先生的態度

    無可回避的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上,像湯敏先生“擴招”這樣錯誤的決策建議,不僅有,而且不少。本來,正如鄧公所言,中國的改革開放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在這樣一個大國里實行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移,中國人沒有經驗,外國人也沒有經驗,是一種艱難的探索,錯誤是難免的。
    問題是在錯誤發生以后的態度。當教育部官員都發出“高校學費不能再漲了”這樣沉痛的聲音后,當大學畢業生的工資已經不如建筑工地上的民工時,當一樁樁父母因為無法負擔孩子上大學而自殺的血案都活生生地放在我們面前時,當幾乎所有有良知的中國人都在反思中國的教育出了什么問題時,湯先生卻還在措詞強硬地為擴招和高校教育收費辯護,這就讓人感到多少有些費解了。
    45
    發表于 2007-7-8 20:23:41 | 只看該作者
    這就是中國教育的弊端,
    與社會脫軌,
    與企業脫軌,
    唉!!!
    悲哀!!!
    46
    發表于 2007-7-21 09:26:19 | 只看該作者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悲哀!
    事實如此,我們無法改變它,只能先適應它。
    然后,在有可能的條件下,盡力改變它!
    47
    發表于 2007-7-21 10:09:02 | 只看該作者
    很多話都是真正發生過的,但是什么樣的環境下也都有杰出的,當無法改變世界的時候,我們只能讓自己不斷強大,才能避免被欺壓的命運悲劇
    48
    發表于 2007-7-21 15:08:56 | 只看該作者
    不管怎么樣,高考重開30年來,為祖國的建設,造就了急需的人才,---都是高校里走出來的
    49
    發表于 2007-7-21 17:53:25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 全國漫游 的帖子

    贊同8樓的觀點。。。。。。。。。。。。
    50
    發表于 2007-7-21 17:53:36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8 全國漫游 的帖子

    贊同8樓的觀點。。。。。。。。。。。。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注冊

    本版積分規則

    發布主題 快速回復 返回列表 聯系我們

    關于社區|廣告合作|聯系我們|幫助中心|小黑屋|手機版|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24號

    北京宏牧偉業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京ICP備11016518號-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1 Comsenz Inc. GMT+8, 2025-9-19 05:28, 技術支持:溫州諸葛云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都| 银川市| 安庆市| 织金县| 亚东县| 连江县| 榆社县| 德化县| 巴东县| 陆丰市| 南溪县| 镇江市| 依兰县| 故城县| 道孚县| 滁州市| 北川| 眉山市| 徐州市| 阜南县| 英德市| 巴彦淖尔市| 兴化市| 长治县| 英山县| 乐业县| 平凉市| 安龙县| 阿克苏市| 上犹县| 庆阳市| 光泽县| 冷水江市| 永川市| 青岛市| 台中市| 滕州市| 荣昌县| 遵义市| 资阳市|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