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結領導”的制度成因
全國組織部長培訓班上的消息,“要重視關心老實人、正派人、不巴結領導的人,防止任人唯親、唯近”。媒體上做出來的消息,不少都是“要重視不巴結領導的人”(昨日《羊城晚報》),可見關注之所在,網上反響也算熱烈。
巴結領導,既是社會現象,也是官場現象。組織部長管干部,重視不巴結領導的人,自然是說要他們在干部提拔任用中重視另外的人。
說實在的,當我使用“干部”、“提拔”、“任用”、“領導”等概念的時候,總是覺得陷入了一種語言的屏障之中,思考變得相當滯緩。用這一套概念思考問題,與用政治學中的概念、世界通行的概念來思考問題,意義上帶有明顯的中國特色。
大概在剛剛打倒(又叫粉碎)“四人幫”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是要學大慶,“三老四嚴”,三老者,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這就可見“老實人”在我們這個社會是何其悠久的呼喚。當然,那時又有一個說法,就是問題幾乎都是“林彪、四人幫”給耽誤了,所以青少年風氣不好、老實人吃虧等等,都可以歸之于他們的破壞。
現在又過了好多年,“老實人”還是不多,這是從社會上來講。官員隊伍或者說干部群體里面,老實人會多一些嗎?我估計,這要看“老實”怎么定義,如果說老實就是實在地弄些好處,這種情況不會少;如果說老實是專心做事,本本分分地做事,這種情況大概不算太多。當然,這也是有說法的,就是“利益驅動”,好像是市場經濟造成了不好的影響。
我就想,市場經濟能造成什么影響呢?中國是不是市場國家,我們說是,很多國家不承認,弄得我們要去談判爭取承認市場國家地位或待遇。那些眾所公認的市場國家呢,卻又沒有聽說有缺少“老實人、正派人、不巴結領導的人”的問題。確實,他們是將做什么樣的人,交給每個人自己去決定的,你想做什么樣的人都可以,只是,第一你不要違法,第二如果你想做道德規則的背叛者或者自創者,你也要準備承擔自己行為的道德壓力。
現實的情況是這樣的,我們從來要人“老實”,要人“正派”,結果并不盛產,而那些隨便你做什么人的地方,人們按照自己想做的去做,卻基本上可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如一,怎么想就怎么說,怎么說就怎么做,少有明一套暗一套的情況。
對此,又有一種說法,說外國文化傳統不同,所以就產出了這樣一種在我們看來有些像是“二桿子”的人格,貶之者說他們腦子不能拐彎、不會來事兒,譽之者說他們性格直爽,而更多的情況是視情境和場合來貶之譽之。我就不知道有什么“文化傳統”,能夠使人類產生出這種老實和不老實的區別。
“巴結領導”,實際上就是不老實做人的具體表現而已。不光是被組織部長管的,等候被提拔、被任用的人,有“巴結領導”的問題;就是普通人,也未能免得了陶冶成“巴結領導”的性格。領導一出現,就能聽到“歡迎歡迎,熱烈歡迎”的聲音。
官場上形成“巴結領導”的風氣,歸根結底,無非是存在巴結領導的環境,那就是巴結領導是有用的。領導與群眾,或者換言之,官員與民眾,你會巴結誰?無非是巴結誰有用就巴結誰。巴結領導有用,卻又要人不去巴結;巴結群眾沒用,反而要人去巴結,能夠達到目的,我看是不可能。官員是被選拔、提拔、任用的,其間存在競爭,勝負操之于誰手,他自然就要向誰表現。
握有“用人權”的人,難免有個人喜好。看那些民主國家,長官也是各人自有班底的,組閣無非就是用自己的班底。不過,長官從何而來,這有不同地方卻是不同。長官從選票中來,還是從更大的長官那里得來,也就是任用長官這種“用人權”握之誰手,并不一樣。
每個人都有用人的喜好,這是正常的。只是社會上、官場上是否必然因此而形成“巴結”關系,可能未必。這不取決于長官的品質,也不取決于組織部的工作,而取決于長官從何而來。一個“巴結領導”的制度條件,比組織部長或長官本人“不堅持原則”,更能造就整個社會的人格弊病。
(作者劉洪波,系長江日報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