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孟俊英 于 2010-3-31 15:28 編輯
回復 624# 葉赫娜蘭.孤城
俾斯麥首相.jpg (375.62 KB, 下載次數: 0)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0-3-31 15:27 上傳
奧托·馮·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生于1815年4月1日,殂于1898年,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國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稱為“鐵血宰相”。
鐵血宰相的由來
俾斯麥當上宰相的第一周,在邦議會上發表首次演說時說道:“當代的重大政治問題不是用說空話和多數派決議所能決定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
從政前的俾斯麥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魯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貴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親的莊園里度過的。大學期間,他曾與同學作過27次決斗。1835年于柏林大學畢業后,俾斯麥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兩處領地。強壯的體格,粗野的個性,對待農民的殘忍,追求目標的毅力和不擇手段以及現實主義的態度,構成俾斯麥鮮明的性格特點。
外交官俾斯麥
1851為普魯士邦駐德意志聯邦代表會代表
1859年任駐俄公使
1861年任駐法公使
鐵血宰相俾斯麥
1862年6月,俾斯麥出任普魯士的宰相兼外交大臣。同年9月,在普魯士議會的首次演說中,他大聲宣稱:“德國所注意的不是普魯士的自由主義,而是權力。普魯士必須積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時機,這樣的時機我們已經錯過了好幾次。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通過演說與多數人的決議所能解決的,而是要用鐵和血。” 俾斯麥的“鐵和血”,是他統一德國的綱領和信條,他的“鐵血宰相”的別稱也由此而得名。俾斯麥正是憑靠這種暴力,大膽而又狡猾地利用國際糾紛和有利時機,決定性地使德國通過“自上而下“的道路統一起來。
三次王朝戰爭
第一步是1864年初挑起對丹麥的戰爭。把隸屬丹麥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施泰因兩公國(居民多數為德意志人)并入德國。
第二步是1866年挑起對奧地利的普奧戰爭。1866年7月3日在薩多瓦戰役中,普魯士獲得決定性的勝利。根據1866年8月的布拉格和約,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普魯士兼并了荷爾施泰因以及戰爭中站在奧方的幾個德意志聯邦諸侯國,統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建立起在普魯士領導下的北德意志聯邦。
第三步是1870年的普法戰爭。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麥的挑動下,法國向德國宣戰。拿破侖三世吹噓說,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軍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魯士,而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堅決反對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軍在色當戰役取得對法國的決定性勝利,生俘了拿破侖三世。至此,統一南德的障礙已除,德國的民族戰爭的任務已經完成。俾斯麥驅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宣告了德國的統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也同時出任德意志帝國的宰相。
稱霸之路
俾斯麥統一德國后,執行為大資產階級和貴族地主利益服務的政策,推動了德國經濟的發展。但他的“鐵和血”卻沒有因此而停止。1871年他參與鎮壓了巴黎公社。在國內,他為了加緊鎮壓德國工人運動,于1878年頒布了所謂《鎮壓社會民主黨企圖危害社會治安的法令》。他對外組織軍事集團,極力鞏固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同時,在非洲、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掠奪殖民地同英國爭奪世界霸權。
心灰意冷
1888年,威廉二世繼位,在很多問題與俾斯麥上出現分歧,在以后的殘酷權利斗爭俾斯麥中漸漸感到心灰意冷。1890年,75歲俾斯麥向威廉二世提出辭呈,正式下野。
1898年83歲的奧托·馮·俾斯麥在故鄉的莊園中逝世,閑居期間完成了回憶錄《思考與回憶》。
歷史影響
俾斯麥是德國近代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作為普魯士德國容克資產階級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從上至下”統一德國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國從封建專制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再走向資本主義列強的重要歷史時期。俾斯麥本人雖然退出了歷史舞臺,但他的“鐵血” 政策卻深深地影響了以后的德國歷史。
關于此時的德國,俾斯麥是不能不提及的一個人物,沒有他就沒有強大、統一的德意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