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蛋雞業在疫病防控、優良品種培育技術、引導大眾消費以及蛋雞生產性能上,與發達國家蛋雞生產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來自中國畜牧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商品蛋雞存欄16億只,共有養殖場、養殖戶近78萬個。其中有一半的養殖戶飼養量不足2000只。全年可生產雞蛋2700萬噸,平均入舍蛋雞單產15.16千克,產蛋雞料蛋比2.5以上,年死淘率在15%~20%之間。
是哪些因素的存在最終導致了這些差距?除了部分原因是飼料質量因素造成的外,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養殖者在飼養管理上的不足以及疾病防治上還存在著漏洞。特別是由于當前國內疾病的流行性和復雜性,廣大養殖者不得不加大疫苗免疫的種類和免疫的強度。在免疫的種類上要進行多種免疫,比如: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法氏囊炎、雞痘、傳染性喉氣管炎、禽流感,有的地區還要進行傳染性鼻炎的免疫。在多種免疫的同時免疫的強度也較大,就拿新城疫免疫來說:在蛋雞開產前新城疫的滅活疫苗的免疫就要進行3次~4次,新城疫活毒疫苗的免疫開產前要免疫4次~5次,開產后還要每間隔6周~8周進行一次新城疫活毒疫苗的加強免疫。
如何在保證雞群不受疾病威脅的前提下,減少免疫的種類和免疫的強度?我們就要強調在飼養上的進一步養殖分工,以及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和適度規模的標準化飼養。養殖上的分工和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
養殖上的分工是指社會上要有專門飼養后備青年雞的養殖戶,有專門養殖產蛋雞的養殖戶。就是將蛋雞的后備雞群的飼養和產蛋雞群的飼養分開。這樣將有利于飼養的專業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一些疾病的防控,將疾病帶來的風險降到最低。
目前,國內養殖場和養殖戶飼養商品蛋雞的方式多是后備雞和產蛋雞飼養在一個場內,養殖場內往往是多日齡,有的甚至是幾個品種同時存在。這種飼養方式勢必造成一些疾病在雞群中的持續存在,僅僅依靠加強免疫是不可能很好防治當前存在的疾病,更談不到對疾病的“凈化”。在這種方式下進行的疾病防治將會使病原體在免疫壓力的選擇下變得更具有致病力。我們可以看到一種現象,當一種疾病進入到雞群時,發病有臨床表現的往往是處于產蛋高峰期的雞群。因為此時雞群處于高產期,其自身對疾病的抵抗力較低。產蛋高峰期雞群發病時小日齡和大日齡的雞群是沒有什么臨床表現的。但是隨著發病雞群發病的減輕,小日齡的雞群和大日齡的雞群也會相繼發病。而且發病的臨床表現以及損害性可能還要比先發病的雞群嚴重。
如果能夠進行適當的養殖分工,將后備雞和產蛋雞分開飼養將會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飼養單一品種、同一日齡的商品雞,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將會減少疾病的發生,如馬立克氏病,減少免疫的種類,如傳染性喉氣管炎、傳染性鼻炎,降低免疫的強度,如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的免疫。
適度規模的標準化飼養我國的家禽養殖業是一個高風險低收益的行業。高風險主要是指疫病帶來的風險,特別是新城疫和禽流感。因此依據我國目前的情況,蛋雞養殖業不適宜發展飼養場飼養量很大的,以及飼養量超大的雞場,也不適宜發展小區域多批次高密集的養殖。應當是發展適度規模的標準化飼養。
發展規模化的蛋雞養殖是件好事情。通過養殖的規模化可以節省各種有限的資源,方便進行日常的管理。正如我們看到的那樣,在歐洲和美國確實存在一些飼養十幾萬、幾十萬、上百萬只商品蛋雞的養殖場。但是在我國,由于疾病的復雜性,加上一些疾病的難控性和不可控性。在一個飼養場飼養如此多的蛋雞無疑風險是巨大的,一旦在疾病的防控上出現漏洞,將會給這些養殖業帶來巨大的打擊。所以在一些致病力強、危害性大的疾病沒有得到徹底的清除以前,對飼養規模應該有所控制。
目前,國內大規模、小群體、區域多、批次密集的蛋雞養殖方式尤為多見,甚至在一些養殖大縣更是隨處可見。高密度的養殖區域,數不清的雞舍,十幾萬超百萬的蛋雞飼養在同一個區域內。區域內有處于育雛期、后備期的,也有處于產蛋期的,同時也有處于產蛋后期的雞群。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擾,這種養殖區域很少有能夠長期存在的養殖企業。這也給養殖者和當地的經濟造成不小的打擊。
我們要結合當前的情況,發展適度規模的蛋雞養殖。盡量做到全進全出,對于養殖企業可以在一個飼養場飼養一定數量的商品蛋雞,對于養殖戶可以飼養1萬只~3萬只商品蛋雞,這樣就可以根據提供雞的數量實現全進全出。當遇到不可控的疾病發生或者受到不利因素的影響時,就可以選擇適當延長空舍時間來進行風險躲避。同時要實現標準化,注重對雞舍基礎建設的投入和改進,加強雞舍的通風、水處理以及對雞糞的處理,因為自動通風控制溫度系統、自動供水系統以及自動清糞系統都將會改善雞群的小環境,標準化的推進將會對提高雞只的生產性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