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武漢1843元。
豐順1865元。
……
溫氏集團副總裁黃松德的手機上,顯示了2月21日集團各家分公司當日采購每噸玉米的價格。對于一天需要用8000噸玉米原料的溫氏,玉米價格的波動讓集團的中層以上干部時刻關注。
2007年初,黃松德還記得玉米的價格在1300元/噸左右,如今漲至1800元/噸。不過,原料價格的提升并不相應嫁接到養殖戶的成本上。作為風險主要控制方,溫氏需要通過多樣方式減少原料漲價的壓力,利益由集團和農戶共同分享。
在大型農業集團里,溫氏是這種“公司+農戶”的養殖模式最早的實踐者。
溫氏人自己認為這種合作方式并不是集團首創,但行業內的學者認為,溫氏模式是其中實踐得較為成功的案例。
鏈接“小車間”
在傳統農業中,單個的農戶由于力量單薄,無法直接進入市場,但是由公司牽頭,將眾多的養雞、養豬“小車間”有效組織起來,就形成了農產品的商品化和規模化大生產。
黃松德表示,這種分工合作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以公司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將畜牧產業鏈中的育種、種苗、飼料、防疫、養殖、產品上市等環節組合成為有機整體,在產業鏈內部建立一套完善且相對封閉運行的流程管理體系,由公司與農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全過程的生產。
也就是說,“公司+農戶”模式,促進了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即由單家獨戶的散養式、低技術、低效益、抗風險能力弱的傳統生產方式,向有組織、有技術、抗風險的高效現代農業轉變。
在合作當中,農戶先提出自己的養殖需求,溫氏集團在考察過后,派技術人員去指導,提供服務。雞舍建好后,拿苗、拿飼料、拿藥物,加上宣傳技術指導,養到一定時間通知對方交貨,流程十分簡單。
溫氏集團的合作政策是:農戶建好雞(豬)舍,繳納每只雞4元左右的合作互助金(養豬戶約繳納200元/頭),領取雞苗、藥物、飼料進行肉雞飼養。公司在一定區域范圍內設立一個服務中心,為每20-30個養雞戶安排一個聯絡員,公司的技術員每周至少去農戶家一次,幫助解決飼養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按正常的原料價格和銷售價格,每飼養一只雞可得毛利2-3元,公司和農戶的分配比例為5∶5,即每只雞的收益為1-1.5元,以每人年飼養肉雞12000只計,每年收入可達2萬元以上。
專業戶實行“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即前一批雞苗全部上市以后,再從公司領取下一批雞苗飼養,專業戶與公司之間的物料往來(即專業戶從公司領取雞苗、飼料、疫苗、藥物以及向公司提供的育成肉雞)按照公司規定的定價記賬,所飼養的肉雞全部上市以后與公司結算并以現金方式支取結算利潤。
不過,隨著業務區域的擴張,分公司的增加,如何讓溫氏模式“原樣輸出”,并在原料價格控制、物流配送成本方面及銷售回款如何暢通方面能“復制”已有的成功,并保證食品的安全和質量,這是包括溫氏在內的養殖企業都關注的問題。
負責溫氏ERP項目的金蝶集團項目經理張俊認為,家禽養殖經營業務缺少及時有效的控制手段,手工處理業務工作量巨大且嚴重滯后,很難為養殖經營決策提供有力支持;此外,飼料及其原材料的集中采購、集中配送在手工模式下很難實現信息的及時處理與傳遞,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業務的正常進行。
因此,溫氏很早就啟動了信息化管理。1991年,溫氏的前董事長溫北英非常清楚,公司必須有計算機管理。當時公司的營業額不到100萬元人民幣,而購買計算機就用了17萬元。
金蝶參與進來后,溫氏集團下屬的養雞類一體化養殖公司在養雞領域的應用需求,包含父母代種雞生產、種蛋孵化、養雞專業戶管理、肉雞銷售、疫病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應用需求都被考慮進去,如今溫氏的管理人員可以在任何一家分公司看到當日的銷售采購數據,以及其他的相關信息。
每天上班后,黃松德要做的事情就是打開電腦,調出根據各地分支機構的經營數據生成的各種報表,分析報表,發現問題。
溫氏對每一個養戶、每一群雞 都有非常詳細的雞群檔案,每一次領取的飼料、疫苗種類、數量,每一天喂養的數量和剩余等等都完整記錄。肉雞銷售之后,系統會對不同公司、不同品種、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生產技術指標和財務指標進行計算,生成報表。
契約下的利益共同體
“公司+農戶”產業模式的背后,是一系列的利益機制的安排。利益機制主要表現在與各個利益主體建立了一個比較牢固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妥善處理和協調了各種利益關系。“要給農民利益,別人才肯和你合作。”黃松德表示,這些利益關系是建立在合同和信譽基礎上的平等的市場交易關系。
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羅必良認為,要吸引農民合作,一是企業要為他們提供市場保證,即保證收購;二是提供技術保障。溫氏之所以能連年滾動式地擴張,是依靠一套成熟的模式,從雞源到銷售的鏈條的核心技術都牢牢控制,保證食品安全和質量,使得合作能長期穩定地進行。
“如果農戶把雞偷偷拿去賣掉,那這種合作很容易終止。相應的,如果企業傷害農民的利益,農戶也不會與其長期合作。”羅必良說,契約合作當中,需要面對種種問題。
黃松德表示,“很多人也來請教我們是如何達成這種穩定的合作關系,如何與農戶進行溝通。”黃說,“這種一眼看穿的模式容易學習,但我們的核心競爭力還是整個鏈條對風險的控制能力。”
據悉,2000年春節后雞市狂跌到4元/公斤,公司保護價仍是9.6元/公斤,保證農民每一只雞能賺1.7元。1999年因遇特大暴雨,使養雞戶受災死亡了3.5萬只肉雞,直接損失42.4萬元,公司按40%比例補助了養雞戶17萬元,體現了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
如今的溫氏,已經發展成為年銷售過百億的大型農業集團。在抵御風險方面有自己的心得,在利益與風險之間,也搭好了具有自己標準的“平衡木”。
·配文·“養雞車間”模式解讀
1.申請入戶。農民要加盟公司,先進行申請,公司派員上門指導興建能飼養2000只雞以上的標準雞舍,并簽訂有關契約。
2.預繳定金。農戶開戶后按每只雞3-5元到財務部繳納定金,定金是領取雞苗、飼料等的預付資金。
3.領取雞苗和飼料。按公司規定的日期和地點領取苗雞、飼料、藥物和技術手冊,還可租用養雞用具,所有資料均以記賬形式領取,肉雞上市后統—結算。
4.技術指導。服務部對所有養雞戶實行免費上門服務,每隔3天1次,全程技術指導,除負責免疫接種外,還對通風保溫、飼養密度、飼養周期、藥物的配比、喂法等進行具體指導。公司設立禽病診斷室咨詢處,專門免費提供技術咨詢,解答疑難問題。
5.收購結算。公司采用電腦管理養雞戶,及時通知養雞戶,將已達到飼養日齡(50-120天)的肉雞送到銷售部,進行挑選稱重后,財務部打印一份清單,列有這批肉雞的上市率(正品率)、肉料比、上市均重等,在剔除領取的雞苗、飼料和藥物金額外,農戶應得現金當場兌現。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來源互聯網,僅供畜牧人網友學習,文章及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到您的權利,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010-82893169-805)。