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腹水綜合征又名“心衰竭綜合征”; 又稱肉雞肺動脈高壓綜合癥;以腹部膨大,觸摸有波動感,腹部皮膚變薄發亮,嚴重的發紅。剖檢腹腔內有大量淡黃色或清亮透明的液體,有的混有纖維素沉積物;心臟衰竭,心包積液以及肝臟、腎臟的病變為特征,主要發生于肉用仔雞。該病不僅有較高的致死率,而且因降低了肉雞的屠宰等級而影響飼養效益,對肉雞生產的危害很大。由于它的發病原因及發病機理復雜,一旦發病,很難控制,目前尚無特效療法,只能針對病因,采取綜合防制措施,才能減少腹水癥的發生和帶來的損失。
一、發病原因:
固有性因素
快速生長的肉雞對能量和氧氣的需要量比較高,肉雞的紅細胞比蛋雞的紅細胞大,尤其是在4周齡內快速生長期間,紅細胞不能在肺毛細血管內通暢流動,影響肺部的血液灌注,導致肺動脈高血壓及其后的右心室衰竭。
2、原發性因素
1)慢性缺氧:
飼養在高海拔地區的肉雞,由于空氣稀薄,氧氣壓低;飼養在低海拔地區、海平面地區的肉雞雞舍通風不暢,尤其是冬季門窗關閉,雞舍內二氧化碳、氨氣、一氧化碳、塵埃濃度增高,氧氣壓降低,導致機體慢性缺氧,從而引起肺毛細血管增厚、狹窄,肺動脈壓升高,繼而出現右心室增大衰竭。
2)高能日糧或顆粒料:
高能日糧或顆粒料都可增加肉雞的采食量,使肉雞消耗能量需氧量增高而發病。
3、繼發性因素
1)營養應激:
某些營養物質的缺乏或過剩引起原發病基礎上繼發腹水癥,如硒、VE、VC缺乏,食鹽過剩等,但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明確了腹水癥并不是由哪種單一營養成分缺乏造成的,一些實驗發病雞群并未檢出硒或VE缺乏的證據,飼料中添加VC和礦物質也未能減少腹水癥的發生。
4、其他:
呼吸系統疾病或氣源污染物等導致肺臟氣體交換功能障礙,繼而引起肺部血管血壓升高。一般認為肺臟病是腹水癥病變的起始病灶,在發生肉雞腹水癥的雞群,幾乎沒有一只雞有正常健康的肺臟。
二、病理變化
1、臨床癥狀
表現為突然死亡,通常病雞小于正常雞,而且羽毛蓬亂和倦呆,病雞不愿活動,呼吸困難和發紺。肉眼可見的最明顯的臨床征狀是病雞腹部膨大,呈水袋狀,觸壓有波動感,腹部皮膚變薄發亮。嚴重者皮膚淤血發紅,有的病雞站立困難,以腹部著地呈企鵝狀,行動遲緩,呈鴨步樣。腹腔穿刺流出透明清亮的淡黃色液體。
三、預防措施
1、改善飼養管理
肉用仔雞早期生長速度快,對腹水癥敏感性高,采用早期限飼防治效果較明顯。
一是用低營養水平日糧飼喂的肉仔雞腹水癥發病率遠遠低于采食高營養水平日糧仔雞,建議在3周齡前飼喂低能日糧,之后轉為高能日糧。
二是飼喂粉料能使肉雞腹水癥得到有效控制。在肉雞腹水癥易發地區盡量不要在肉仔雞日糧中添加脂肪。 |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