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產后常見疾病鑒別診斷
一、趴臥母牛:
1.產后低鈣血癥
頭胎牛發病率較低,三胎以上或瘦弱的牛發病率較高。但與牛群的生產水平也有直接關系,高產牛較低產牛發病率高。
癥狀:短暫掙扎,體溫下降至正常體溫以下(未伴發感染性疾病時),有時可降至35攝氏度左右,四肢發涼、精神沉郁、皮膚感覺下降、頭頸常向體側歪斜、頸部呈“S”形,胃腸蠕動減弱、排糞遲滯,對驅趕、鞭策等的反應不大。不及時治療者,可發生昏迷,瘤胃臌氣,嚴重者死亡。自始至終表現為癱瘓狀態。
治療:鈣療法——葡萄糖酸鈣(10%)1000ml左右,有時可靜脈注射1500ml。或CaCl2(5%)500ml,同時輸入5%葡萄糖溶液。如果在治療的過程中體溫上升,心率上升,出汗,表現機敏,證明鈣療法有效。同時可配合輸入一些B族維生素。
2.分娩損傷
這類病因有很多,如髖關節脫位、股骨骨折、外周神經損傷(坐骨神經、閉孔神經、腓神經、脛骨神經麻痹),常表現前肢能站而后肢不能。可通過針刺、直檢等方式進行檢查。
3.代謝性病因
缺K:肌肉松弛、張力下降,但精神、食欲正常,可在地上爬行。肌肉不震顫,可能腹瀉。治療:15%KCl溶液60ml加至5%葡萄糖溶液1500ml靜脈注射,前提是奶牛排尿正常。輸注時要慢,輸液后及時檢查肌張力,幾天后可再次補鉀。
缺Mg:肌肉震顫,肌張力加強,食欲減退或廢絕。治療:25%MgSO4 100~200ml,靜脈注射。
缺P:肌張力和精神狀態無變化,但可能發生血紅蛋白尿。治療用磷酸二氫鈉或磷酸二氫鉀溶液100~300ml,靜脈注射。
二、真胃變位(左方變位)
癥狀:左側肋弓明顯高于右側,左側肷部觸壓不能觸及瘤胃壁,左肷部及倒數1~3肋間叩診能聽到鋼管音,不食或食欲減退,降奶。根據以上癥狀即可初步診斷為左方變位,一經發現,及早手術治療。
三、酮病
主要發生于產后10~60天的肥胖高產母牛,多發于產后10~30天,可用尿酮粉或酮體檢測試紙條進行檢測,呼出的氣體、尿、奶可能聞到酮味(腐爛水果的香味)。臨床表現為:
1.消化型:病牛呈現頑固性消化障礙,不食精料。有的牛食欲、飲水廢絕,發生異嗜現象,反芻減少,瘤胃蠕動減弱或消失,體溫一般無變化,產奶量急劇下降,體況下降明顯。
2.神經型:常在消化型基礎上出現神經癥狀,初期興奮、鳴叫,頂人、頂槽或頭抵夾杠,聽覺過敏,眼腫,視力下降、流涎,高度興奮后耳直立,全身肌肉震顫后可能轉入沉郁階段,對周圍事物淡漠。
治療:補糖、補液,可配合使用B族維生素。
四、乳腺炎
1.如果患牛體溫不高,食欲正常,則無需抗生素治療,增加擠奶次數即可。
2.如果患牛體溫不高,但有厭食表現,則給予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物。
3.如果體溫升高,則使用抗生素治療。不經藥敏試驗篩選,很難選擇有效的抗生素。必須通過實驗室手段查明目前群內引起乳腺炎的細菌種類。
如懷疑革蘭氏陽性菌,如鏈球菌或葡萄球菌,開始治療時用青霉素;革蘭氏陰性菌導致的病例則用慶大霉素進行治療。如無法確定,則用一些廣譜抗生素進行治療,如磺胺類藥物甲氧芐啶或四環素。所有抗生素均應注射給藥。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